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1
/ 2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肖涵,王鑫淼,赵敬月

长春大学

摘要: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项目一度成为社会热潮,使社会大众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随之提高。通过探讨非遗进校园的传承形式以及在校园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社会各界都应当积极地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万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形式

论文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推波助蓝——非遗蓝染新时代的传承者支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形式

“非遗进校园”是高校进行非遗保护的重要形式,以非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可以丰富、补充校园文化。“非遗进校园”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还可以激活大学生潜藏的传统文化基因,增强学生的文化审美情趣,确证大学生主动参与校园活动的主体认同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大学生的双向互动而得到更好地传承。

近年来,随着社会大众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度和保护力度的提高,全国各地高校纷纷积极响应,将具有自己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引入高校进行传承,使得非遗进校园项目的传承形式也逐渐多元化。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学校开始在校园内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非遗社团活动、开设非遗课程教学,让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实施课堂教学。除此之外,其他传承形式有传承人带领学生登台表演、教师或科研人员开展非遗项目研究、在校园里出售非遗产品等。让非遗文化在传承人、教师、学生等群体的传承下更好地走进校园。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存在的不足

(一)学校对非遗文化的重视程度不足

当前各高校的文化素养读本,选入的主要是中西方文化领域的名人名篇,我国传统民间文化的篇目则基本没有涉及到,造成文化读本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割裂。大多数学校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以传统授课方式为主,太过于注重理论教育,导致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较薄弱。加之学校未意识到非遗进校园项目在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而忽视了对学生非遗兴趣爱好的培养。

(二)传播媒介受限制,非遗宣传不到位

首先,新媒体在非遗文化进校园的传播宣传方面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是宣传流行文化。由于大多数高校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和热衷度相对较低,使得校园中的传统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较少,在校园内的新媒体传播中不够活跃。除此之外,现在大多数初中、高中,甚至小学高年级都是寄宿制学校,学生学业繁忙,外加学校对学生上网方面的严格限制,使学生对网络媒体接触的机会变少。

其次,由于非遗传承人大多生活在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落后的偏远地区,他们缺少自我推广非遗文化的条件和实际能力,导致他们对新媒体宣传非遗文化的意识和能力显得薄弱,使得非遗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播效果受到比较突出的影响。

(三)缺乏政府的引导与支持

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特别是文化主管部门与教育主管部,它们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政府对各地非遗进校园项目活动实施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投入不足,未完善相关非遗教育机

制。同时,政府对非遗示范教育基地的建立和培养非遗研究及非遗从业人员的重视程度不足,如学校非遗活动基地和学校图书馆的建立,未积极引导高校教师与非遗传承人共同合作培养非遗研习生、出版相关非遗刊物和书籍等。政府没有组织专门的调查队到民间社区进行调查,导致一些民间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未被发现就已消失。在对非遗传承人的优惠政策方面,政府的相关优惠政策较少,如非遗传承人的申报程序复杂、申报经费以及生活补贴少,导致非遗文化的传播缺少政策支持。从而使传承人对非遗进校园项目的投入能力不足,在非遗进校园的审批过程上受到阻碍。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完善对策

(一)学校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传播平台

学校在非遗进校园方面应充分发挥其校园优势,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表现平台。第一、学校应该更新相关理念并开设相关非遗课程,完善非遗文化的学科体系建设,把非遗传承纳入教学计划。学校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研究,通过设置“定制课程”、课题申报、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创新等方式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从而推动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主体意识。第二,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非遗特色项目举办各种非遗知识、技能大赛,让学生有登台表演非遗节目的机会;举办非遗讲座以及组织非遗学术活动,或组织老师带领学生外出参加非遗展览、学习非遗知识与技能;学校也可以根据学科特色建立“非遗实验班”,成立兴趣小组,让学生自愿选择学习非遗。

(二)加大网络媒体宣传力度,提高学生保护非遗的意识

积极搭建校园传播平台,有利于非遗文化在校园中的有效传播,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契机,将非遗进校园的相关信息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加以宣传,比如开设专门的微博、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创建专题网页等。同时,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校刊报、院刊报等传统媒体也应充分利用,发挥其在校园内的传播作用,从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传播中的活跃度。学校也可以开展各式各样的非遗活动及课程学习,如宣传介绍非遗知识、展演代表性的非遗项目、组织学生学习非遗技艺以及开展国内外非遗学术交流会,从而培养学生对非遗的兴趣,为培养下一代非遗传承人做准备。

(三)政府的积极引导与支持非遗保护工作

非遗进校园活动也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与大力支持。为进一步规范、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政府应在各地区率先建设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非遗传承特色学校,并由文化、教育主管部门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学校”。政府部门应重视相关非遗进校园政策规定,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学校设立非遗传承培训基地。如教育部门应该重视建立完善的非遗教育体系和完备的非遗传承机制,积极引导学校及学生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

在政策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关非遗整理和保护条例或对传承人有利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非遗专家学者以及大师级别的非遗传承人,根据非遗种类的地域性,对非遗的技艺形态进行分类整理,编选出图文并茂的非遗读本,如民间文学、歌舞、戏剧、体育、美术、手工艺、医药、民俗等方面的内容,让传承人能以超越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所拥有的技艺。

四、结语

非遗进校园项目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非遗文化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一种新突破;是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设备的一种传承模式。在学校展开一系列的非遗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还有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的广泛传播。但在传播过程中仅依靠教师、学生、传承人等单方面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学校、传播媒介与传承人、学生之间形成多方面的体系化的交流与合作,从而让非遗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

参考文献:

[1]谢中元,陈婉婷.非遗进校园背景下醒狮文化的教育教学价值与校本课程开发[J].林区教学,2023(06):88-91.

[2]张滨.基于民族文化传承视域下广西非遗民族音乐舞蹈进校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尚舞,2023(08):118-120.

[3]林加.中小学“非遗进校园”教育实践目标体系建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6(01):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