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城市公共交通设施设计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1
/ 2

后疫情时代城市公共交通设施设计策略

李亮

淄博市交通运输管理服务中心 山东 淄博 255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作为最重要的基础保障设施,一直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城市的发展对于道路交通系统的设计及建设有了很多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冠病毒疫情公共卫生事件,人们对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的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响应复杂多变环境下的用户需求,探索城市公共交通设施设计策略并进行实践应用,能够辅助设计师洞察用户的在特定情境下的真实需求和行为体验,为面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城市公共交通设施设计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参考。

关键词:城市;公共交通设施;设计

引言

我国城市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大城市及特大城市的建设数目显著增加,道路交通设计情况直接关系着城市发展速度和效果,交通设施也能展现一个城市的形象,给城市外来群体的第一直观印象。纵观我国发展现状,不难发现道路交通工程问题基本上出现在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内,比如交通拥堵点,没有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设计与建设城市道路,只是为解除城市眼前的交通问题,不利于城市及交通事业的长久发展。故而,科学设计道路交通工程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城市道路交通设计的局限性分析

城市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交通始终都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课题,能否有效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便成为判别城市规划和建设是否合理高效的首要标准。城市道路是联系城市各组团、各功能区的纽带,若道路系统规划、设计不合理,就会导致路网无法畅通,进而说明城市道路建设力度不足。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城市的扩张,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彰显了交通基础设施的相对滞后,高额的建设成本也要求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必须具备高质量。(1)道路交通设计缺乏长远考虑。这类情况主要存在于城市的老旧城区,主要是受时代和资源的限制,道路交通设计只是要满足当时通行的要求,而未能考虑到城市长远发展对道路交通系统的需求。一旦道路沿线地块开发完成,后期对道路交通系统的升级改造就比较困难。(2)对某些道路功能定位和交通量预测不准,导致道路红线预留不够、横断面设计不合理,进而会加剧交通拥堵。有些地区因为城市升级或人口规模增大了,地块开发强度不断提高、建设投入也持续加大,但原有的道路系统却无法承载快速增长的出行需求,使得整个片区交通系统运转不灵、时常陷入瘫痪状态。(3)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对于安全、美观等方面的要求,使得道路绿化景观存在较多缺陷。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是景观效果和城市面貌的集中体现,在某些方面设计的不足,导致道路交通现状与现代交通系统建设理念存在较大差距,没有遵循城市道路交通功能和景观并重的原则,更无法契合城市高标准、高品质的规划建设思路。

2道路交通设计时遵照的基本原则

2.1公共利益优先

即在工程具体设计实践中,要依照城市工程分区科学调配各种道路资源,比如在人流密度相对较大的商业街区应增加道路网密度,企事业单位密集区交通工程设计以实现快速化目标为主,居民住宅集中区之间要善于使用主、次干道打造出兼顾生活服务的交通道路体系,城市居住区中支路建造出微循环体系,引领区域城市的协调、健康发展。

2.2道路服务分级

在配置道路资源及开展交管工作阶段,应把实际运输效率较高的机动车作为优先考虑对象,包括城市公交车、企业通勤车、校车等,但公交车、货车等要严格限制运输,部分特殊路段还要限制其高度、重量等;适度控制小型机动车行驶情况,针对机动车特殊路段要限速运行,自行车道及人行横道标线均要做到精准清楚,便于辨识。通过落实以上方法真正实现分等级服务,并将其整合至交通工程设计范围。

2.3可持续发展

客观地讲,当下国内城市交通工程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道路上机非混行、道路下管线铺设施工频繁、交通污染等持续增加的问题,不利于城市交通工程建设质量的提升及实现长久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满足当下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也要具备不弱化子孙后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将这一理念渗透至交通工程设计领域中,能提升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加大对资源的保护力度。政府部门应倡导广大市民绿色、环保出行,降低碳排放量。尝试应用智慧交通等多种现代化交管科技,这是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提升交通品质的有效方法之一。

2.4以人为本

设计与改善道路交通工程过程中,不应只单纯考虑城市的未来发展,也要深度研究人、车辆、道路、环境等诸多因素,将弱势群体作为优先考虑对象,比如在人行道上布置盲道、高峰期设置公交专用道、支路局部设计自行车及非机动车专用道等。不管采用哪种设计方法,均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3后疫情时代城市公共交通设施设计策略

3.1基于任务情境的安全社交距离保持

对于地铁站、公交车站等有限空间环境,在执行出行全流程的任务过程中,如候车排队时,应关注人们之间的身体距离,通过座位、栏杆等创造可视化“分离”,与他人保持至少1米的社交距离来降低传染风险。但通过保持社交距离来降低风险的有效性与口罩的佩戴和正确使用直接相关,由于公共交通设施的用户多样性、复杂性,需要突出人文关怀,考虑人们佩戴口罩的覆盖率并提供相关口罩的服务,如为老年人提供使用的指导。

3.2基于环境情境的出行空间管理

对于设施内外环境的管理,应注意设施的空间通透性设计、依据自然环境(如风向)的空间布局设计,以保证公共交通设施空气流通的同时满足遮风挡雨。综合考虑设施材料的经济成本、视觉观感、病毒存活性和无接触互动的正常化设计,以增加设施的卫生健康,使人们出行安心并保持对公共交通系统的信心。对于公共交通设施容量的管理,尽量减少人们出行旅程各个阶段的拥挤和人流容量,如等待、上车和换乘等。单向出入口、有序的乘车排队管理措施有助于隔离人流并加速人流流通,还需要提供人流量的可得服务,这可限制每位人们在较长时间内接触的乘客数量,以保证安全、舒适的环境。

3.3基于用户情境的健康风险感知

保证生理健康的同时,还需要关注疫情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封锁状态和抵触情绪,增加设施的智能化,让人们感知在所处设施空间内自身的是否安全,比如实施旅程追踪并记录每一位通勤者的健康属性,将健康风险量化和可视化,以增加人们的心理安全度。同时注意人们的心理活动,行为是情绪、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大多数人会表现出“独自”的行为,如倾向单独的座位、空旷角落,因此应设计增加人们的活动范围。

3.4交通设施设计

交通设施的设计是道路交通设计实践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作用不单纯是确保机动车量通行的顺畅度,也是实现城市交通安全的保障。为此,在设计道路交通设施环节中,应以提升车辆运行效率及过程安全性作为主要目的,尽可能使各类设施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化。例如,在开展标志线设计时,可以做出一定提前量,便于机动车驾驶人员精准了解道路实际状况,确保道路交通工程顺畅运转。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作为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的各项功能需要城市交通提供保障才能得以实现。在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和设计时,需要进行科学严谨的分析,对道路系统要实现的功能及所遵循的原则予以明确,将以人为本和符合城市特色作为设计的指导准则。只有将城市道路交通分析与交通工程设计技术要点落实彻底,才能达到设计目标。

参考文献

[1]颜艳霞,刘雅文.城市中道路交通和交通工程设计技术分析[J].大众标准化设计,2019(14).

[2]李开元,毛济成.城市道路交通分析与交通工程设计技术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10).

[3]刘文田.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分析与交通工程设计技术分析[J].河南建筑,20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