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骨折该如何处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1
/ 1

突发骨折该如何处理

李伦军

重庆市巫山县人民医院,重庆巫山 404700

日常生活中,引发骨折的因素相对较多,比如:车祸撞伤、摔倒损伤等。冬季是跌倒、撞击引发骨折的高发季节,但面对骨折,大多数人不知如何处理,以下就是突发骨折会的处理方式。

现场处理有讲究:骨折指的是骨结构连续性完全断裂。骨折一般分为闭合性、开放性两种类别。闭合性骨折指的是皮肤软组织相对完整,骨折端和外界并不互通;开放性骨折指的是骨折处存在伤口,骨折端和外界保持连通。全身各个部位均会发生骨折,但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为四肢骨折。

骨折的主要人群一般为儿童和老年人群,中青年也会发生。发生骨折后,其会产生疼痛、畸形、肢体异常活动、骨擦感等症状。日常生活中,若突发骨折,在拨打医院急救电话的同时,现场该如何处理呢?

骨折的处理方法其实很简单,可以就地取材,应用木板条、硬纸板制定骨折部位的肢体。值得注意的是,在绑扎时,应该同时固定骨折端上下两个关节,方可对骨折部位的活动起到有效限制,四肢固定时要将指尖露出,便于随时观察末梢血液循环。如果指尖苍白、发凉、发麻,则说明固定过紧,需要适当松开,对固定压力进行重新调整。如果发生脊柱骨折,可以使用一块长、宽和患者身高以及肩宽大致相符的木板进行固定。固定时,首先需要让患者保持侧卧,头颈部、足踝部、腰后的空虚部位需要使用棉花等软物垫上。除此之外,患者的双肩、骨盆、双腿、双脚需要使用宽带进行固定,避免发生颠簸、晃动反应。对骨折进行初步固定之后,需要及时就医,及时获取专业的治疗。

总的来说,尽可能的避免伤口处发生活动,转运期间尽可能使用硬板床,这些不但能够帮助伤员降低疼痛程度,还可有助于促进患者恢复活动。

治疗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工作:发生骨折后,局部产生疼痛、压痛、肿胀、畸形、活动受限、淤血等情况。如果骨折对血管、神经造成损伤,则会产生对应症状,因此,注意患者是否存在其他器官发生损伤。为了对骨折部位、类型进行确诊并进一步了解,通过X线或者CT检查是十分重要的。

治疗骨折的最终目的就是将受伤的肢体最大限度地恢复正常功能。在骨折治疗中,需要按照复位、固定、功能锻炼三个基本原则进行。

复位指的是骨折后发生易位的骨折端重新恢复正常或者接近正常位置的治疗方式,从而使骨骼的支架作用重新恢复。复位的方法包括闭合复位、手术复位、外固定架复位。

固定指的是骨折复位之后,其稳定性较差,容易发生再次移位,骨需要采取不同方法将其固定在对应位置上,促进其愈合。常用的固定措施主要包括:夹板、石膏绷带、外固定支架、牵引制动等反应。如果手术中应用钢板、钢针、髓内针等,就叫做内固定。

功能锻炼指的是通过训练受伤肢体的肌肉收缩能力,提升骨折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加快骨折愈合速度,避免肌肉发生萎缩。通过主动活动、被动活动没有经过固定的关节,可有效避免关节发生粘连、关节囊挛缩等反应,从而使患者的受损肢体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

老话说过:伤筋动骨一百天,若出现突发性骨折,不可急躁,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积极配合治疗,做好功能锻炼,使肢体功能恢复至最佳状态。

是否需要选择手术治疗:老年人群摔倒后,经常会出现髋部骨折。髋部骨折发生后,患者一般不可行走,需要保持长期卧床,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以及生理功能。

老年人群发生骨折后,其会想能不做手术就不做手术,原因就是年龄较大,不愿意承担手术的风险,因此,大多数老年患者会选择保守治疗,等待骨折自行愈合。一般来说,保守疗法的治疗费用更低,无需开刀,且安全性高,但缺点较多,比如:护理难度较高,卧床时间较长,患者在卧床期间,需要承担较大痛苦。此外,还会产生较多的并发症,比如:长期卧床可能会产生压力性损伤;长期制动能够引发肌肉萎缩,肺炎等疾病,甚至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如果患者在手术前通过评估无法做手术治疗,那就只能够通过保守治疗。值得注意的是:若患者符合手术适应症,那么应该优先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年龄并不是决定是否能够做手术的唯一因素,现代手术技术越发成熟,大多数患者在手术后一周内可下床活动,可防止因为长期卧床产生严重性并发症。

预防就是最好的治疗:对于老年人群来说,需要注意日常起居。比如:在行走时,需要注意穿防滑的鞋子,尽可能不要穿高跟鞋出行。冬季需要穿轻薄保暖的衣物,衣服过度厚重,则会导致行动不便,对肢体活动能够造成限制。除此之外,冬季需要多晒太阳,提升钙质,补充维生素D,提高骨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