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种植田间管理及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2
/ 2

大豆种植田间管理及技术

祝瑜1舒继军2

1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牟家坝镇人民政府  723104,2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法镇人民政府  723104

摘要:大豆是农业生产中一种常见的经济农作物,因为大豆自身对生长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亩产量较高等,故而在世界各地区均实现了规模化种植。为促进大豆作物能健壮生长,进而帮助种植户谋得更多经济效益,文章探讨大豆种植技术,包括选择优质豆种、种子的处理、精耕细作及改善种植技术等,总结大豆种植田间管理方法,以供同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大豆种植技术;田间管理方法探究

引言

近些年,农业种植技术在发展中取得了很大进步,使用大豆亩产量呈逐年增加态势,完全满足国人生产生活的需求,并且实现了大量出口。现如今,人们对大豆的生产、加工质量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种植户应持续完善大豆种植技术,加强田间管理,促进机械化、现代化种植进程,增加大豆品质,进而创造出最理想的效益。

1大豆种植技术

1.1选择优质豆种

为了使种植效益得到保障,尽量选择种粒饱满、脂肪含量较高的豆种,并综合分析种植地土壤、气候条件等,确保选择的豆种能适应客观环境,增加出苗率与成活率。比如,陕西全省年平均气温9~16℃,温度从南向北、由东到西递减,全年光照相对充足,土壤条件复杂,具有良好的大豆种植生长条件,可以选择齐黄34豆种,每亩播种量341㎏左右即可。在选种环节,要注重考察评估豆种的抗病虫害能力,以防后期播种后出现大范围病虫害问题,造成亩产量锐减、品质下滑。

1.2处理种子

正式播种前,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处理豆种,通过筛选、晾晒种子,选出净度>98%、发芽率>85%、含水量<12%且没有病虫害的良种,弃除病粒、小粒、虫蛀粒、秕粒等[1]。在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机械除杂也是处理种子的一种可行方法,但对机械筛选后的豆种,要使用根瘤菌对其进行包衣处理,对种子能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免遭病虫侵害。

1.3精耕细作

首先,根据种植地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整地方法,通常以深松为主,配合应用旋耕机进行整地。用三垄栽培”技术把种植地地块分为垄底、垄体和垄沟3层,进入到4月上旬就可以进行顶浆打垄处理,当测得土壤化冻深度抵达13㎝时,将适量底肥施进垄底,快速镇压。建议将各处整地深度维持在20 cm内,有益于增加土壤通透性与保墒能力,更好地满足豆种健康生长的需求。

其次,施入底肥时,以有机肥料为主,这主要是因为有机肥内矿质营养和有机质含量较高,不仅能改善土壤结构,还能增加土壤肥力,使大豆生长期获得足够养分。农家肥被公认为是优质的有机肥,每亩施入量以1500~2000㎏为宜,对于较贫瘠的地块,可以适当增加肥力施入量、施肥前要深耕土地,施进有机肥后起垄地块,以防豆种直接接触肥料而出现烧苗问题。

最后,大豆种植实践中,为了达成高产高质的生产目标,一定要编制科学合理的种植计划,结合本地气候、农业种植条件等和玉米、高粱、花生等作物进行轮作。

1.4改进种植技术

结合本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时机,确保种植地地形相对较平整且进行有效深翻后,用双条播种的方法播下豆种,并联合使用农机执行播撒过程,总体行距将13 ㎝小行距、45㎝大行距作为标准执行。当然,也可以选用精量播种、密植等种植方法,追求实现亩产量的最大化。对于矮生大豆品种,推荐采用窄行密植技术完成播种,每亩播种密度控制为2.4~2.6万株,对于肥力较强的地块,可以减少播种量10%左右,以控制农业种植成本。当种植土壤整体状况较好时,可以尝试用中分层技术控制高产大豆的种植密度,但这种技术不适用于低矮型的大豆品种。

2大豆种植田间的管理方法

2.1杂草防除

稗草、狗尾草、铁苋菜等均是大豆种植田间常见杂草,从播种到8月末,以上杂草生命力旺盛,维持持续生长状态。实际中,应结合大豆不同生产阶段采用适宜的除草方法。

大豆生长早期,即大豆2片复叶期,一般会应用播前除草、芽苗期耙灭草方法。比如,播种前进行混土处理,即播种前将除草剂喷施在耕地表面,圆盘耙交叉耙2次,耙深维持在10㎝左右就能使除草剂和3~5㎝浅土层充分混合[2]。中期一般运用行间除草法除去刺儿菜、稗草等杂草。进入后期时,基本上是通过化学药剂进行除草,按照一定比例调配克劳灵与虎威混合液,通常会使田间杂草3~5天内泛黄,7~10天中死亡。以上两种化学药剂的毒性偏低,安全性较高,基本不会对大豆作物及后茬产生负面影响。但具体使用时要严控药物剂量、喷施时间,确保化学药剂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2.2补苗

大豆种植时,不管前期准备工作是如何的尽善尽美,但后期出现部分苗株枯萎的状况在所难免,故而应积极落实好田间补苗工作。通常的在栽种好幼苗7~10天,专业技术人员前往田间检查幼苗生长状态,对于坏死的幼苗做出明显标记、精准统计,并有序组织补苗活动。补苗环节要及时清除杂草,选用带有土壤的健壮根系的苗株进行补苗,增加其填埋深度,以从根本环节确保补苗的存活率。

补苗结束后,也需要对相应区块做出标记,方便种植户后期检查补苗生长状况,使大豆种植田的整体成苗率得到更大的保障。补苗能减少或规避坏死苗株给大豆产量带来的不良影响,规避出现土地、肥料资源浪费的问题。现实中要掌控好适宜的补苗时间,过早、过迟均会影响种植田总体产量与质量。

2.3间苗

在时间上,补苗与间苗工作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间苗活动中处理的对象以杂苗、病苗、密苗为主,人工干预大豆苗株的生长间距,将其维持在合理范围中,以增加大豆苗株对养料的吸收率,进而使作物产量得到更大保障。虽然前期种植阶段就已经处理好大豆苗株的间距,但多种因素影响着苗株的生长过程,以致苗株之间出现间距过大、过小等状况,间距过小会导致苗株之间争夺养分、光照不够;间距过大会带来肥料、水分浪费问题,影响种植的综合效益。为了规避以上情况,大豆种植户要加强田间巡检力度,及时处理苗株间距相关问题,也要拔除品相偏差的苗株,进而创造出促进优质苗株健康生长的良好环境。

2.4病虫害防治

2.4.1病害防治

(1)大豆锈病:在大豆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发病早期,叶片上有褐色小点,后期病斑逐渐加大,呈红褐色、黄褐色等小斑。发病早期,建议种植户每隔10天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倍液,若没有取得良好效果,则可以联合使用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2)大豆根腐病:会造成种粒、幼苗根部腐烂,每年6~7月中旬是发生本病的高峰期,致病菌以镰刀菌或丝核菌为主,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24~28℃。可以通过轮作、深耕、选用良种方式预防本病。发病后,可以通过叶面喷药、施入植物生长剂等方式改善大豆的生长状态。

2.4.2虫害防治

(1)大豆食心虫:发病早期,稀释99%矿物油后和高效氯氰菊酯充分混合,连续应用一段时间后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理成效[3]

(2)豆天蛾:要在豆天蛾3龄之前加强防治,每日17:00以后在大豆种植条件喷施辛硫磷乳油、氯氰菊酯倍液。若经评估豆天蛾超过4龄,则要运用人工捕捉法进行治理。

(3)大豆蚜虫:一般在大豆生长中后期出现这种虫害,喷施10%吡虫啉可湿粉剂1 500倍液,条件允许时也可以通过熏蒸法进行防治。

3结束语

总之,大豆是十分重要的粮油兼农作物,在国内拥有极为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也是很多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故而增加大豆种植产量具有很大现实意义。为此,相关部门及从业人员要主动承担起职责,结合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改进作物种植方式,加大田间管理力度,做好田间除草、补苗和间苗、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增加大豆收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壮大发展提供可靠支持。

参考文献:

[1]杜兴华.灌云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体系研究[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3,35(04):93-96.

[2]张振朋.大豆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J].当代农机,2023(06):71+7.

[3]吴兆坤,董兴月,常旭佳.高寒地区超早熟大豆种植关键技术[J].现代化农业,2023(0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