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药物相关心房颤动的作用机制新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6
/ 2

抗癌药物相关心房颤动的作用机制新进展

吕英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上海 201700)

摘要在实际临床中,癌症的发病率在逐渐增长,为了进一步提升实际的治疗效果,研发了很多抗癌药物,相关心房颤动的抗癌药物治疗以及癌症严重的并发症,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由于大部分的抗癌药物都会造成心肌细胞信号传导以及超微结构而引发房颤。因此,文章就不同类型的抗癌药物致心房颤动的机制深入探究,进一步了解实际临床中比较常见的抗癌药物,造成房颤的机制,进一步提升癌症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抗癌药物;心房颤动;作用机制;

为了进一步帮助肿瘤患者延长生命,提升实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现阶段,在实际临床肿瘤治疗中主要包含免疫治疗、药物治疗、放射治疗以及手术治疗方式。其中,药物治疗在实际治疗中,被广泛应用。由于本身肿瘤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就会出现潜在的心血管毒性,进而就容易导致心房颤动(房颤),对于患者以后的生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抗癌药物引起房颤的机制对于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同类型的抗癌药物致心房颤动的机制

(一)烷化剂

在抗癌药物中,烷化剂的临床应用比较广泛,但是,引发的房颤概率也比较大,尤其是其中的环磷酰胺,就很容易造成心脏毒性,进而引发心律失常,出现限制型心肌病、心脏压塞、心包炎、急性心力衰竭等,现阶段,烷化剂的机制不完全明确,在大量临床结果中发现,药物本身对于内皮细胞会造成直接损伤,进而就会导致,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毒性代谢产物与蛋白质掺和。进而就容易引发心肌细胞凋亡,就会加速心律失常,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处理,进而就引发心脏并发症,对心脏造成更严重的损伤。并且在动物模型中,对环磷酰胺和异环磷酰胺进行抑制,发现蛋白和心脏脂肪酸结合,进而产生碱棕榈酰,造成线粒体转运和长链脂肪酸氧化,进而出现了房颤。因此,烷化剂类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就容易造成心脏毒性进而出现房颤[1]

(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受体阻滞剂

在实际临床中,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受体阻滞剂中,曲妥珠单抗主要是克隆抗体,尤其是对于重组蛋白阳性乳腺癌患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降低死亡率,但是,使用后很容易出现心脏功能障碍。在实际临床中调查发现,通过使用曲妥珠单抗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在治疗后出现房颤的概率较低,如果联合使用蒽环类药物并且在此基础进行放射治疗,对于癌症的治疗有很好的效果,在现阶段的临床中,重组蛋白引起心脏损伤比较小。蛋白质作为表皮生长因子中的一种配体,是可以通过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以及磷酸肌醇3激酶-Akt通路进行信号激活,进而使得心肌细胞能够起到抗氧化应激[2]

(三)蒽环类

在癌症治疗中,蒽环类药物被广泛使用,主要用于实体肿瘤和非实体肿瘤,在此过程中,对心脏造成的毒素也是很普遍的现象。通过实际调查发现,一般对治疗乳腺癌来说,就很容易造成左心房或者心房间隔出现机械性延迟的情况,进而就会导致左心室的舒张功能受损,进而影响正常的心率,其中的阿霉素就比较容易诱导心脏毒性,进而出现机制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心肌细胞凋亡以及自噬调节障碍等炎症。其中的钙离子-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主要是通过调节钙离子以及相关的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和蛋白,尤其,是在房颤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果使用多柔比星就很容易导致钙离子-钙依赖性蛋白激酶Ⅱ中的钙离子泄露,进而就会使血液中的细胞钙质过多,增加房颤出现的概率。表阿霉素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对于造成的心脏毒性确切机制还有待研究,在大量的数据研究中发现会导致机体代谢中活性氧成分增加。不仅如此,表阿霉素也会引起,细胞自噬、凋亡、坏死以及出现各种炎症反应等[3]

(四)微管制剂

在微管制剂中紫杉醇就是一种促进肾上腺素药物,注意就是通过神经传导,进而就会引起心脏中心房出现自律性传导,进而就会导致冠状动脉血管出现不应期的改变,造成局部电解质紊乱,进而使心脏出现毒性。不仅如此,还有部分研究中发现,紫杉醇会通过微管蛋白大量聚集,进而就会使细胞大量地释放炎症因子,进而就会造成微管出现功能障碍,进而导致其中的细胞开始出现分裂,患者的主要表现就是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以及传导障碍等。如果在实际治疗中使用紫杉醇就很容易刺激重组蛋白质的生成,进入就会导致心脏毒性变强[4]

(五)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在实际的癌症治疗中,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就是通过向抑制细胞进行信号传导,进而促使肿瘤细胞凋亡,起到抑制肿瘤细胞增长的作用,通过相关研究发现,伊布替尼在实际治疗过程中造成房颤的主要原因就是心肌细胞内的蛋白酪氨酸激酶和布鲁顿酪氨酸激酶的活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状态下,其中的BTK和TEC表现比较明显,进而促进信号传导,能够起到保护心脏组织的作用。在使用舒尼替尼靶向治疗过程中,就会进一步释放心肌细胞线粒体,直至细胞质中,进而就会造成细胞凋亡,进而出现心律失常[5]

(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在现阶段临床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使用率较高,但是对于其如何引发房颤的研究比较少,在相关数据中显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对于人诱导多能干细胞衍生中,心肌细胞的研究中发现,在转录过程中,就会影响蛋白40(Cx40)的连接,进而就会导致心肌细胞中出现缝隙,进而就会引发房颤。在实际研究中发现,只要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进一步抑制乙酰化酶,就能够起到对心脏的保护作用。

(七)抗代谢药

在实际临床中,抗代谢药较常使用的是氟尿嘧啶,在实际治疗过程中,使用心电图检查,其中的部分患者就容易出现心电图异常,并且会伴有窦性心动过速、房颤等情况。不仅如此,还容易造成血管痉挛、血管内皮损伤等[6]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癌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为了进一步降低死亡率,有效控制疾病的恶化发展,在癌症药物治疗过程中,实际临床中比较常见的有烷化剂、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受体阻滞剂、蒽环类、微管制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抗代谢药等,现阶段,药物治疗已经成为癌症诊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大部分的药物本身是具有不同的机制诱发房颤的可能性,因此,药物治疗过程中,是存在着房颤的风险,通常情况下,在出现房颤的初期患者是没有任何不适的症状,一旦出现比较明显的症状,就会比较危险,不仅患者会承受更加痛苦的病痛折磨,而且也会增加治疗费用。因此,需要进一步预防预测房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立强,秦玉芳,陈明. SMILESynergy:基于Transformer预训练模型的抗癌药物协同作用预测[J].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8.

[2]曹培,张志清. 基于代谢组学的抗癌药物心脏毒性研究状况[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3,39(05):752-756.

[3]施寒竹,尹登科. 模板法合成ZnO中空介孔纳米粒子及其负载抗癌药物的应用研究[J]. 化学研究与应用,2023,35(03):684-690.

[4]吴建兵,李靖雯,周欣楠,孙银银,王永峰. 基于丝蛋白纳米颗粒负载抗癌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J]. 丝绸,2023,60(02):24-34.

[5]李伟杰,刘剑桥,郭坤,王晓玲,陈华林,张晟. 普朗尼克胶束用于抗癌药物阿霉素的负载和释放[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21,37(04):151-157.

[6]齐洪涛,张小涛. 抗癌药物心脏毒性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J].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57(02):309-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