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湘西苗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9
/ 2

解析湘西苗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段知力

湖南城市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  湖南  益阳  413000

摘要湘西苗族服饰款式多种多样,制作工艺精美绝伦,装饰手法千姿百态,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本文从崇拜与信仰的遗迹、种族繁衍的期盼、民族精神的展现、崇尚美好生活的理想四个方面阐述了湘西苗族服饰的文化内涵,以期为湘西苗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思考。

关键词湘西;苗族服饰;文化内涵

湘西,地处西南云贵高原的武陵山区,境内少数民族众多,主要有苗、土家、回、瑶、侗、白等,其中土家族人口最多,是湘西最大的少数民族;苗族次之,是湘西第二大少数民族。特殊的地理环境、多元化的宗教信仰,造就了湘西苗族独具特色、充满神秘色彩的服饰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有形载体,湘西苗族服饰反映出强烈的民族自我认同意识,蕴藏着深层的民族文化内涵[1]

一、苗族服饰是崇拜与信仰的遗迹

远古时代,人类认知自然的能力有限,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如电闪雷鸣、山洪爆发、生老病死,无法用科学的思维去理解,于是就将这一切归咎于神灵的作用,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是由神灵主宰的,这就是原始宗教的由来。原始人认为某些动物或植物是自己的祖先,所以每个原始部落将某一种动物或植物作为自己部落的标志,对这种动物或植物顶礼膜拜,视之为本部落的庇护神,久而久之,这种动物或植物就成为了本部落的图腾,这种行为也被称之为图腾崇拜。民间信仰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自发产生对某种神灵的崇拜,是一种原始形态的宗教。它产生于原始社会,在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兴起后也没有消亡,一直到今天都留有它的痕迹[2]

苗族这个民族在其发展历程中,也同样产生了本民族的图腾崇拜和原始宗教信仰,并一直延续至今。我们通过考古发掘与民俗资料发现,苗族的先民崇拜的图腾物和信仰物有:太阳、鳄鱼、蛇、鱼、牛、龙、凤、枫树、蝴蝶、盘瓠等等。其中盘瓠崇拜在湘西苗族地区十分盛行。湘西苗寨普遍都建有盘瓠庙,一些苗民还在家里供奉着盘瓠神像。为了表达对盘瓠的崇拜,湘西苗族妇女在服饰上刻画了许多关于盘瓠的图案纹样。例如苗族妇女给自己的孩子制作狗头款式的鞋子和帽子,俗称“狗头鞋”、“狗头帽”,希望可以得到盘瓠的庇佑。

蝴蝶也是苗族的崇拜物,如今在黔东南一带的苗族还流行着许多有关蝴蝶的神话传说。苗族人认为他们的先祖姜央就是蝴蝶生下来的,所有苗族人都是蝴蝶的后代,因此将蝴蝶称之为“蝴蝶妈妈”。虽然湘西苗族当中没有流传有关蝴蝶妈妈的神话,但黔东南苗族是从湘西苗族迁徙出去的,他们对于蝴蝶妈妈的图腾崇拜是相通的,所以湘西苗族妇女特别喜欢在服饰上绣上各式各样的蝴蝶图案,以此来表达对蝴蝶妈妈的敬仰。

二、苗族服饰是种族繁衍的期盼

恩格斯曾经说过:“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是取决于生产资料的生产,二是取决于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族的繁衍”[3]。原始人类由于科技水平低下,导致生产力不高,想要提高生产力,只有增加劳动力,正所谓人多力量大,人口越多,获取的生产资料也就越充足,整个氏族部落生存下去的机率就越大。其次,各个氏族部落之间经常为了争夺有限的社会资源而发生战争,在冷兵器时代,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人口的数量,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口做支撑,就很有可能被别的氏族部落所吞并。正因为如此,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生殖崇拜与信仰。作为一个在原始时期生产力较为发达的民族,苗族很早就产生了生殖崇拜与信仰。尤其是苗族的先民为了躲避战乱不断迁徙,更加深了对种族繁衍的期盼。他们不仅将这种期盼体现在了民俗活动和祭祀活动当中,也体现在了他们日常所穿的服饰上。

湘西苗族服饰上的许多图案,都与祈求子嗣、繁衍种族有关。例如,苗族妇女背小孩用的背裙,上面绣有一幅《子孙满堂》的图案。图案中心画的是一只大鸟,置于铜钱◇孔内,在铜钱◇四周里外三层分别刺绣着龙、蝴蝶、鸟、鱼、抓髻娃娃等图案,图案空白处以花卉、铜钱点缀。整幅图案构图严谨,色彩艳丽,喻意深刻。图案正中的那只大鸟,就充分体现了苗族人对图腾生殖的崇拜,对种族繁衍的向往。中国古籍里记载了大量鸟卵孵化出人的故事,如《史记秦本记》载:“秦之先,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坠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4]。说的就是秦始皇的祖先为吞卵而生。

湘西苗族古歌中也流传着人由鸟卵孵化而来的故事。有一首苗歌中就提到蝴蝶妈妈和水上的泡沫结合,产下12个蛋,蝴蝶妈妈不会孵蛋,于是便请脊宇鸟来给她孵蛋,其中有一枚蛋孵化出了苗族的祖先姜央,这首苗歌反映了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生殖崇拜观。

三、苗族服饰是民族精神的展现

服饰不仅具有实用、审美、伦理等功能,也是辨别社会地位、地域、民族属性、阶级的标志。在社会环境下,每一个民族自身的传统服饰,都是一面旗帜,一面向外人展示民族精神的旗帜,这面旗帜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我认同意识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民族自我认同意识是维系民族内部成员团结,强化他们民族归属感的重要纽带,相比较其他认同感,这种认同意识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可以说,世界上每个民族都存在着或强或弱的民族自我认同意识。苗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为了躲避战争和封建统治者的民族压迫政策,曾经五次大迁徙。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苗族人民逐渐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自我认同意识,他们将这种认同意识反映在了其穿着的服饰上。

湘西苗族妇女十分重视头部的装饰,其中有一款名为“长角银头饰”的头饰,用长约50厘米的巨形木梳在脑后用线与发扎紧固定,将头发缠绕头顶,然后用线带在两木梳角尖和头部捆扎成型,远看似头上长着一对大长角。这种头饰就是对苗族先祖蚩尤的追忆。据史书记载,蚩尤“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以角抵人,人不能向”[5]。又比如,苗族妇女戴的银帽上有一幅“骏马飞渡”的图案,这幅图案向人们展示了苗族的祖先从富饶的平原逐渐向崇山峻岭迁徙的艰难历程。苗族人民将这段历史刻在银帽檐儿上,就是为了告诫子孙后代不要忘记先辈们勤劳勇敢、顽强拼搏、艰苦创业的优良品质,同时也唤起了苗族同胞强烈的民族自我认同感。

透过苗族服饰,我们还可以看到苗族人民千百年来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在封建王朝时代,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实施森严的等级制度,其中服饰制度就是这种等级制度的缩影。他们对不同阶层的人该穿什么样的服饰都作了严格的规定,一旦违反了,就是“僭越”,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像普通老百姓,不仅所穿服饰的款式和图案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就连衣服的质地和颜色也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力。对于苗族人民而言,服饰是他们民族精神的展现,所以尽管封建统治阶级对他们进行残酷的压迫,但他们并没有屈服,在服饰上仍然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像龙凤图案在古代是皇帝和皇后服饰上的专有图案,其他任何人的服饰上都不能出现这两种图案。但苗族人民自古就将龙和凤视为本民族的图腾而加以崇拜,因此尽管这些图案为禁物,他们仍然将龙凤图案绣在服饰上。

四、苗族服饰是崇尚美好生活的理想

苗族服饰之美,不仅美在服饰的款式、色彩、质地和图案,也美在其本身所蕴藏的价值。苗族人民通过苗族服饰,向世人展示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表达出对美好生活无限向往与不懈追求的理想。

苗族的先祖们从非常适于耕种的平原迁徙到不太适于耕种的山区,生存环境比较恶劣,加之灾害不断,疾病流行,还要遭受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导致苗族人民长期过着穷困的生活。正因为如此,苗族人民十分向往与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所以他们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图案的形式绣在服饰上。例如湘西苗族妇女在服饰上绣上莲花和鱼的图案,“莲”与“年”谐音,“鱼”和“余”谐音,表达了苗族人民希望自己的生活“年年有余”。有的在服饰上绣着喜鹊落在梅枝上,“梅”与“眉”谐音,蕴含着“喜上眉梢”的美好祝福。有的服饰上绣着双鱼、对花、鸳鸯等图案,寄托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还有的服饰上绣着石榴、青蛙等图案,表达了苗族人民希望过上多子多福的美好生活。总之,这些苗族服饰上的图案纹样,充分表达了苗族人民宜子宜寿、招财纳福的世俗功利意愿。

湘西苗族妇女还喜欢在服饰上绣人物形象图案,其中有一款“绣妹妹”的人物形象图案特别受苗族妇女的追捧,这是因为该图案是以苗族女英雄乌莫西为原型塑造的。传说乌莫西是清朝苗民起义军领袖张秀眉手下的一员女将,在苗民反抗清廷的斗争中,作战勇敢,多次率领部众打败清军,成为苗族人民心目中的女英雄。后世为了纪念她,将她的形象绣在服饰上,期望在她的庇佑下,苗族人民能够过上安定富足的美好生活。

五、结语

苗族服饰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千百年来,湘西苗族传统服饰一直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传统的艺术造型传承下来,它蕴藏着深层的民族文化内涵,有着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今天我们对湘西苗族服饰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挖掘,也是希望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湘西苗族服饰文化。

参考文献:

[1]龙湘平.苗族服饰文化内涵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97-100.

[2]向松柏.土家族民间信仰与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导论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

[4](西汉)司马迁.史记(卷5)秦本记[M].易行、孙嘉镇校订,北京:线装书局,2006:21.

[5](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M].武汉:湖北崇文书局开雕,1875:2.

作者简介:段知力(1977——),男,湖南南县人,湖南城市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民间美术。本文系2020年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资助课题《改土归流后湘西苗族服饰文化变迁与现代转型研究》(立项号:XSP20YBZ14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