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8
/ 2

小学“劳动+”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张邦清

    重庆市奉节县诗城路小学 

摘要: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加强劳动教育,不仅要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时还要结合时代的要求,按照一校一策的原则,优化劳动教育的模式与实践途径,弘扬劳动精神。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实践;劳动责任

在新时代,劳动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引导全社会认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理念。只有人的内生发展动力被充分激活,进入社会后才能“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此外,在教育方针中,“五育”是相互融通的五要素构成的素质教育目标整体,也是一个由劳至德、劳德相生、劳智共长、劳情共育的发展过程,劳动教育在“五育”中既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融通其他“四育”的重要渠道。所以,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德、 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和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要意义加强劳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绝大多数的孩子在不愁吃穿的优渥环境中长大。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参与劳动活动会耽误学习时间,所以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孩子做一些本应该由孩子自己来完成的事情,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其他方面的劳动能力。这种家庭教育与劳动相脱节的状况,使学生在思想上轻视劳动、在实践中逃避劳动。

在 2020 年 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从战略高度认识劳动教育重要性的集中体现。重视劳动教育,重塑劳动教育观,推动实施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1]

    二、实施策略:“劳动+”教育模式的实践路径

劳动教育,固然离不开劳动实践,那么如何促进各类课程与劳动实践课程有机统一, 实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力求让学生强健体魄、习得知识技能、发展动手动脑能力,培育责任意识、锤炼意志、塑造人格、发展审美素养。

首先,通过理论课程建设强化劳动观念。其次,通过实践课程建设掌握劳动技能。最后,通过校园文化熏陶培养劳动品质。

(一)“劳动+课程”的教育,寓教益智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础,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以探究性、操作性为特征的实践活动课程。我校根据校情、学情,调动教师的自身资源,开发了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如折纸、编织、书签制作、植物栽培等。菜单式的课程选择既补充了国家和地方劳动教育课程,又彰显了学校特色,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如折纸课。折纸是利用普通的纸张,经过折、剪、画等活动来完成一定物体造型的课程。一方面,折纸活动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易学易做,它既能锻炼青少年的 手部肌肉,又能促进其大脑的发育;另一方面,折纸活动内容丰富,有较强的趣味性,而且活动形式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我们将课程的重难点设计为熟练、安全地使用剪刀、胶水、彩笔等工具;掌握造型、保存和鉴赏知识。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按照较复杂的范例独立完成作品,有的学生还能够做到自行设计作品。

劳动教育课程板块

年级

课程

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

1-2

手工课

折纸、编织、超轻黏土、书签制作、认识常用劳动工具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3-4

植物栽培课

认识植物、简单植物栽培方法、养护家中植物实践、写观察日记

帮助学生养成爱观察、爱探究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自然

5-6

科学制作课

尝试简单的探索性小实验、合作设计制作小发明

逐步提高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精神

(二)“劳动+活动”的教育,寓劳育乐

劳动教育贵在实践,在黑板上学炒菜,是绝对不能体验情趣、感悟真知、掌握技术的。要真正实施劳动教育,必须要有实践活动。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学中做、做中学”,强调通过游戏、活动作业、手工、烹调、表演和实验获得与社会相适应的经验。多年来,我校以多层次、多渠道和多种形式在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如以自理为主的“内务大比拼”、以服务为主的“环境美丽靠大家”、以实践为主的“小‘农场’”、以创造为主的“跳蚤小市场”。

如小“农场”。走廊是教室的一部分。除了走廊卫生打扫之外,班主任在走廊划出一定的区域设置班级小“农场”,由学生承包种植,既有利于美化班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

劳动教育活动板块

活动主题

活动类型

活动内容

活动目标

内务大比拼

自理型

自己刷牙、洗脸、洗袜子,自觉完成读书

保持个人卫生和学习的好习惯

环境美丽靠大家

服务型

整理书包、清理课桌、打扫教室、校园保洁

养成爱护环境的公共意识

小“农场”

实践型

种植养护绿植,美化班级,管理校园绿地,给校园植物建名片

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的思想

跳蚤小市场

创造型

利用劳动材料和工具创造、设计和组织活动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感受劳动的辛苦,收获劳动的快乐

(三)“劳动+责任”的教育,寓劳养德

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中不仅让自己与世界充分接触,还要用身体去丈量物理和心灵的世界。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每个孩子在童年时代都应该深深地怀有这种高尚的情感。在家庭和社会中参与劳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责任感,真正体会劳动的崇高与伟大。

如学校鼓励孩子在家做家务,帮助父母劳动,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和习惯,学生务劳后用作文来记录感想和思考,体会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和父母工作的艰辛,表现突出的作品参与“美好生活 劳动创造”的征文比赛和刊登校本教材。

     三、推陈出新:运行“劳动+”教育的思考

“劳动+”教育虽然对于我校提高学生劳动素质教育有着显著成效,但在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当下,仍有不少问题值得思考。

(一)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需要新的超越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网络高度发达,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劳动环境的多样化,劳动方式的复杂性以及劳动知识与技能的丰富性显著增强,劳动认知朝着体脑有机融合、个体集体相互协调、虚拟与实操实时切换、服务与管控、艺术与物质、重复与创造、简单与复杂并存融通发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及其内涵更加倾向于信息化背景下学生在复杂变化的环境中综合劳动素养的全面协调发展,考验的是学生的知识技能储备、人机协同、信息处理加工、合作能动、灵活应变和研究创造能力。这需要教师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利用劳动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

(二)关注学生劳动的积极性和价值认同

中外许多教育家都积极倡导劳动教育,试图通过劳动教育改变学生做人做事的品位和品质。在新时代,我们仍需要对是学生是积极主动地劳动还是消极被动地劳动进行审视。实践中教师常常将劳动作为惩戒学生的手段,这就使劳动教育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冲淡了劳动的精神和品质,与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认知形成反差。惩罚性的劳动,不但不能使学生在劳动体验中形成价值认同,还可能使学生对劳动产生逆反心理和厌恶情绪。在此情况下,学生无法成为积极的劳动主体,往往扮演着消极的劳动客体角色。如果劳动无法收到积极的教育效果,那么,体现崇高、美丽等典型劳动特征的志愿者服务等公益性劳动也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因此,劳动应当成为学生的积极主动的行为,学生应当成为劳动的主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劳动中养成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体贴他人、帮助他人的优良品质,提升对美与丑、爱与恨、是与非的基本判断能力。

(三)学校、家庭和社会做好劳育联网

单纯依靠学校带动,劳动教育难以显效,需与家庭和社会“联网”。新时代“育人”不单单只依靠学校教育,家庭和社会对于学生劳动精神和劳动品质的形成也有着重要作用。学校进行“劳动+课程”、“劳动+活动”、“劳动+责任”的教育不能照顾个体兴趣和需要,家庭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再进行相关的活动,在劳动中对学生进行适当激励,社会积极倡导青少年志愿者服务,在确保青少年安危的情况下组织多形式的劳育活动,让学生有所选择,在学校家庭社会的熏陶下崇尚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任务不仅是用知识来充实学生的头脑,而且要发展他们的智力和才能,教学应当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进行劳动教育。“劳育”是当下“五育”中重要也是容易忽略的部分,只有从学校教育做起,秉承“实践立本 劳动树人”的原则,通过“劳动+”教育不断转型建构新型育人模式,逐步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真正做到以劳辅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健美!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 03- 27(1).

[2]李嘉.“劳动+”特色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J].辽宁教育,2020(04):91-92.

[3]钟邵英.“四维劳动教育”的校本实践[J].超星·期刊,2020(04):70-7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