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创新研究——基于广西全州县“联村抱团”模式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6
/ 7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创新研究——基于广西全州县“联村抱团”模式的分析

戴婉林(作者) 戴杨艳(通讯作者)[1]

河池学院

[摘 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面对村集体经济发展中资源整合力度不足等问题,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广西全州县“联村抱团”模式,在多元主体合作治理下因地制宜地探讨联村抱团经验,从产权和利益划分机制、运作机制、监管机制、风险防范和保障机制四个方面寻求联村抱团可持续发展,以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联村抱团模式,助推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合作治理;农村集体经济;“联村抱团”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中共中央、国务院多次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对此作了明确的阐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1]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其中明确提出要“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2]

集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有效组织农民、对接国家资源、激发农村发展动力等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应将其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和动力引擎。[3]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与乡村社会再组织的社会经济基础,有利于促进乡村组织振兴、提升乡村组织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乡村社会的全面复兴。[4]因此,通过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能够更加有效的促进农村现有资源的整合,推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等方面的相互促进,推进实现共同富裕。

广西重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并且在推动各族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创新,提出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积极推动各项农村改革,探索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带领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群众共同致富。”[5]近年来,广西各市县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形成了多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如“土地+农户+合作社”模式、“支部+合作社+公司”模式、“党组织引领、公司化运作、经理人管理”发展新模式等,有效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增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由于农村集体经济受历史文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资本等因素影响,存在着集体产权不明晰、主体参与性不高、组织机构不完善等难题。此外,受地理环境因素限制,村庄分散、不连片,导致难以形成规模化发展等困境。

如何进一步提高广西农村地区集体经济发展的资源整合力度?如何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抓手,助力乡村振兴?如何在新形势下增强农村集体经济活力?这些问题仍然是农村集体经济研究的老大难问题。由此,本文基于对广西全州县的调研,力图阐释联村抱团模式内涵、价值和构建广西联村抱团模式理论框架,旨在解决村集体关键主体意识淡薄、村集体经济利益分配存在不足、监督管理不到位、市场化运作中风险防范和保障力度不足等问题,以期联村抱团模式能够在农村集体经济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联村抱团”模式的内涵及其价值

(一)“联村抱团”模式的内涵

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社区集体组织以本集体成员集体所有的财产,通过直接经营或者出资、发包、出租、出让、转让等方式实现价值增值,并以集体公共服务或者公平分配等方式实现集体成员利益的活动,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服务其合作成员的经济活动。[6]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要在明晰产权关系、重建科学的治理架构、稳健的经营理念、合理的收益分配制度等运行机制上下功夫。农村集体经济“联村抱团”模式是指在特定地域条件下,通过党建引领多主体参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整合本村和周边村庄的资源协同发展,达到农业经济增值,生产成果由集体劳动者共同分配。“联村抱团”模式不局限于行政村与行政村之间的联合发展,同时涵盖行政村下各村(屯)小组之间的联合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联村抱团”模式从当初的周边村庄合作逐步扩展到更大的范围,“跨村”向乡镇合作甚至是县级合作趋势发展。在实践上,广西地区联村抱团发展越来越多地“跨村”向乡镇合作发展村集体经济,如平果市紧密联动抱团发展,成立村级集体经济公司183个、镇级公司3个,实现资金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化;柳州市突破地域限制,集中几十个村甚至全乡镇、全县区的集体经济资金、土地、产业等资源建设产业园。

(二)“联村抱团”模式的价值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引领农民走向共同富裕。[7]在联村抱团发展集体经济过程中需要有共同富裕目标的指引,集体经济原则与共同富裕方式在耦合过程中协调发展,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8]联村抱团融合合作发展的逻辑,鼓励农民共同参与,协调多方资源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动能,在利益分配上遵循公有制主导下的收入分配原则,使投入了资本要素和劳动力的农民都可以享受到集体红利,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在乡村振兴上,乡村振兴要求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联村抱团发展下各村筹资成立村集体公司,实行“主体+公司”的形式引入企业,带动当地农业集约化和规模化,有效解决农村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加强农产品加工,实现全链条式生产,依托农村生态环境发展农旅产业,推动农村制造业和服务业从无到有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化解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实问题。村级产业发展带动村庄基础设施更新升级,提升村庄公共服务体系,在发展村级产业的同时带动乡村治理升级,通过党建引领完善农村治理制度,增强村民对基层自治组织的信任和认可,激发农村地区治理的内生动力,提高“三治融合”水平,有效提升农村治理效能,推动乡村振兴。

三、“联村抱团”模式的理论基础与框架构建

(一)理论基础:合作治理理论

张康之教授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发展呈现多元治理主体迅速生成的局面,在社会治理主体并存的条件下,对“政府治理、公众参与”模式的替代模式应当是一种“合作治理”模式。合作治理专注于政府与非政府行动者的合作,要求治理主体“基于特定互惠性目标”,在自由、平等基础上开展合作,具有主体多元化、决策多边化、关系平等化、互动互惠化、目标整合化等特性。在合作治理模式中,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每一个治理主体都能够平等地在治理活动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平等地就每一项公共事务能够平等地发表意见和积极地采取行动。[9]推进合作治理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调整政府角色定位,发挥服务促进功能;第二,强化支持性制度供给、释放社会主体活力;第三,提升社会主体能力,培育集体行动土壤;第四,构建合作互动平台,提供对话交流空间。[10]在推进合作治理过程中,必须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以此为基础构建多元主体合作格局。

(二)“联村抱团”模式的理论框架构建

1.“联村抱团”模式中合作治理主体分析

在“联村抱团”模式下发展集体经济,地方政府、村“两委”、村民、企业等多元主体分别发挥着重要作用。调查发现,村集体经济联村抱团发展以种植业为主,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物业租赁等,通过强村带动弱村合作发展,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经济。

(1)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引导和支持作用。一方面,通过发挥政府经济职能,加强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和指导,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在相关政策引导下促使行政村之间跨区域建立合作关系,抱团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供农业补贴激励农民参与,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吸引企业到农村地区投资。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通过统筹资源和加大集体经济项目扶持来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地方政府有着权威性,通过发挥对社会资源的“虹吸效应”来达到资源聚拢,凝聚多元主体力量参与到村集体经济。在村集体经济项目落实中,由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多以土地和劳动力为依靠,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缺乏先进技术、高效管理等,需要加强地方政府对农村集体经济项目的扶持和引导。[11]

(2)村“两委”

村“两委”是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简称。村委会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代表,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村民委员会承担着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发挥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经济发展。基层党组织通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带领村民围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目标、发展有效形式,有效运用各种制度工具和策略来撬动发展资源和推动力量。[12]同时,通过发挥各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强了村民参与集体经济的信心,激活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3)村民

村民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一方面,村民在农村社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主体作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村民。另一方面,村民是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果的直接受益者,村集体经济要维护和实现农民利益。村民通过自愿联合的形式,合作成立合作社等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作为社员能够享受到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此外,村民亦是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监督者。村民对村集体经济发展享有相应的监督权,有权对公开的内容提出质疑或者要求有关当事人对财务问题进行解释等。

4)企业

乡镇集体企业是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包括乡镇、村办的集体企业。[10]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中,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提供资金和技术等方面支持;二是发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作用,把握市场运行规律,指导生产;三是集体资金的管理与运作,通过发挥现代企业制度实现集体资源资产的资本运营方式,引进现代化资产管理制度,有效防止集体资产被少数人控制和利用,维护集体成员利益。

2.“联村抱团”模式的理论框架构建

在治理理论出现时,公共行政便将视角聚焦在这一理论所提出的治理权力生成及分配、治理组织的结构及边界等问题上,即关注治理的“模式”问题,但治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依托当时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才能准确地解读治理模式。

[11]在探讨联村抱团模式中,经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构集体经济发展中的联村抱团模式。在理论上,合作治理的本质是“去中心化”,遵循合作逻辑和服务思维去为达到共同目标而努力,强调治理权力的正当性,行动化的社会治理,合作制组织从“多元合作”的角度用一种网络的、平等的、融合的、整体性的治理思维针对具体公共问题展开治理行动。在实践上,联村抱团模式要遵循不同地域社会环境,各主体遵循合作逻辑共同为达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目标,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在分工协作基础上要明晰权责,理清合作治理主体间的关系,汇聚资源到乡村集体经济发展中,遵循法治和自愿原则上谋求村民公共利益。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尝试构建广西“联村抱团”模式的理论框架(见图1)。

1广西“联村抱团”模式理论框架

“联村抱团”主要指村庄之间的合作,通过整合村庄优势资源,达到资源互补效应。由于各村发展水平不一致,在村庄合作中,又分为三种比较常见的现象:第一是强村带动弱村发展;第二是两个比较薄弱的村集体联合发展;第三是强村之间实现强强联手合作。为推动联村抱团,需要多元主体介入,发挥各自权责,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广西“联村抱团”模式理论框架主要涉及地方政府、村“两委”、企业、村民等主体,其中地方政府要加强对村集体经济项目的政策扶持,充分发挥政府经济职能;村“两委”加强党建引领,加强村庄之间的合作,整合资金、资源、资产,成立合作社,推动形成经济规模效应;企业需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政策,开发和投资农村集体经济项目,引进村级产业,提高农村地区招商引资能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村民的参与,在村庄能人引领下号召和鼓励村民参与村集体经济建设项目,更能激发村民自身寻求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农村集体经济长远发展劲头。

同时,联村抱团发展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需要有合理清晰的产权和利益划分机制、运作机制、监管机制、风险防范和保障机制。产权和利益划分机制包括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要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农村集体产权关系到村集体产权的流转和收益等,通过明确所有权、收益权,能有效解决收益分配不公平现象。运营机制主要是指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中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实现市场化运作,在竞争中提高质量,通过市场资源交换,实现资源有效配置。[12]监管机制包括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主要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监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该有完善的组织制度、激励制度等管理举措,监督制度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本文中主要强调在集体经济公开化透明化中加强村民对村集体的监督。风险防范和保障机制主要指农村集体经济在市场化运作过程中要加强市场风险防范,建立村集体经济运行保障措施,有效应对因市场周期性失灵现象而损害农民利益,保障农村集体经济能够平稳增长和运行。

四、“联村抱团”模式:来自广西全州的创新案例

广西全州县全县总面积4021.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0801公顷,园地面积22129公顷,林地面积249684公顷,森林覆盖率64.04%,是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生态示范县。土质结构较好、松软肥沃,具备发展特色农业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全州县多种途径多样形式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村庄合作形成联村抱团模式,具体包括行政村整合资源、村小组筹集资金成立村级公司、整合镇上各村资源发展特色农产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相邻行政村抱团发展集体经济

“联村抱团”模式中,包括行政村与相邻行政村之间的联合,在党建引领下整合各村庄资源,在调研分析基础上确定产业发展类型,筹集各行政村资金,联合专家、研究院提供农业技术指导,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进行土地自种、土地承包经营,成立专门交易市场和电商销售平台,在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基础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项目组调研了全州县枧塘镇“阳光玫瑰”优质葡萄种植基地,该基地是在党建引领下,由珠塘、芳塘和安德3个行政村联合发展起来的村集体经济示范点。面对枧塘镇各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基层政府财政困难、投入资金有限等现实困难,枧塘镇党委集中各村优势资源,采取取长补短的方式,立足于利用各自的资金和土地资源,联合发展村集体经济。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多元筹措方式解决资金和土地难题。通过多方协调,该示范点融合了市委组织部下拨的清理收缴党费10万元、联合芳塘村提供的村级集体收入10万元作为资金来源;而土地资源主要来自安德村提供的15亩集体土地。这就解决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资金和土地难题。其次,采用企业管理模式提升效益。由于珠塘、芳塘和安德3个行政村村民合作社社管会成员都由村干部兼任,时间精力有限,经营管理也不专业,决定将建成的葡萄基地,面向社会进行发包,引进了全州县汇易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按照现代化标准化的发展管理思路,制定统一的绿色生态种植技术规范,化解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管理难题。在村集体经济运作层面,枧塘镇芳塘村委通过培养农村党员种养大户开“网店”,积极打造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打造党建“互联网

+电商村村通”,为瓦窑岗村及沿途村委农产品提供产销一体化服务,有效解决农产品市场销售难题。在村集体经济监督层面,以点带面推动基层党风廉政工作,充分发挥村民监督委员会作用,谱写党群共建乡村振兴新篇章。通过联村抱团发展葡萄产业,芳塘村辐射带动周边珠塘、安德、金山、昌郑等村委共种植葡萄12000余亩,有效带动全镇4194户,14679人种植葡萄,其中脱贫户5491949人,实现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

(二)村小组(屯)抱团发展集体经济

联村抱团发展中,不仅包括行政村与相邻行政村之间的联合,还包括村小组之间联合发展,由于有些村小组比较分散,村屯之间相对来说有地理位置上的距离差距,因此村村联合不局限在行政村之间抱团发展,也包含其下村屯的联合发展,同时以村屯为单位进行划分也有助于产权界定和分割。在抱团发展中,各村集聚资源,发挥各村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村集体经济。经过调研,发现主要是通过集合村小组(屯)资金,村民个人资金入股等方式,成立村级公司等有效途径,共同发展村级产业,形成村级产业经济规模效应,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项目组在实地调研过程中,了解到鲁水村在合作发展桃李产业的同时,鲁水村党总支部结合镇党委的要求和村实际,以“抓党建,促发展”为突破口,确立了以“特色经济林果(布朗李)+红色旅游(家家乐)的发展”路子,深挖红色文化资源,成立湘源文化旅游公司,发展红色旅游业,年可增加集体收入3.5万元。鲁水村位于两河镇东南部,全村共有23个村民小组,918户,3380人,占地面积1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816.5亩,山场面积8986亩。鲁水村因地制宜进行集体经济发展,合理利用村集体经济土地,进行土地流转。鲁水村委下属7个自然村,其中,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鲁水村拥有集体土地5000亩,出租可获年收入20余万元,鲁水村拥有村集体林地3000亩,每年可获生态公益林补偿金4万余元,另出租50亩土地给农户发展李子种植,年租金收益2000元,有效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

同时,项目组调查了解到,全州县两河镇源东村集体经济发展推行“党建+企业+产业”模式,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源东村第一家村办企业——升源农业开发责任有限公司,由源东村民委员会入股50%,其余股份以2000元/股的方式由群众自愿参与。对贫困户村民参股作出优先安排,贫困户村民只需1000元/股就可以参股。但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这种股份合作制类型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效益不佳,在项目小组2022年7月来到源东村委员会询问村办企业发展情况,发现村办企业发展存在倒闭风险,且通过分析2021年源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项目小组发现源东村合作社运营情况不佳,作为源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合作社发展滞后,运行不畅。在实地调研中了解到源东村存在村民间利益纠纷,村委工作繁忙等因素导致出现将集体经济转让给个别村民主要负责管理等情况。由此,源东村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中产权和利益划分机制、管理机制、运作机制、风险防范和保障机制还有待完善。

(三)“跨村”抱团发展集体经济

“跨村”抱团发展主要以镇政府为引导进行统筹规划实施,以土地为纽带打破地域边界限制,通过市场化运作,对区域内资源要素进行整合,实现资金、土地、技术等资源要素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14]

在实地走访调研过程中,项目组了解到全州县安和镇香芋产业发展成为安和镇农民发展致富的一项主导产业。全州县都都庞芋香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通过当地政策、项目、资金、人才扶持,进一步提高示范区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提升辐射带动能力。香芋产业规划示范区分为核心区、拓展区以及辐射区三部分实施,总占地18550亩,其中:核心区主要集中在安和镇文塘村,占地3100亩;拓展区由核心区向北拓展,以拓展组团为重点,涉及安和镇安和村、广塘村、水架村、太平村等村,面积为5400亩;辐射区通过香芋种植带与拓展区、核心区联系,以辐射组团为重点,涉及大塘、平岗、青龙山、六合、大广塘等村,面积为10050亩。目前,示范区、拓展区、辐射区面积14000余亩,总面积1.8万余亩,以亩产值8000—13000元测算,预计全镇香芋产值近2亿元。在引领农业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推进全镇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农业的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新型功能,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助推乡村振兴。

在资金筹集上,通过政府财政补助、银行低息贷款、企业和村集体投资参股、村民自筹资金等方式汇聚资源。近年来,示范区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大力开展道路、文化室、交易市场、文化展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软、硬件设施日趋完善。在管理和运作机制上,全州县都庞芋香特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加强政策引导,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合作社参与、农民收益”的思路,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机制、高效的经营管理机制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推广“党员+合作社+基地”种植管理模式,为增强农产品的“种一管一销”一条龙服务质量,示范区专门成立槟榔芋种植专业合作社;专门设立了香芋存放仓库及“全州都庞香芋交易市场”,设立了广西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文塘服务站等服务点,搭建“线上+线下”销售平台,扩大了香芋销售渠道,增加了芋民收入。全镇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都庞香芋交易市场收购运往外地的香芋达3000余吨。在风险防范和保障机制下,

全州县都都庞芋香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通过鼓励企业与合作社、农户签订产销合同,提供配套服务,形成“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产业化经营,并以合同形式明确双方的责权利,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目前,安和镇种植传统香芋1.855万余亩,年产值逾1.5亿元。

(四)合作治理下全州县村集体经济抱团发展成效

在合作治理下,广西桂林市全州县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入股、资本运营、技术等有效形式,注重整合既有资源,集中各村的人力、物力、财力,合理有序地运作,加强了联村抱团发展集体经济的内驱力,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增值。其中,全州县枧塘镇“阳光玫瑰”优质葡萄种植基地实现了3个行政村村民的可持续增收,而且带动周边其他村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联村抱团”模式的优势。

五、乡村振兴对“联村抱团”模式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挑战

通过强村辐射带动弱村,联村抱团合作发展村集体经济,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进一步为乡村振兴发展奠定基础。乡村振兴给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了政策支持,但在联村抱团模式下发展集体经济也面临着:关键主体思想意识淡薄、农村集体经济利益分配存在不足、村集体经济监督管理不到位、市场化运作中风险防范和保障力度不足等问题。

(一)关键主体思想意识淡薄

思想意识具体来说是人们在对待某件事情上的想法和态度,思想意识受到社会存在的影响,思想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乡村振兴需要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和发挥村委会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职能,提升村民自主参与性和基层自治组织先进性,提高自治水平。但由于村民集体行动力不足和“村两委”对政策转变和落实能力不足等原因,在村集体联村抱团中,存在关键主体思想意识淡薄的现象。首先,村民对有关政策和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一些集体经济薄弱村村民缺乏主动参与精神,内生动力不足。其次,村“两委”的责任意识不强,对于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缺乏创新意识和长远规划思维,存在“等靠要”思想,与周边村庄合作意识不强,村庄主动合作形成合力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欠缺主动落实性,影响村集体经济联村抱团发展。比如,在全州县源东村调查过程中,发现存在村委会因工作繁忙等因素出现将集体经济转让给个别村民主要负责管理等情况。

(二)村集体经济利益分配存在不足

明确的集体产权制度有助于村集体经济利益划分,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透明度和合理合法性,增强村民对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信任和项目的支持参与。村集体经济利益分配制度的完善有赖于建立健全明晰的产权制度。明确的产权制度有利于“三资”转变,推动“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有效保障村民在村集体经济利益中的合法合理权益。目前,广西逐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资产监督管理服务体系,保障农民权益,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但由于村集体经济组织存续经营不佳、村集体在股份占比小等原因存在,不能够较为合理地分配村集体经济利益。与此同时,在村集体经济利益划分上,村集体经济承担了村庄大部分公共基础设施开支和公共事务开支。调查发现,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用于村级日常办公管理、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也会涉及卫生保洁、治安联防等社会服务事业建设方面,较少直接面向村民发放福利和股份分红。此外,存在村民对于村委分配集体经济利益的不信任和认为集体经济利益分配不合理现象存在。

(三)村集体经济监督管理不到位

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完善和健全集体经济组织是重要环节。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建设和管理需要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加强村集体经济监督制度建设,能够促使村级事务公开化透明化,提升“微权力”治理效能。但由于村集体内部监督制度存在一些疏漏和外部监督力度不足等原因,导致村集体经济监督的不到位。在调研中发现,村集体经济会获得相应的产业经济发展帮扶资金,但在资金使用环节中会存在资金监管不到位的现象。在村集体管理方面,对于集体经济薄弱村抱团发展,加强项目扶持,能够有效地解决当地资源匮乏等限制性发展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村集体管理不健全等原因影响到了村集体项目的落实,导致村集体经济项目收益率不高,收入不稳定。与此同时,村委会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代表,由于村干部基层负担较大、村干部自身素质能力不足、与周边村庄合作协商意识不强、需求外部力量帮助的资源网络限制等原因,不能较好地学习和掌握先进性和典型性的现代化管理,导致村集体管理的不到位。

(四)市场化运作中风险防范和保障力度不足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离不开市场化运作方式、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市场化运作能够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但同时,市场也存在周期性波动的特征。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风险防范和保障机制,制定和完善风险防范和保障,才能够有效提高村民应对市场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在不确定性风险下提供兜底性保障。由于村集体经济项目大多以发展种植业为主,鼓励有条件的村庄发展生态旅游多元化经营,种植业发展和旅游业发展容易受到气候、地理位置等自然因素影响和宣传力度、技术水平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村集体经济在市场化运作中易处于不利地位。调研发现,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出现产品滞销、价格下跌等情况,村民会因此产生抱怨,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村集体经济发展。

六、农村集体经济振兴的“再联村”“再抱团”

(一)加强政策支持以及宣传力度

政府坚持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工作摆在乡村振兴重要位置,加强对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对广西出台的相关政策文本的梳理和研究,发现关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更注重中观层面,紧跟国家宏观政策的步伐,但对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具体落地落实政策比较缺乏。因此,持续深化广西联村抱团模式,需要地方政府要加强落地政策的研究设计,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符合各村自然资源条件、制定符合各村特色发展的集体经济项目,加强对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和金融优惠政策,比如对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可加强对其资产性扶持等。此外,地方政府需要加强统筹协调,推动不同乡镇、不同行政村之间的合作,例如全州县都庞芋香特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合作社参与、农民收益”的思路,发展本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香芋产业。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村民了解相关优惠政策,激发村民的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二)提高关键主体意识,培育农村人才智慧库

村“两委”和村民是村集体经济抱团发展中的关键主体,需要提高村“两委”和村民意识,激发主动参与到村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在村“两委”方面,首先,通过培训教育加强村“两委”履职能力,培养村委会长远发展意识,在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上要听取多方意见,创新项目,主动寻求与周边村庄合作;其次,减轻村委会工作基层负担,利用科技手段等辅助办公,使得村委会成员有时间进行村集体经济管理工作。在村民方面,一是,通过召开村民大会等方式宣传有关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举办农产品产业发展经验交流会,邀请周边村庄共同参与,增强村民发展的合作意识。二是,培养村集体经济发展“领头雁”,多举措鼓励村庄能人、种植大户投身于村集体经济发展中,鼓励乡村精英等成立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一起发展村集体产业。三是,鼓励大学生、退伍军人等返乡就业创业,增强农村人才智慧库力量。

(三)合理分配村集体经济利益,建立健全激励制度

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要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将权力、义务、利益、财富、责任等各项要素有机协调起来,确保分配制度的秩序性和公平公正性。[13]在村集体经济利益分配方面,为提高分配公正性和合理性,可采取一下措施:首先,制定完善村集体经济利益分配制度,在村民参与和公开讨论中制定科学化、民主化、合法化的村集体经济利益分配制度。其次,在村集体经济利益分配全过程中,进行相应的记录,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评估,根据反馈意见不断更正利益分配措施,提高集体经济配分配的合法化、合理化、支持化,从而进一步加强村民对村委会的信任度。最后,由于村集体经济大部分用于承担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和村庄公共事务开支,在村民激励分配方面比例微小,不足以通过村集体经济利益分配激发村民参与村集体经济的外生性动力。因此,为激励村民参与集体经济发展和合理有效分配集体经济收益,可从中抽取部分资金作为奖金,完善村集体激励制度。

(四)加强村集体经济管理和监督力度

健全村级集体项目管理制度,完善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在实践基础上探索符合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监管制度,实现集体经济健康发展。首先,对于村集体的资产、资金等其他资源要进行全面核查并按时记录在册,对于村集体“三资”排查到位,严格按照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相关政策落实到位。其次,加强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规范建立村集体经济台账,定期公开财务使用情况,加强村集体内部监督和村民民主监督相结合。最后,在村集体项目管理上,对于集体经济组织的组建要标准化和规范化,明确组织责任人,落实责任制,防止出现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和经营不佳,出现转让现象。在信息化的时代,村集体可利用“互联网+”建立集体资产管理平台和集体资产信息化监管平台,实现实时管理和监督,实现集体经济发展情况透明化、公开化。

(五)建立利益联结共同体,完善风险防范和保障体系

利益联结共同体是指“政府+龙头企业+园区+合作社+农户”模式,在此模式下加强构建利益联结共同体,完善风险防范和保障体系。首先,在政府方面,在村集体经济遇到不可抗风险(如新冠肺炎疫情)时,要加强政府兜底性保障,保障农户农产品种植补贴,维护农民的利益。其次,在企业方面,村集体通过与企业签订产销合同,明确双方责任,加强合作沟通,形成经济共同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然后,在合作社方面,通过公司化运作,加强村里农产品升级改造,打造农产品产业链,推动农产品品牌效应,同时园区建设上要结合村里自然资源改造,加快发展农业、工业、旅游业一体化发展。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村集体可以利用“互联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建立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探索“乡村特色产品+电商”、能人直播带货、“认养农业”等发展模式,整合产品资源,拓宽销路。最后,在农户方面,鼓励开展助农公益活动,支持农产品,不恶意压低农产品销售价格,确保农民收益。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要不仅要兼顾组织合法性,还需要考虑市场效率,保持村集体经济的持续稳定增收。通过构建利益联结共同体,有利于建立健全风险防范和保障体系,提高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弹性,提高风险抵御能力,使集体经济在市场化运作中稳定可持续增长。

结 语

“联村抱团”模式是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实现村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通过周边村庄抱团、村小组(屯)抱团、“跨村”抱团发展等形式中,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并在政策支持下因地制宜发展村集体经济,加快发展壮大广西农村集体经济,扎实推动当地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当地农民共同富裕。虽然由于研究团队时间和能力有限,未能全面、深入地介绍广西“联村抱团”模式,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联村抱团”模式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且可推广的村集体经济模式。因此,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学者关注和研究广西“联村抱团”模式,我们也将会进一步深挖广西“联村抱团”模式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期在不断完善“联村抱团”模式中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从而实现乡村振兴和农民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No.1785(30):4-27.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3,No.1797(06):4-10.

[3]贺卫华.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基于中部某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调研[J].学习论坛,2020(06):39-46.

[4]马良灿.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乡村社会再组织——以贵州省塘约村为例[J].中州学刊,2021(02):66-72.

[5]韩松.论农村集体经济内涵的法律界定[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05):54-64.

[6]王世泰,谈育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民共同富裕:关键要义、逻辑分析及现实进路[J]. 现代经济探讨,2023,(03):21-28.

[7]王世泰,余达淮.刍议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动力及途径——基于共同富裕视野的考察[J]. 改革与战略:1-9.

[8]张康之.合作治理是社会治理变革的归宿[J].社会科学研究,2012,(03):35-42.

[9]徐国冲.合作治理研究的理论脉络及其发展[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72(06):28-39.

[10]郝亚光. 政府引导: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外部条件[J].东岳论丛,2015,36(03):43-48.

[11]何得桂,韩雪. 引领型协同治理:脱贫地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基于石泉县“三抓三联三保障”实践的分析[J].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22,24(04):67-77.

[12]高鸣,芦千文.中国农村集体经济:70年发展历程与启示[J]. 中国农村经济,2019,(10):19-39.

[13]柳亦博著.合作治理 构想复杂性背景下的社会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8:59.

[14]赵德起,沈秋彤.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市场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机制及实现路径[J]. 经济学家,2021,(03):112-120.

[15]黄美珍.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机制的思索[J]. 农业与技术,2015,35(06):226.

[16]陈诣博,薛聪聪,万国伟.浙江乡村“飞地”抱团的发展现状、主要模式与经验启示[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07):95-97+106.

[17]郝文强,王佳璐,张道林.抱团发展:共同富裕视阈下农村集体经济的模式创新——来自浙北桐乡市的经验[J].农业经济问题,2022(08):54-66.

[18]王涵,石恋.农村集体经济创新发展模式探析——以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消泗乡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16,29(12):25-26+29.

[19]王萍.从寿安经验看共同富裕目标下农村集体经济创新发展模式[J].当代县域经济,2023(01):26-29.

[20]谢宗藩,肖媚.多中心治理视角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动力机制分析[J]. 长沙大学学报,2021,35(03):59-67.

作者简介:戴婉林,女,广西梧州人,河池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学生;戴杨艳,女,广西龙胜人,河池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基层治理。

基金项目:2022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创新模式研究——以广西联村抱团模式为例”(项目编号:202210605032)阶段性成果;2023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新型合作组织驱动下广西脱贫农户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KY0627)阶段性成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