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水土保持措施介绍及水土保持效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31
/ 2

谈谈水土保持措施介绍及水土保持效益

熊夏谦

360124198906030033

摘要: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水土流失作为一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一种自然现象,受到了整个社会的关注,随着水的流入,河床会逐步隆起,隆起的河床不利于防汛,在汛期来临时,由于河床隆起无法承载过多的河水,造成了河水的横向溢出,造成了洪水灾害,对河道周围。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所以,保持土壤的稳定性,有助于提高水土流失管理效益,为了对水土保持措施在水土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文章从多个方面论述了水土保持措施在水土管理中的应用,并对水土保持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引言

目前,在我国的西北黄土高原,因为其独特的区位条件,每年都会有大批的水土流失,从而使黄河上的淤泥出现了“悬河”的现象,并在黄河河口地区产生了独特的“三角洲”地形。这一天然奇观被世人赞叹的时候,其水土流失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河流的畅通与防洪安全,据不全面的资料显示,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已大大超出了控制的投入,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这一问题,并协同控制该地区的水土流失,对河流的防洪、灌溉以及小流域的管理都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水土保持措施的运用

农业水土保持措施是在人为干预下,在地方投资,种植作物,以缓解由于土壤疏松而引起的水土流失。植物的生长需要用到科学的手段,和以前的普通耕种完全是两回事,这里的土壤质地很松散,如果用普通的耕种方法,只会让土壤变得更加地贫瘠。要改善该地区的土质疏松,增强其肥沃性,相关人士应结合地区的土质结构,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作物的栽种,增加地区的作物覆盖度,通过作物来固化地区的水土,并通过栽种作物来防止地表的水分蒸发,更好地保存了地区的水分。

农垦既要加强本地土壤,改善地质构造,减少土壤侵蚀,也要保证作物的生产效益。为了保证作物的生产率,工作人员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种植方法,并与当地的地质结构进行联系,一般会采取等高耕作、沟垄耕作、坑田等方法,以降低水土流失,提高植物的覆盖面积,提高作物的亩产。受农田耕作的作用,改变了区域的地质构造,提高了土体的抗冲击性。农业治理的方法将经济与自然相融合,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也在发展地方的生态农业,由此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农业。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性

随着人口增长,农业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导致了大量的耕地资源被开发利用。因此,在一定的时间内,在雨水和灌溉的作用下,土壤表面结构、功能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了土地生产率的降低,使土地生态恶化。第一、减少了土地的养分。第二、是造成农田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第三、影响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利用生物措施进行水土保护

生物治理措施类似于农业治理,是通过一系列的防护林的方法,来改变局部的生态环境。该地区的土地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水蚀现象,有关部门应采取建立生态屏障的措施,防止其对该地区的风蚀。风沙的冲刷,不但会将原有的地貌特征冲刷得一干二净,而且往往还会对该地区的生态格局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建立生物防护林、经济林、护坡林和地埂林,能够很好地减少风沙对地方风貌的侵蚀,建立起这个生物型的管理系统,能够为地方生态系统提供一种自然的保护。

此外,在一定程度上,构建生态防护林还能极大地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选择用于防护的树种,一定要选择经济作物,这不仅能有效地避免由于风沙侵蚀造成的水土流失,还能提高地区的经济水平,提高地区的经济水平,实现地区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促进。在水土保持工程中,生物保护措施起到了重要的效果,其大规模地添加不仅可以净化区域的大气环境,还可以有效地解决危害人类的各种自然灾害,保护了土壤,促进了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

四、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运用

目前,在我国的小流域内,采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治理方式即为工程治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天然资源的不断抢夺和不断加剧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损害,从而引发了自然界对人的强烈反抗。水土流失引发了一系列重大灾害,如山洪、泥石流等,对人民群众的生产和交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故由工程化治理,既能使该地区之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又能使该地区之自然资源得以更好地经营与使用,进而使该地区之生态保存与经济产出之效益最大化。

近几年,我国对小流域土壤侵蚀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包括山洪疏导工程、山洪防护工程、小型水库和沟道工程等,并已初步收到效果,尤其是山洪疏导工程,能够保证小流域农田灌溉供水,沟道工程能够缓解泥石流、山洪等造成的河流崩塌,山洪疏导工程能够预防泥石流、山洪等灾害,水库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用水需求。

伴随着水土流失现象而引发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为了避免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害,采用农业、生物、工程等方法,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了科学的改良,实现了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共赢,并对其进行了改造,对土壤进行了有效地阻隔,确保了土壤的稳定性。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土壤的构造改变,使得水土流失和山洪的数量明显降低,这些都是因为各种防治工程的开展,改变了土壤的构造,使得土壤的侵蚀逐渐减小,从而降低了小河流域的沉积量,提高了河道整治工程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

五、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研究

(一)对环境的保护

通过对水保工作的分析,其生态效益主要表现为水土资源的优化与改良。一是因为水源日渐耗尽,而植被的成长则大幅提升。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可以提高土壤的渗透性能,提高其贮水量,减少大风天气中的风沙灾害。

(二)社会利益

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对林地进行了治理,防止了林地石漠化、侵蚀和沙漠化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荒山野岭的主动发展,能够将土地资源逐步转化为经济资源,实现农、林、牧、地等资源的有效使用,能够不断提高区域生态环境的承受力,对于创建典型的区域农业示范基地,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经济利益

水土保持具有两方面的经济效益:一是减少了对土地的破坏;第二,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主要是改善农业的基本设施,提高土地的生产力等等。通过对该地区水土流失状况的调查和治理,使该地区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地治理,水土流失速度明显下降,同时,该地区的自然灾害也明显下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生态保护对策。并进一步加大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多元经济,增加了农户的人均纯收入。 

结语

水土流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应引起相关单位的重视,并采取各种措施改善土壤构造,减少水土流失。同时,要加强对该区的经济建设,通过发展农业和生物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的质量,实现自然经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张菲,郑佳伟.水土保持措施对坡地水土保持效益的影响[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2,51(10):4-6.

[2]宋彬.水土保持措施介绍及水土保持效益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21(33):265.

[3]牛振江.水土保持措施及其减水减沙效益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22(27):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