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绩效管理研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7
/ 2

预算绩效管理研究分析

王虎

德阳高新区 618300

预算绩效管理是对预算支出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贯穿预算编制、项目实施、执行评价、结果运用全过程。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全面绩效管理的战略部署,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健全绩效管理机制,提升绩效管理水平,加快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一、实施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

为加快建设现代财政制度,推进财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应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政紧平衡状态,有效化解收支矛盾突出、预算约束不够、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加强绩效管理系列制度,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绩效管理体系。作为绩效管理的实施主体,预算单位绩效管理水平直接反映了国家政策、财政资金作用发挥情况。有效破解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质效、强化整体绩效管理,保障“过紧日子”要求落到实处。

三、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绩效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够

绩效管理工作已启动多年。财政部门、预算单位经历了探索—认知—实践—完善等阶段的磨合后,对绩效管理已基本达成共识。目前,各地已初步建立起全覆盖的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在实际管理中,我们发现预算单位在绩效管理方面还存在观念不深、意识不强、视野不开等问题,突出表现为:存在“两轻两重”的惯性思维。部分预算单位对绩效管理认识不到位,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思想在较大范围内仍然存在,对项目实施情况、资金使用效果等缺乏深度思考。存在绩效管理意识不强。在建立绩效管理机制以前,各预算单位主要依据财务核算相关法律制度对项目资金使用进行管理。随着绩效管理工作的加速推进,预算单位绩效管理意识普遍大幅提升。但受原有工作思维定式的影响,尚未牢固树立绩效管理观念,对绩效管理重视度不够。在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时,存在目标不细、报告不规范等情况。存在视野不宽,思想狭隘现象。个别单位狭隘的认为实施绩效管理增大了工作量。在实施评价中,消极应对、敷衍应对,最终导致评价结果难以保证,更谈不上结果运用。

(二)绩效管理机制不完善

一是绩效管理职责分工不够清晰。部分预算单位内部分工不明确,工作安排不到位。突出表现为:在缺少业务单位支持的情况下,由财务部门独自完成项目绩效申报、自评系列工作。因单位财务人员对项目立项、申报、实施进展情况了解不深,导致绩效目标设置不准确、不细化,最终导致业务管理与绩效管理脱节,弱化了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最基本环节。

二是绩效指标体系设计不健全。预算单位绩效指标设计过于简单、缺乏合理性的现象普遍存在。绩效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作,其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指标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整体性、关联性。前期,财政部制定了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但对指标具体设置没有统一的明确规定,没有针对性较强的个性评价指标体系可供借鉴参考。在绩效管理中,绩效目标设置标准大多依据计划标准和以前年度执行结果,缺乏借用的客观判定标准和经验数据支撑,导致绩效评价结果质量不高。

三是绩效目标设置不够科学。预算单位在绩效目标设置时重定性指标、轻定量指标。同时,在定性指标设置时过于笼统、模糊,未实现指标分解、细化。绩效指标设置未体现连续性,导致绩效管理缺少基础数据支撑,特别是在原始数据、基础材料、项目信息的收集、汇总、筛选、研究、利用方面亟待提升。

(三)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不充分

绩效评价结果是改进和完善预算管理,编制以后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广泛运用绩效评价结果既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强化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措施。现阶段,预算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不充分,通过评价结果运用促进强化绩效管理的推动作用不明显。

四、提升措施及建议

(一)增强预算绩效管理理念

持续加强政策宣传引导,不断深化绩效管理理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政府绩效管理和财政预算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具体实施中,可考虑采用以下方式,不断提高绩效管理认识。一是由财政部门牵头,通过召开研讨会、专题培训、业务指导,制定、细化业务操作流程等方式,组织预算单位及相关人员全面学习绩效管理法律法规及工作要求,真正做到对绩效管理政策熟、要求清。二是加大绩效管理的宣传力度,增强广大员工和领导的绩效管理意识,转变以往只注重形式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理念,真正做到的“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二)完善绩效管理机制

一是厘清绩效评价职责边界。各预算单位要全面落实绩效管理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内部单位职责分工,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在职责划分时,可考虑在明确绩效评价管理牵头单位的前提下,明确提出项目实施部门及相关项目经办人员作为项目绩效管理成员,负责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提出项目绩效目标建议。同时,按照绩效目标过程监控相关要求,建立由绩效牵头单位与项目实施单位人员参加的项目动态会商监控机制,动态掌握项目实施情况,实现业务工作与绩效管理深度融合开展的工作目标。

二是健全绩效评价体系。绩效评价体系是对全面预算管理落实情况的好坏进行科学评价的标准,也是预算考核的核心,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是实现考评结果科学性、准确性与有效性的根本保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开展系列工作:一是结合工作实际情况,针对短板、不足,持续完善制度建设,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范管理流程,使绩效管理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评价等各个环节,从制度上保障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二是研究探索制定绩效跟踪和结果应用管理办法,推动项目绩效评价成果向工作应用成果转换,强化执行管理和绩效评价结果的约束性。三是针对行业、部门的不同特点,可考虑由财政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研究提出针对性强的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绩效管理针对性。

(三)科学设置评价指标

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要准确把握绩效管理的制度规定,积极探索适用于不同单位、不同项目的绩效指标,逐步建立涵盖各类各项支出、符合目标内容、突出绩效特色、细化量化、便于考核的统一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覆盖全部预算支出结果绩效评价的规范标准,尽快形成“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同时,不断提升绩效指标编制针对性,做好绩效指标的设计工作,重视重点评价工作,因地制宜制定普遍适用的共性指标和适合自身特色的个性指标。预算单位继续深化绩效申报及自评工作,在不同项目核心绩效指标的细化、量化上下功夫,做到各级预算指标均能全面、科学地评价本单位项目资金运用情况,从而提高财政资金支出的运行效率。

(四)重视预算绩效结果应用

一是要加大落实绩效评价信息披露,完善绩效评价结果主动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二是要将评价结果作为项目立项与安排的重要依据。应根据绩效考评的结果,合理配置资源,加强财务管理,逐步建立起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结果应用机制。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极为重要,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总结、完善,才能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项目顺利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