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土文化”为元素的语文活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3
/ 2

以“本土文化”为元素的语文活动

廖丽文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湖镇中学

摘要:我试图带着学生从书本回到生活,从校园回到家园,试图在教材之外帮助学生构建“本土文化”的蓝本,让他们从家乡和童年里汲取足够的养分。所以我在语文教学中加入“发现‘本土文化’之旅”的内容。我把这个“旅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舌尖上的博罗;二、本地传统节日习俗;三、有趣的方言;四、童谣和“古仔”(故事)。

关键词:本土文化    美食    习俗    方言    童谣    古仔

“我们忙着去认识这个世界,却常常忘了停下脚步,看看自己的来路。”这是我在《探究博罗本土文化》课堂上的引导语。张炜说:“最高的文学属于童年并通向童年。”童年不正是一个人的来时路么?那时,有父母的呵护,有踮起脚尖才能够着的桌板,有熟悉的饭菜香味,有家人邻里的独特方言,有特定节日的独特仪式……那点点滴滴,融入我们的血脉,滋养我们的品性,勾勒出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线条,甚至根深蒂固地化为一种思念。

我们的教材不可能写尽每一个人的家乡。就像北方秋天落叶纷飞的浪漫无法让生活在四季常青环境里的南方人感同身受一样,教材往往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为此,我用“本土文化”来弥补教材的不足,带领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文化宝藏。我把这个“旅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舌尖上的博罗。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任务:“选择一种或几种本地特有的美食,了解做法,探究来历、寓意,回忆与美食有关的往事等。请你亲自制作至少一种本地美食,细细品尝,写一篇作文。”我的学生大部分是博罗本地人,少部分是外地人,但都居住在博罗,所以选择“博罗”的美食进行探究。

初中的孩子对吃的东西特别感兴趣,把它作为第一个探究专题,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我还要求学生把做好的美食拍照发给我。学生一开始对博罗本地特有的美食没什么概念,我提醒他们,“比如客家美食酿豆腐、艾粄、盐焗鸡等。”这下,打开了他们的话匣子,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糯米糍”、“糖环”、“酿苦瓜”、“月光饼”、“米饼”、“松糕”……以至于下课铃响了,学生还在热烈讨论各种美食,有的学生开始计划周末吃什么。

学生第二周交上来的作文让我十分惊喜:好几个平时写作文最多一百个字的学生这次都写了超过五百个字的作文。大部分学生亲自制作并品尝美食,作文写得有滋有味,真实自然。

学生对自己制作的美食观察细致,酿豆腐 “有的像开了天眼,有的则被馅撑得像粽子”,油角要“用指甲沿把一边轻轻捏成麻绳状”。吃萝卜粄,有学生是这样写的:“蒸熟的萝卜粄一个个晶莹剔透,像一个个胖小子。一口下去,嗯,好吃,它仿佛在你的舌尖上跳舞,勾住了你的味蕾,让你久久不能忘怀。”吃酿豆腐,有学生写道:“一口咬到豆腐里面的馅和汁,热乎乎的,从喉咙流到你的胃里,那叫一个暖。”读来令人垂涎。

二、本地传统节日习俗。到了我国的传统节日,我让学生观察节日里的习俗,比如节日美食、特殊的仪式、摆放的物品、说话禁忌等。

我曾经给学生布置过这样的寒假作业:

“题目:的春节习俗

请你在春节期间通过观察、调查、访问、查找资料等方式了解当地的春节习俗,比如春节美食、春节仪式、春节民俗文化活动、春节走访亲戚习俗、春节禁忌等,写一篇作文。

要求:1.补充题目,填写地方(若是博罗县内,请写镇名)。2.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多个角度来写,要求有具体的描写。3.字数在500字以上。”

大部分学生写的是同一个镇的习俗,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大大丰富了习俗素材,可供学生交流和探讨。

写除夕夜,有学生写到“各家厅堂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有的学生听到到“砧板声、爆竹声、夹杂着人们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欢快的乐章。”还有的学生发现“除夕宴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二是鱼。火锅煮沸,热气腾腾,温馨缭绕,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喜庆有余’,也预示‘年年有余’。”

清明、端午、中秋、冬至这几个节日的气氛较为浓厚,我都会让学生观察并记录。

我发现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家乡的文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有趣的方言。在“请说普通话”的号召下,很多学生从小讲普通话,对自己家乡的方言并不熟,甚至“方言易音”。方言沦为“土话”甚至被舍弃的现象令人痛心。殊不知,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乡音”里有家乡的情怀。我的学生大部分讲客家方言,所以我设计活动的时候以客家方言为主,其他方言则作为参考。

我让学生去发现普通话和客家方言里量词的不同。比如普通话的“一把椅子”,客家话则说“一张椅子”;普通话的“一头猪”,客家话则说成“一条猪”;普通话的“一首歌”,客家话则说“一条歌”……学生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他们甚至想探究普通话和客家方言里量词的不同背后的原因。我借此机会让学生自由探究方言词的来源,推荐学生看《客家方言特征词研究》这本书。

四、童谣和“古仔”(故事)。这两样是孩童时代温馨的记忆。我总是忘不了奶奶抱着弟弟,轻轻哼着童谣,哄他入睡的情景。也忘不了爷爷在晚饭后跟我们讲“古仔”的时光。童谣和“古仔”滋养了我的童年。我想带领学生去挖掘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文化珍珠,于是让学生利用周末去搜集家乡的童谣和“古仔”。

不同版本的“月光光”童谣,有趣的哄睡童谣,“容家麻”的传说……学生搜集的素材十分丰富,在分享交流课上,同学们对童谣和“古仔”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不少同学表示有很多“古仔”以前并没有听过。

通过分享和交流,这些童谣和“古仔”也许会在更多的角落开花结果,延续生命。

总之,以“本土文化”的语文活动之旅才刚刚开始,需要走的路还很远。我试图带着学生从书本回到生活,从校园回到家园,试图在教材之外帮助学生构建“本土文化”的蓝本,让他们从家乡和童年里汲取足够的养分,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心中有家乡的人,不管走多远,都能感受到爱。我的研究尚不够成熟,前路漫漫,我将继续求索。

参考文献:

[1]温昌衍.客家方言特征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08.

[2]谭元亨.华南两大族群文化人类学建构——重绘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地图[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