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项管理”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实践策略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4
/ 2

“五项管理”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实践策略思考

朵才青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民族中学  甘肃武威  733299

摘要: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教育是一种能够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塑造思想和品德的活动”,这一活动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和协同配合。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各地积极探索推进家校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五项管理”背景;家校协同育人;实践策略

引言

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正式施行,明确提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的要求。2023年1月,教育部、中央宣传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家庭、社会在协同育人中的各自职责定位及相互协调机制。学生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才能有效地呵护他们健康成长。一直以来,农科院附小教育集团高度重视家校协同共育,并以此作为重要着力点,积极探索和创新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拓宽渠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推进家校协同育人的时代背景

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围绕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将“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作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内容,凸显了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作用。2021年10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为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意味着家庭教育既是家事也是国事,其中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髙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由此可知,“十四五”期间协同育人仍然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二、当前家校协同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过分重视学生分数,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多数家长和学校往往会走入的教育误区。家校协同育人的教育内容本应非常丰富生动,但由于家校双方的原因导致目前的教育内容还相对单一。一种具体表现是,家校在沟通交流时的内容大多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规范方面,而对于学生的思想需要、人生价值、职业规划、未来理想等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内容则几乎没有或很少涉及。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和人的全面发展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教育内容单一,往往导致家校同时忽视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进而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实践能力的练就,这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心,违背了教育的本质,不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三、“五项管理”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实践策略

(一)借助新媒体打造家校交流平台,完善协同育人网络模式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家校协同育人平台逐渐得到完善,这一平台中涉及传统媒体,也涉及新媒体。学校应根据互联网发展形势基于家校协同育人层面,发挥职能作用并形成互联网思维,提升新媒体应用认识,以此更好地应对当前互联网所带来的挑战及其影响。首先,提高平台数据信息质量。通过借助微信、微博、QQ等平台可以体现价值定位,完善平台,提高平台数据信息质量,深入挖掘数据信息,整合数据信息,以此掌控话语权,从而可以正确引导舆论,打造良好的学校形象,增强学校公信力和亲和力。其次,提高教师新媒体认识和素养。学校方面应与家庭加强协作,需要教师与家长加强交流互动。教师与家长应加强合作,以此作为前提和基础开展协同育人工作。教师对媒体的认识和媒体素养是影响家校协同育人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家校沟通交流中需要发挥指导家长、引导家长的重要作用和责任。当下教师对于新媒体认识和自身媒体素养水平不一,难以达到家校协同育人工作的要求。基于工作质量、工作成效以及学生成长发展等方面考虑,学校需要注重培养并提高教师新媒体认识和素养,应辅助教师有效掌握新媒体技术以及提升教师新媒体综合素质。

(二)健全家校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家庭和学校要有效配合,综合施力,共同承担起对学生教育的责任。”当前,我国在家校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家校协同育人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而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永久性工程,随着教育发展和时代进步,需要建立健全家校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主战场,能够发挥积极的教育引导作用,是家校协同育人的核心所在。因此,学校要和家庭共同健全家校协同育人的制度保障,使家校协同育人制度化、标准化、常规化,保障家校协同育人有目标、有组织、规范化,行稳致远。

(三)以点带面,促进家校合作的深度

家校合作,不仅需要教师主动与家长建立沟通,更需要家长对教师建立信任,愿意讲出真实想法。“双减”政策的实施,学校融合五育并举的教学理念,为孩子提供更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些活动背后对于学生五育发展的成果反馈是需要教师提供给家长的,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家长了解“双减”政策的初心和成效,为家长提供在家庭教育中实施“双减”的方法。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重视每一位家长提出的个性化问题,对于个性化问题和归纳总结出的普遍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新媒体技术,分类进行分析和解决,尽可能不疏忽班级中任何家长的想法。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家长的反馈机会,也可以与家长之间建立充足的尊重和信任。

(四)增强家校协同育人的意识

从家庭来说,家长要清晰地认识到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孩子的教育,自己需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营造良好的具有感染力的家庭环境,用优良的家风家训家教熏陶孩子,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家长要主动参与学校教育,增强家校协同育人意识,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家校活动,主动配合教师对孩子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从学校来说,学校要清醒地意识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家校共同努力、密切地配合。教师要和家长保持常态化的联系,将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及时全面地告知家长,认真落实家访制度,与家长保持良好沟通。教师要注重面向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向家长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及时回应家长关心的实际问题,广泛吸收家长好的意见建议,争做把家校协同育人落到实处的模范。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双减”要落实到校园内,也要渗透到家庭教育中,“双减”政策的落实需要家校的高度配合,才能为孩子提供更科学丰富的学习环境。合理选用新媒体技术,让新媒体技术成为家校合作的合理载体,可以为家校的协同育人打造更简单、更全面的环境。教师想要增强家校沟通的成效与意义,就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家校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与改进家校合作的模式。

参考文献

[1]陈美兰.“家校协同”的价值意蕴和实践逻辑[J].江苏教育,2021,(49):7-9+15.

[2]郑秋艳.家校社协同育人,教师大有可为[J].人民教育,2021,(12):16.

[3]鲍道宏,翁乾明,张萍,谢显晖.就家校社协同育人问题答《福建教育》记者问[J].福建教育,2021,(24):10-12.

[4]马晓丽,白芸.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基本内涵、关键要点与过程机制[J].福建教育,2021,(24):6-9.

[5]毕诚.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文化思考[J].人民教育,2021,(11):61-63.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五项管理”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实践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22]GHB1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