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对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1
/ 2

认知行为干预对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

李强 ,张芸,徐家忠

德宏州人民医院 云南省 德宏傣族景波族自治州 678400

摘要: 目的:探究认知行为干预对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择了56名在医院接受治疗的稳定阶段的抑郁症患者,按住院时间将患者分成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活动,对观察组的患者同时进行认知行为干预。采用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及干预后的不良情绪水平,采用NGASR量表评估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及干预后的自杀意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以及NGASR量表相比对照组有明显的低分,这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意念具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认知行为干预;抑郁症;自杀意念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征为持续的悲伤、无助感和对生活缺乏兴趣。患者容易出现自杀的念头和意图,这给他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1]。因此,探究对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干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认知行为干预被广泛运用于抑郁症的治疗中。该干预方法通过改变患者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应对策略,从而减轻甚至消除抑郁症状。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旨在探究认知行为干预对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为临床干预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了56名在医院接受治疗的稳定阶段的抑郁症患者,按住院时间将患者分成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组的病人年龄32~66岁,平均年龄(44.67±2.36)岁;其中13例为男性,15例为女性;对照组病人,其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4.39±2.79)岁;其中,男性14例,女性1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抑郁程度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其入选条件为:①满足相关诊断标准;②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排除标准:①合并认知障碍,交流障碍;②合并有自体免疫性病;③曾有吸毒、酗酒的病史;④合并心脏、肝脏和肾脏等功能不全。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活动,必要时可进行适当的镇静药物治疗。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 认知重构: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挑战负面的自我认知和思维方式来改变其消极的思维模式。护理人员可以与患者一起工作,提供证据和逻辑来帮助患者重新评估他们的负面观念,并发展更积极、客观的自我认知2. 行为替换:鼓励患者参与积极的活动,以代替他们可能陷入的消极行为循环。护理人员可以与患者一起制定目标和计划,并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患者逐渐恢复对生活的兴趣和参与度3. 应激管理:教授患者应对应激和压力的策略,以改善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这包括通过问题解决技巧和情绪调节技巧来帮助患者主动面对挑战,减少抑郁症状的发作。4. 训练社交技巧:鼓励患者主动参与社交活动,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并提供社交技巧的训练。通过帮助患者建立支持网络和增加社交支持,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5. 自我监测:鼓励患者记录他们的思维、情绪和行为,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抑郁症状,并识别潜在的触发因素。这有助于护理人员和患者一起制定和调整治疗计划。6. 持续支持: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建立稳定的治疗关系,并提供持续的支持和鼓励。定期的随访和评估可以帮助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的治疗进展,并根据需要进行干预调整。

1.3观察指标

为了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及干预后的不良情绪水平,采用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HAMD-24是一种常用的护理工具,用于评估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它包括24个项目,涵盖了抑郁症状的多个方面,如心境低落、自责、失眠等。评分若大于 7 分表示有抑郁症状。自杀意念评估是用NGASR量表评估的。6-8分为中自杀风险,9-11分为高自杀风险,≧12分为极高自杀风险。

1.4统计学方法

所得资料用SPSS26.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偏差(±s)为计量单位,并进行t检验;计量数据以%为计量单位,并进行χ2检验。判断两组数据有无明显出入( P<0.05)。

2.结果

2.1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两组患者干预后评分较下降,观察组干预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比对照组有明显的低分,此差异显著(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1。

表1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s)

组别

HAMD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组

19.23±2.19

11.12±1.17

对照组

19.56±2.06

17.18±2.25

t

0.581

-12.644

p

0.564

<0.001

2.2NGRSA量表

两组患者干预后NGASR量表评分皆下降,观察组干预后比对照组有明显的低分,此差异显著(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2。

表2 NGASR量表(±s)

组别

NGASR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组

5.19±2.32

3.24±1.20

对照组

5.16±2.48

4.73±1.18

t

0.047

-4.685

p

0.963

<0.001

3.讨论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症状包括持续的悲伤、无助感、兴趣丧失以及体力和认知功能减退等[2]。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的治疗中[3]。认知行为疗法的目标是通过改变患者的负性思维和行为模式,帮助他们理解和应对问题、改善情绪和功能。为了达到研究目的,本研究选择了具有抑郁症状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他们随机分配到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认知行为干预,包括认知重构、行为替换和应激管理等多种干预措施。在干预前和干预结束后,使用量化评估工具对两组患者的自杀意念进行评估,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干预组患者的抑郁症状明显减轻,并且自杀意念的程度显著下降。这些结果表明,认知行为干预对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具有明显的疗效。认知行为干预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负面思维和行为习惯,并且通过替换、重构这些习惯,来改善抑郁症状。通过干预,患者学会了更加积极、健康的应对方式,减少了自杀意念的发生。

研究的结果对于临床干预抑郁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认知行为干预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不仅减轻了患者抑郁症状,还减少了他们自杀意念的程度。因此,将其纳入抑郁症治疗的综合方案中,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样本量较小,研究结果可能受到样本选择的影响。此外,研究时间较短,不能观察到干预的长期效果。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认知行为干预对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和拓展这些发现。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意念具有显著的影响。通过改变患者的负面思维和行为模式,认知行为干预有效减轻了他们的抑郁症状,降低了自杀意念的程度。这一研究结果为临床干预抑郁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提醒我们应该结合其他干预措施,形成综合治疗方案以进一步提高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丁晓晴, 潘红芬. 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住院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 [J]. 齐鲁护理杂志, 2018, 24(21): 1-4.

[2]万丽丽, 杨萱, 张恒. 认知行为干预护理对抑郁症患者不良情绪及自杀意念的影响 [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 18(10): 1552-1555.

[3]穆燕. 正念认知疗法干预对抑郁症患者心理状态及自杀意念的影响 [J]. 海军医学杂志, 2017, 38(06): 530-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