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1
/ 2

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研究

朱雪娇

江苏省苏力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江苏 南京210019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蓬勃向前发展,生态环境污染情况却日渐严峻,这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持续发展早已成为国家层级与社会公众的普遍共识,而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可以切实地发挥较为可观的支撑性作用,需要环保部门保持高度的关注与重视,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确保和发展,推动相关技术发展切实地服务于国内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监测技术;应用

引言

众所周知,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中至关重要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检验环保工作是否合理的指标。不同的环境监测部门都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了解不同地区的环境特征,以此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环境监测方案,尽可能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不仅如此,还可以做好环境监测工作。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还需要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只有资金充沛,才可以确保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环境监测的具体情况,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助力,让其发挥出优势,从而更好地完成环境保护工作,并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1环境监测重要价值

为了使生态环境污染中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能够得以有效地落实,相关管理人员需要按照实际情况认真地分析进行生态环境监测的必要性,严格遵循环境检测的要求科学地规划好不同的监测模式,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使最终结果能够具备较强的准确性。在生态环境污染中污染物所占据的比例较高,已经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需要配合着完善的监测方案,灵活的应对在其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同时,也可以按照最终的数据结果选择针对性较强的应对策略以及优化方案,使整体检测水平能够符合预期的要求。在我国生态环境日益严重的现代社会中,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在生态环境监测时能够通过连续性的在线联网监测,快速地发现在生态环境中的污染问题,并且建设覆盖范围面积较广的污染自动监测网络,获取准确的信息,将信息储存在后台的数据处理库中,提出有效的环境污染管理方案和应对措施,减少污染物对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在监测点中也可以配合着污染物含量超标系统,如果发现某些企业的污染物超出了预定的排放标准,会马上发出预警信号,方便监管部门快速地定位,提出相关的惩罚措施,在社会内部形成良好的监管氛围,凸显生态环境监测的价值,满足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要求。从中可以看出进行生态环境监测所发挥的价值较为突出,因此相关部门需要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加强对监测工作的有效落实,健全与之对应的工作方案,使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可以更加有序地进行。

2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

2.1生物监测技术

当前常用于环境监测的生物监测技术包括动物监测法、植物监测法以及微生物监测法。动物监测法通常应用蚯蚓这一动物来实现对于土壤环境的监测。蚯蚓对于环境有着较高的敏感性,能够察觉到土壤中是否含有铅以及农药等有害物质,且蚯蚓体内的镉物质主要是受到土壤中镉元素含量的影响,因而可以通过蚯蚓来实现对于土壤污染情况的监测。植物检测法主要是指环境受到污染的情况下,植物自身的生长状态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可以通过植物呈现出来的较为明显的症状来判断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在环境受到污染的情况下,植物表面会呈现出明显的伤斑、呼吸作用变强、植物构成成分发生变化等方面的症状。例如,当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超过标准时,水杉、杜仲、苔藓等植物的叶子维管束鬼出现伤斑,且伤斑呈现块状;当氟化物含量超标时,梅、郁金香、杏等植物的伤斑以红褐色或浅褐色为主。微生物监测法主要是基于微型生物群的敏感性特点,通过微生物群落在环境受到污染情况下发生的变化实现监测的。通过对环境中的霉菌、放线菌以及细菌等污染物的监测,结合群系微生物的数量和结构特征,对环境受到微生物群系污染的程度和状况进行全面综合地评价。例如,在水环境监测中,微生物监测法以聚氨酯泡沫塑料块法为主,在向水体中投入具有聚氨酯物质的泡沫塑料块之后,收集水环境中的微型生物,以此来实现对于微生物群落进行监测的目的。

2.2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具有重要应用,通过该技术可获取污染信息,实现对污染数据的有效采集。物联网技术采用传感器、监视设备等进行监测,通过网络层将信息传递给应用层,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对环境污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在于数据的采集,对信息进行实时处理,消除污染问题的不利影响,对污染问题上进行清晰把控,制定高效的污染处理策略。物联网技术使生态环境监测形成完整的闭环结构,将采集与处理过程同步执行,可对污染来源及持续时间进行判断,使污染问题处理上具有连续性,将污染预测精度控制在90%以上。物联网技术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应用在具有网络覆盖的区域,确保网络层能够对监测数据进行传输,因而监测点布置上更具有灵活性。

2.3 3S技术

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控中的运用,是将卫星导航技术、遥感技术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态环境监控技术。与其他技术相比,3S技术具有更好地获取、分析、应用的优势,不仅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相关地区的信息,还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高精度分析和处理,以便对信息进行定量的分析。另外,3S技术在土壤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监测、以及水资源监测等方面也有着广泛的用途。例如,将这一技术应用于水利系统中,不仅能快速获取水的品质的相关信息,同时还可以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做好监测工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的多更完整的信息。

2.4物理化学技术

物理监测技术主要是指应用相应的监测设备,实现对监测区域范围内热、光、电磁辐射、噪声等环境污染指标数据测定的技术。通过对这些物理因子强度以及能量的测定,能够了解环境污染中各类物理因素所占的比例。对于物理监测技术的应用,主要可以通过相对应的监测设备来实现,通常需要严格遵循各类设备的操作规范和方法应用流程。而化学监测技术主要是针对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根本因素,以监测环境范围内化学因子浓度的方式来达到识别化学污染成分的目的,是当前环境监测中应用最为常见的技术方法。当前常用于环境监测的化学监测技术,以常规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为主。其中,常规化学分析法以滴定法最为常见,仪器分析法以光化学分析、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方法为主。基于环境监测的主要污染物不同,用于化学监测的方法种类也存在区别。对于环境中的总磷、总氮、游离氯、硫酸盐、亚硝酸盐等物质含量的监测,主要通过光化学分析法来实现。光化学分析法包括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分光光度法能够实现对于环境中的总磷、总氮、游离氯、硫酸盐、亚硝酸盐等物质含量的监测;原子吸收光谱法拥有更高的灵敏度,且在实际监测中受到各类干扰因素的影响较小,能够实现对于监测范围内环境多种元素的监测分析。对于大气及烟道废气、水体空气中氟含量的测定,主要应用电化学分析法来实现。电化学分析法主要包括离子选择电极、库仑分析、微库仑分析、极谱法以及溶出伏安法。

结语

综上所述,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落实的过程中,需要以环境保护要求为主要的基础,明确主要的工作方案,优化整体的工作流程,更加贴合于实际的污染情况。这样一来可以快速地获取准确度较高的数据信息,凸显现代化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思路,有序地推动环境监测工作的创新升级,为我国环境保护以及环境治理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曾凤娟.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J].大众标准化,2022(3):70-72.

[2]张培.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的影响与发展[J].清洗世界,2022(8):137-139.

[3]徐炳权,徐淑华.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2(7):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