小学道德法治地理题材教学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1
/ 2

小学道德法治地理题材教学建议

郑荣荣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大盈小学

摘要: 德育课程中融入地理题材不仅有利于从自然的角度深化儿童的道德学习,还有利于发掘地理教学的价值内涵。基于这种考虑,教材试图发掘地理题材与道德价值的内在联系,高度重视地理地图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转向探究发现式的地理教学,并从而深化学生的学习所得。

关键字:德育;地图 ;探究发现式学习

一、地理题材教学的重要性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10个单元的27个课题涉及地理内容,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统等内容。”[1]

地理教材在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所占比重如此之大,但是部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把不准学生学习地理的德育意义,也缺乏地理相关知识和教学技能,在进行地理题材教学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而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地认识社会,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可见,小学生要成为有知识、负责任的未来公民,学习地理非常重要。因此,重视地理题材的教学尤为重要。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地理题材内容教学建议

  1. 准确把握地理题材教学中的德育定位

“德育课程中的地理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于地理课程中的地理教育,或者说不能完全等同于专业的地理教育。”[2]这种不同除了上文所说的,它应是一种生活化的地理教育,在德育课程中还应发掘地理教育所涉及的价值内涵,这样才能体现德育课程中地理教育的特殊性。德育课程中地理教育的价值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地理题材本身所关联的道德价值。比如,六年级下册《地球——我们的家园》一课的第二个板块“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教师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海水污染的原因及结果,让学生发现环境问题是由人类的不当行为导致的,而这些不当行为最终危害的是人类自己。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人类如果不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环境,会受到一定的惩罚,因此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是地理题材背后的人及其精神。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动中蕴含着人类精神和价值选择, 尤其是在人类面临自然灾害时,这种精神和价值选择体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 我们积极发掘人类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所彰显的精神与价值。比如,六年级下册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的第一板块为“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第二板块为“ 防御自然灾害”,第三板块则为“ 不屈的抗灾精神”,这一板块间的逻辑结构就表明了这课是将自然灾害的教育最终落实在了人的精神和价值上,体现了“见物更要见人” 的设计思路。此外,第三板块的导语自然灾害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生活,但人类也一直在与自然灾害进行着斗争。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形成了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更是明确点明了人类面对自然灾害时的高贵精神。可以说,这一设计让德育课程中的地理题材有了深厚的价值内涵。

  1. 高度重视地图在地理题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地图是对正文内容形象直观的补充和说明,同其它课文中的插图一样,作为教材内容的一种呈现形式。地图又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以无声的语言直观形象地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和成因。因此,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将地图作为学生道德学习与地理学习之间的桥梁,把地理知识的教学落实在学生对地图的运用上,通过引导学生读地图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地理题材内容往往“自带”地图。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读世界地图找我国在世界所处的位置;通过读中国疆域地图找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和海上邻国;通过读《中国地形》图,了解中国的地势和地形的特点及河流走向等等。读地图时,学生需要知道地图的三要素,即方向、图例、比例尺。教师在地理题材教学时一定要避免只重视语言描述,轻视地图运用的教学现象,合理恰当地运用地图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学生读地图的兴趣,培养学生读地图的习惯,为学生在生活中使用地图打下良好基础,让学生做到“心中有地图”“心中有地理”,最终达到“心中有情感”。

格外要注意的是,教师教学必须规范使用地图,使用审核批准并印有审图号的正规地图产品。只有正确使用地图,才能帮助学生树立国家版图意识和主权意识,才能真正维护国家版图的尊严。

  1. 创新学习方式,让课堂活起来

地理知识对小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容易用讲解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发现和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地理,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乐趣,这是地理题材教学应当追求的教学状态。

如何避免灌输式教学,让地理课堂活起来呢?淡化地理学知识的机械记忆,并转向探究发现式的学习是一条可行的路径。探究发现式的地理教学则是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出发的教学,它将价值认同隐含在知识探究的背后,通过对知识细节的探究,从而通达价值认同。比如,六年级下册第四课《地球我们的家园》中有一个活动设计:“小小环境观察员”。这一活动让学生“围绕生活中你发现的环境小问题展开研究,提出改善的建议,并和同学们一起制订爱护地球的班级环保公约”。此外,教材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例。很明显这一活动设计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式的地理学习,因为活动设计并没有限制学生必须探究哪个具体的环境问题,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经验以及知识基础,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探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并落实于自己的行动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能真切地体会人类的哪些错误行为给地球造成了伤害,进而主动保护地球,这就自然地实现了知识学习与价值认同的融通。

小学德育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以及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理念,决定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融入地理题材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道德学习,也有利于提升地理教学的价值内涵。当然,要想用好教材中的地理题材,发挥其德育功能,教师还需要努力钻研课程便准,认真研读教材,从而准确理解地理题材的设计意图,更好的展开教学。

参考文献:

[1]陶元红 .小学道德与法治地理题材内容教学探微探  2022-05-15   巴渝德育沙龙

[2]章乐.小学德育教材中地理题材的编写思路与教学建议  2020-05-07  生活德育微学园

【本文系南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地理题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效应用的策略研究》(立项批准号: (NG1452-122) 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