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在工程地质课程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7
/ 2

案例教学在工程地质课程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李卷强

武警警官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213

摘要: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兼具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具有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本文以工程地质课程思政为例,设定课程思政目标,精选思政案例,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探索案例教学在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课程思政;工程地质

一、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专业课程教学应是课程思政的最主要依托,专业教师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相比思政理论课和集体教育活动在育人上反而有着更鲜明的目的性和导向性,成效也更明显[2]

工程地质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解决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的协调关系。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并将这些原理运用到解决工程建设遇到的地质问题,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实用性。课程教学内容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蕴含丰富课程思政教育的载体。

教学过程中恰当的案例应用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强化专业认同感,使学生置身与案例背景和角色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专业认同感。本文依托工程地质课程思政教育,探索案例教学在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

二、《工程地质》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课程思政教育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融入课程教学,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工程地质课程教学全面贯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设定课程思政目标:1.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强学生的党性修养,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敬业、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艰苦朴素、忠于事业的奉献精神;3.强化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标准意识,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感; 4.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三、课程思政案例设计

恰当案例的选择是课程思政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基于课程思政教育目标,选择的案例既要真实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还要与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一致,能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的根本目标。通过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工程地质课程教学精选出典型人物案例、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工程地质事故和环境保护等四类案例。

1.人物故事案例

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涌现出大量典型人物案例。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是我国地质学的开拓者、地质事业的奠基人。工作期间,组织地质工作者勘探了60多种矿产储量,促进了地质力学这门科学的诞生。在课程绪论部分,通过向学生介绍地质学前辈们在艰苦的环境下所取得的傲人成就,既能鼓舞人心,又能促使学生崇尚科学精神,使学生领悟“人民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一直到我不能做的时候为止”的爱国情怀。

202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敦煌的女儿”樊锦诗,196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已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40余年,被誉为“敦煌女儿”,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樊锦诗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创新管理。

石窟保护和加固技术基于的理论基础是工程地质学中风化岩、岩体结构等内容。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对樊锦诗个人事迹介绍,培养学生敬业、专业的作风,干一行爱一行,艰苦朴素、忠于事业的奉献精神。

2.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党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精神,集中彰显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彰显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

其中抗震救灾精神是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来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伟大精神的概括。抗洪精神是在1998年在我国发生的有史以来的特大洪水的抗洪抢险斗争中,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3]。在地震、河流地质作用等内容的教学中,通过介绍抗震救灾精神、抗洪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强学生的党性修养。

3.工程地质事故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各类大型工程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技术的限制、建设经验的缺乏,出现了大量的工程建设事故,尤其是在地铁、隧道灯地下空间建设的过程中,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003年7月,正值上海市汛期。7月1日,在地铁四号线区间隧道浦西联络线通道渗水、发生大量流砂涌入、地面沉降、附近建筑倒塌、防汛墙沉陷、倾斜等问题,由于发现问题及时,人员及时撤离,并未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约7个亿,工期延长。造成这一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的作用。在地下水的教学中,通过介绍工程建设中的和工程地质相关工程事故的介绍,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标准意识,鼓舞学生认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不断完善自己知识体系,避免工程事故的发生,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感。

4.环境保护案例

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增加,过度攫取资源,而人类这些活动是大多数不良工程地质作用如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的诱发因素。发生在2015年广东深圳光明新区渣土收纳场“12·20” 特别重大滑坡事故[4]。主要原因是收纳场内积水未能导出排泄,形成底部软弱滑动带;严重超量超高堆填加载,下滑推力逐渐增大、稳定性降低,导致渣土失稳滑出,体积庞大的高势能滑坡体形成了巨大冲击力,加之事发前险情处置错误,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是典型的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滑坡灾害。

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乱砍滥伐、破坏植被,向大自然过度攫取,造成环境破坏,最终造成水土流失、环境破坏,这些都会成为各种不良地质作用诱导因素。在滑坡的教学过程中,介绍不良地质作用的案例,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层次含义,领悟保护环境就是我保护我们自己的内涵。

四、结语

通过探索案例教学在工程地质课程思政教育中的运用,设定课程思政目标。在专业课程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利用案例教学将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教育相融合,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取得良好的效果,为同类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2]陈启飞,黄亚新,陈徐均,程建生,段金辉.军队院校本科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1(3):131-134

[3]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共产党员网.引用日期2021-10-07.

[4]本刊编辑部.广东深圳光明新区渣土受纳场“12·20”特别重大滑坡事故调查报告[J].中国应急管理,2016,0(7):7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