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与污染控制治理的方法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8
/ 2

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与污染控制治理的方法探讨

张长罡,赵鹏宇

120105197309131217、120113199102071615

摘要: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能源,生活及生产各项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水资源,但是由于以往我国在发展进程中过于注重经济实力的提升,这就使得工业生产环节污水产出量及排放量大幅提升,而污水处理效率却普遍不高,这就使得了相对地不能达到排放指标的污水量将急剧攀升,这对于城市发展及运行来说都是较为不利的。

关键词: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污染控制治理

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人类活动及自然因素已经对城市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了较大的干扰,城市水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不仅使水体中的污染物更为复杂,而且其对生态系统的危害也更严重。

1水环污染物的来源

通常磷、氮等营养丰富的元素会污染城市地表水,汽车尾气、空气悬浮物、雾霾、农药和一些难降解有机物也会污染城市地表水。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会逐渐增加水体中的污染物,同时降低水体的自净能力,会减缓水体的流动性。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个有内在动力的封闭系统,各种物质在其中再次转化。就城市水污染物而言,其污染源是多样的,既有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也有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外源性污染主要来自水体外的污染物,如生活污水、垃圾滤液等、初期雨水及工业废水等,是导致城市水环境污染的关键污染源,更是城市水环境污水处理及综合治理的关键所在。内源性污染主要是生物形态改变或底泥物化时,底泥中存在的污染物向水体中释放导致的水体污染。两者相比,外源性污染占比更高,因此,在开展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时,不但要关注水环境修复问题,还应关注水环境治理问题。在实际治理环节,可利用法律手段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控制污染物进入,尽可能减少城市水环境系统中的外源性污染物的进入。

2分析当前城市水环境污染治理面临的问题

2.1工厂污水排放超标

工厂生产废水是城市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企业工程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尽管环境保护部门和国家制定了很多管理制度,但非法废水排放却因企业企图从中谋取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屡禁不止。

2.2河道水资源污染严重

城镇发展建设过程中,水资源消耗巨大,尤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中城市,水资源严重短缺,部分河流干涸。中国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对水资源的需求和利用日益增多。与此同时,工业用水还会污染水源,对河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即便水再流入河流,其自净能力也十分有限,对城市正常供水会造成不利影响。

2.3城市化建设和河流保护工作配合度低

在中国,城市化正在迅速发展。从这一角度看,城市面积的扩大不仅带来了人口的增长,同时也使城市污水排放倍增。尽管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已经基本形成,但面对日益严重的水污染,还需要更明确地教育和引导。尤其要使城市化与河流保护更加协调,避免大规模的供水环境污染,从源头控制,降低后续处理难度。

2.4城市地排污系统建设不完善

目前,我国城市污水系统在城市建设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污水收集和输送污水系统的效率不高,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效率很低,城市污水系统没有常规的维护系统,这会导致污水系统局部功能有限,对整个污水系统的运行缺乏科学的指导。

2.5城市地污染环境系统规划不合理

就城市现代化而言,许多城市在发展规划中借鉴了其他城市的早期发展经验,没有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自然环境、生态居民、历史环境等因素,使整体建筑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例如水污染治理过程中,人们对水环境对当地经济环境的影响认识不清,对水环境的功能和效益缺乏科学的认识,也导致了城市建设中为了取得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成本的问题。另一方面,部分城市缺乏对未来建设的规划,导致现有指标不符合水环境建设的特点。各方面政策在后期执行不力,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督和管理评价体系,造成水污染治理措施落实不力。

3综合治理及污染控制治理实施对策研究

3.1树立水环境全民意识

伴随水资源污染越来越严重化,严重威胁人们生活环境,若任由这一态势逐渐恶化,则势必会直接影响到子孙后代生活环境。虽内部各地区政府均已下定综合整治城市水资源环境决心与信念,但仅凭政府之力往往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还需发动全民力量,综合治理水资源污染问题。为此,就必须先从意识或者观念上入手,帮助人民群众树立水环境全民意识,让广大民众均能够切实地参与到当前水资源污染治理专项工作当中,为大范围开展水资源污染治理专项工作助力。

3.2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开发区域资源期间,针对一些重度污染工业布局,需严格遵守以下原则:从企业空间上入手进行合理的布局,针对重度污染企业,需以环境实际容量差异为基准,通过运用不同措施加以治理。坚持一条治理主线,即为以城市的流域范围水循环与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过程为中心点,着重突出源头上的监管,强化对居民日常生活废水、工业生产废水、建成区内污染负荷等综合治理;重视末端治理及修复,主要包含着水体、水岸、湿地、底泥等良性的循环系统,着重保护水资源生态系统及水源质量。

3.3实现产业化污水治理

3.3.1分流制雨污排水

其一,建立起沿河截污处理、调蓄处理、转输与回用处理系统。工业园区所有污水经过预处理,并达到相关处理标准之后,明令禁止直接排放到河道内,偷排漏排严禁出现,全部污水应接入到城市中污水系统,逐渐进入到污水厂经过二次处理;其二,升级改造雨污二者分流制的排水管网。新建城区,可实行完全式雨污二者分流制,旧村旧城区可逐步实行分流制的改造优化,确保改进优化一片区,就可达标一个片区。充分结合经过新规划设计再生水厂与水质的净化站,依据实际情况与道路完善规划分流制污水干管系统,保证污水处理厂实际进厂的水量。充分结合城市河道防洪综合整治河流截污系统建设情况,截污已经过分流雨水系统,实施初期雨水的采集;其三,雨洪及清浊的分流,需结合城市当前河流域支流上游山体基本特征、状况等,建设清浊的分流沟,实现基流剥离清洁,并直接汇入至河道中,达到雨洪及清浊的分流目的,疏导污染的负荷,确保河道水体综合水质得以有效提升。

3.3.2构建污水综合处理标准体系

我国目前水污染物基本排放标准以综合排放的指标为基准,并向着行业型的排放标准靠拢,行业标准可操作性、协调性、系统性及科学性均呈逐渐提升趋势。对于城市水资源流域内工业生产污染状况、水资源环境的达标需求、经济发展现实情况等,短期内需针对食品工业、金属制品、纺织染整等相关轻重污染现行排放各种限制较为宽松行业,需对其中最高可允许排放的浓度重新设定,针对纺织染整相关行业水污染物的排放限制,需以国家业内现行标准为基准予以更为严格地限定,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未来河道流域污水处理的系统工程;加强居民日常生活污水方面污水的减排处理,逐步完善城市污水管道网络的建设发展;管网接驳需入户、不错接、不漏接,确保采集生活中的所有污水源头,以尽量将生活面源排放减少。

4结语

综上所述,实际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假使采用以污染城市的水环境为代价换取城市发展,其会导致城市居民工作及生活所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威胁。同时城市水环境整治与污染控制治理工作难以有效落实到位,这对于城市经济发展及大众生活均较为不利,因此要求政府部门及企业提升水环境意识,优化产业结构以及规范企业排污费用,确保城市水环境整治与污染控制治理工作落实到位,提升城市水环境的污染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毅.我国城市水环境现状及防治对策探讨[J].浙江水利科技,2016,44(06):50-52+58.

[2]姜谋余,龚淼.我国农村河道整治的现状及问题[J].水资源保护,2015,31(1):41-47.

[3]徐文龙,宋序彤,马保松.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综合整治重要技术标准研究[J].建设科技,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