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衢江区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4
/ 2

衢州市衢江区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金昌盛1   ,王海富,1   ,李建忠2 , 吴怡菲3        , 

(1.衢州市衢江区乡村振兴发展中心,浙江衢江  324022;2.衢州市衢江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衢江  324022;衢州市衢江区放心农业服务中心,浙江衢江  324022)

摘要:茶产业是衢江区特色农业产业是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近十年来,衢江区利用自身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总体来看衢江区产业发展速度偏慢规模偏小品牌偏弱,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衢江区茶产业面临较大挑战本文通过对衢江区茶产业经营现状产业发展优势进行调查分析,指出衢江区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而提出加快衢江区茶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路,对促进衢江区茶产业发展和茶农致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茶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茶作为一种最古老的饮料,已有几千年的历史。21世纪以来,我国茶产业发展迅猛。衢江区有着悠久的茶叶产销历史,对茶产业也越来越重视。近年来,衢江区以农业产业化为手段,基地建设为抓手,茶叶品牌建设为载体,大力推广无性系茶树良种,积极开展初制茶厂优化改造,使全区茶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日益成为山区库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1  发展现状

衢江地处浙江生态绿茶产业带2022年衢江区茶园面积33100亩,其中采摘面积31000亩。全年产茶1726吨,总产值21746万元,其中名优茶产量751吨,产值17096万元,名优茶产量、产值与全年占比分别为43.5%、78.6%。

1.1 茶区分布较广

作者简介:金昌盛1989-),农艺师,从事农业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研究工作,手机15268057589E-mail:578763712@qq.com通讯作者:李建忠(1968-),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农技推广、植物保护研究工作,E-mail:411266002@qq.com


主要分布于衢北、衢南和衢东三个茶区:一是南部乌溪江库区生态茶产区。包括湖南、岭洋、举村、黄坛口4个乡镇,茶园面积12500亩,主产扁形茶类和针形茶、毛峰类茶。区域山清水秀光热充足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生产生态有机茶优势明显。二是北部千里岗

山区高山茶产区。包括灰坪、上方、太真、双桥、峡川、杜泽等乡镇,茶园面积11500亩,

主产扁形茶类。茶区山高雾重植被丰富自然条件良好,生产名优茶优势明显。三是东

部丘陵地区优质茶产区。包括全旺、横路、大洲等乡镇,茶园面积7000亩,主产卷曲形茶、

毛峰类茶。茶区以丘陵缓坡地为主,土层深厚光热充足茶园立地条件良好。

1.2  品种结构较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衢江区茶树品种以鸠坑种为主,八十年代末期少量引进福鼎大白茶。撤县设区后开始茶树良种推广,主要引进乌牛早、龙井43、浙农113、浙农117、迎霜、安吉白茶等无性系良种,茶树良种推广工作稳步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至2022年底,全区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20500亩,占茶园总面积的61.9%,其中新开发良种茶园11600亩,换种改植2500亩,被评为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

1.3  主体建设较良

2017—2022各级财政补助资金累计3000万元,用于茶叶优新品种种植、标准茶园建设、加工技改、标准制定及品牌打造等方面扶持。通过实施,全区现有30亩以上的规模茶叶生产主体38家,总面积5000多亩,平均每家主体茶园面积约135亩。现有规模初制茶厂24个,单机作业加工点130多处。其中,大山茶叶公司、大坪埂茶业公司、溪里香茶叶公司等9家茶企通过SC认证;大山茶叶公司、溪里香茶叶公司、塘坞口茶叶合作社等5家茶企1800亩基地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大坪埂茶业公司1050亩基地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注册有“大山”、“大坪埂 ”、“溪里香”、“凉茶”、“帝如丁香”等8个企业品牌;建有“衢州玉露”区域公共品牌,2020年“衢州玉露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1.4  经济效益较好

2022年,全区茶园总面积3.31万亩,其中,投产茶园3.1万亩,年产茶叶1726吨(56公斤/亩)、产值2.17亿元(7000元/亩、126元/公斤),采摘茶园平均亩产值超7000元,单位面积产出居全区农业产业首位,并涌现了砚池茶叶公司、青萍家庭农场等一批亩产值超万元的高效示范茶叶基地,特别是文泉家庭农场56亩茶园,2022年茶叶总产值120万元,折合亩产值2万多元。

2  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

2.1 零星茶园收益不高

举村、黄坛口、太真3个山区乡镇,茶园面积4200亩,大多分散经营,如黄坛口乡800亩茶园分属500多个农户,茶园缺乏统一有效管理,2022年平均亩产量24公斤(仅采收明前茶),亩产值2560元,净收入不足1000元/亩。据统计,全区零星茶园面积占比约22%,零星茶园亩产量、亩产值均不及全区平均水平的一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衢江区茶产业发展水平和茶农增收。

2.2 精深加工能力不足

全区24个规模茶厂,除龙头企业大山茶叶公司能满足加工需求外,其它茶厂以小规模单机加工较多,加工能力不足。同时,茶厂分布不合理、设备不足、机器老化,加工能力低下,不能满足正常茶叶加工需求。特别是茶叶采摘高峰期,加工能力明显不足,茶农不得不直接出售青叶。据统计,全区20%鲜叶出售给松阳、遂昌、建德等地茶企,半成品销售生产方式,产品附加值低,茶叶生产效益颇受影响。

2.3 地域品牌实力不强

品牌优势不明显知名度不高、市场占有率低。全区现有8个企业品牌,品牌茶叶产量700吨,占总产量42.4%,其中“凉茶”、“溪里香”、“帝如丁香”等商标近年刚注册,消费者认知度不高。全区有一定规模的茶企,几乎是一企一牌,但每个品牌的产量都比较少,市场占有率低,对外影响力小。据调查,在衢州市区市场受“开化龙顶”品牌冲击,衢江品牌最有影响力的“大山”茶叶市场占有率也仅10%左右。

2.4 产业发展氛围不浓

茶产业作为我区农业主导产业的定位已久,但宣传主题不明,力度不到位。进入三衢大地,无论是从城市到乡村,从旅游景点到公益设施,还是从企业到农户,从主流媒体到街头广告,都没有营造出“茶味”,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浓厚氛围没有形成,发展的软实力不强。我区产茶历史悠久,但对茶文化的挖掘、整理、宣传、普及工作没有积极有效开展,文化建设助推产业发展的应有作用发挥不够。

3 对策建议

3.1 进一步调整品种结构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作为健康饮品的茶叶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消费总量有增无减。在茶叶生产中,调整产品结构势在必行,多生产大众化优质名茶,增加中、低档名优茶比例是茶叶生产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目前红茶市场不错,小青柑茶也有潜在市场,及时撑握市场信息,适度增加红茶、小青柑生产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发展多茶类生产,实行产品转型是提高生产效益有效途径。

3.2进一步提升加工能力

衢江现有规模茶厂有半数建于2005年之前,最早的建于1969年,设备老化,制茶品质低下。更新陈旧茶机,提升加工能力是当务之急。目前,举村、黄坛口、太真三个乡产茶区还没有规模茶厂,需选择合理位置建立新的茶叶加工场,以满足当地茶叶生产需要。外,茶厂优化改造推行清洁化生产是确保茶叶质量安全的首要课题,为防止重金属、微生物污染,必需搞好茶厂环境卫生,鲜叶、半成品不落地,保持加工连续化、清洁化。

3.3 进一步提升品牌效能

基于衢江区茶叶品牌优势不明显,最主要是强化四方面工作。一生产企业优化品牌产品加工工艺,提升产品质量是关键,质量提高才有更大市场空间;二是通过茶博会、推介会、电子商务平台等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认知度;三是重点扶持有品牌的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支持、政策扶持,做大做强优势品牌;四是打响区域公共品牌,用“衢州玉露”、“衢江山农”商标引领衢江茶叶品牌,提高衢江茶叶市场竞争力。

3.4 进一步推进茶文化建设

“茶”内涵丰富,“茶”元素已经融入人们生活,并且深入到休闲旅游、餐饮等行业。衢南茶区有乌溪江休闲区,衢北茶区有太真洞旅游点,伴随着休闲、旅游,可以开设以茶为主题的休闲茶馆、餐馆,设立采茶、做茶、品茶旅游点,让游客体验“茶”生活。通过“茶”内涵挖掘,推进茶文化建设,延升茶产业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这两个文献关系不大  可删  另外增加几个合适的参考文献有利发表)

1  严克俭, 2017. 秀山县峨溶镇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南方农业.

2  刘央, 2017. 重庆茶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南方农业,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