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7
/ 2

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探究

郭嘉媛,张萌萌,张莹莹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省唐山市 0632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所有制的资本都有了获得投融资收益的机会和市场。国有资产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对国有资产监管、运营体制的客观要求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行探索并结合历史进行分析发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的问题探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国有资产;改革;思路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历史回顾

在改革开放30年中,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与此紧密相联的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如果以1988年国务院设立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为标志,中国的国资改革则走过了20个春秋,国企改革和国资改革探索经经历了磨难、曲折、实践的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步骤:

1. 1988年至1990年,国有资产管理局成立初期,主要是创建机构,配备队伍,开始专职进行国有资产管理,但并未明确区分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和国有资本所有者的双重身份。

2. 1991年到1995年,初步形成了“两个系统”、“三个层次”、“四个体系”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构建思路,即:国有资产行政管理监督和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两个系统;各级政府下设专职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下设的中介性国有产权经营机构和接受国有资本投入的企业三个层次;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工作、经营效益评价、产权转让市场以及立法监督四个体系。

3. 1996年至2002年,以政府机构改革和转变职能为标志,围绕初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权责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为目标,明确提出了大多数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政企分开。1998年,撤销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并对国有企业管理进行了分工,同时实行向国有企业派出稽查特派员制度,2000年成立中央企业工委后,又将稽查特派员改为监事会。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当前我国部分国有资产在管理过程中过于粗放,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我国国有资产在管理过程中存在过程过于粗放,未建立健全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我国国有资产存在一定的浪费和流失,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国有资产出售或者处置时,并没有按照公平公开的方式进行,而大多采用低价售卖、直接按照废品处理、不收担保费用进行担保或者借出的方式,这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严重。[1]同时很多时候,对于国有资产的处置收入一般直接收归行政事业单位的职工福利经费或者额外收入,并没有转入国有资产。

2、当前我国部分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管水平低下,权属不清

我国国有资产一部分属于行政事业单位自行使用,而另一部分国有资产属于通过投资于其他社会部门、租赁给其他单位、入股进企业等方式进行经营活动以获取一定经济收益的方式进行管理。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对于提高并改善部分国有资产的使用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部分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管水平低下,存在权属不清,责任不明等不良现象。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国有资产转成经营性资产时并没有按照相应规定履行转移手续,造成后续经济利益明确等产生一定难题。除此之外,由于经营性资产的最终收益权划分合理性欠缺造成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福利待遇等存在较大差异,背离了原本想要通过经营性国有资产来进行扩大再生产、提高社会福利的目的,最终收益大多落入私人口袋,给国家利益带来了较大损害。

3、当前我国部分国有资产没有发挥规模效应,难以走出去赢得更多效益

对于我国而言,国有资产占据了资本市场上的重要席位,国有资产的数量及质量是私人资产无法抗衡与比较的。但是当前我国部分国有资产依然没有很好的利用自身优势,未发挥其规模效应,提高国有资产在各个产业中的集中程度,难以推进国有资产走入具有竞争价值及优势的行业,也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2]当前我国部分国有资产投入仍然局限于老旧产业,而未将资产投入具有极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去,这造成国有资产的技术竞争力不强,也难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主导作用。

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思路

1.针对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开展针对性的国有资产管理

首先需要充分明确不同类型国有企业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例如对于非经营性(公益性)国有企业,在管理这类企业国有资产时需要以是否能够有效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为目标,以此为国有资产的管理方向。如公共卫生、环卫等类型国有企业,这些领域本就无利可图,因此在对其开展国有资产管理时,不能以追求盈利为目标。对于资源性国有企业,因这类企业不仅涉及经济利益,还肩负着国家战略、政治稳定的重任,在开展国有资产管理就需要兼顾盈利和国家政策调控这双层目标[3]。同时为避免国有资产、国家重要资源的流失,政府部门还应和国有企业形成稽查以及监督的关系。对于经营性国企,在开展国有资产管理时需要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建议政府适当放手,让企业同一般商业企业相同,企业经营和发展取决于企业自己的市场竞争,这也有助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以这种方式开展国资管理,减少对企业的束缚,有助于为政府的投资实现高额的回报,促进国资的保值、增值。

2.立法规制明确政府和企业的关系

政企不分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有效改善这一问题,可通过立法规制手段,结合国有企业的不同类型,清晰界定国有企业、政府的权责划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还应对国企包括经营、利润划分、破产与市场退出的相关规则进行明确确定,在有明确制度的基础上,使国经营能够有章可循,这样才可最大程度避免此类问题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

3.完善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与监督机制

为有效减少国有资产流失,应从国有企业的内部制定科学的管理措施。为避免“一言堂”、盲目违规决策的问题,首次按在企业内部股权结构的配置方面,应尽量分散、多元,加大对各类资本的引进、培育各类投资主体、股票期权以及制定职工持股制度。其次,在内部治理结构与权责分配方面,可设置股东大会,由股东大会选举出董事会与监事会,由董事会聘用总经理,监理会负责监督董事会与总经理。形成互相制约的管理结构,从而有效避免“一言堂”问题。此外企业还可建立内部监督机制,使国有资产公开、透明,可向企业员工、各级领导公开财务收支、预算等,使企业的经营活动能够在有效的监督下开展。在外部监管方面,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需要加大监管力度,同时要摒弃以往政府部门过多干涉的问题,根据国有企业的不同类型与管理需要,进行分类监管。

四、结语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资产在经济发展中做出的贡献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有效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改变当前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粗放型管理、监管水平较低、规模效应不足的现状成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也需要放眼未来,用长远目光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把握住国民经济的命脉,这就需要结合国有企业不同类型,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进行科学改革,从而推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实现增值、保值。

参考文献

[1]黄群慧.地方国资国企改革的进展、问题与方向[J].中州学刊,2015(5)、

[2]廖红伟,乔莹莹.产权视角下中国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J].理论学刊,2015(2).

[3] 何玉长,史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与优化[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1):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