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雅高速公路K864+260~K864+380边坡变形处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4
/ 2

乐雅高速公路K864+260~K864+380边坡变形处治

吴君艳

四川省通川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乐雅高速K864+260K864+380边坡受持续降雨影响发生变形,通过查明滑坡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土体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结合工程地质钻探及调查,分析滑坡的形成过程、特征、机理等,并运用传递系数法对滑坡进行稳定性分析计算。最后,根据滑坡推力计算结果,采取了钢管桩进行加固,拆除重建损毁的路堑墙,并修复完善截排水设施的综合治理措施进行加固。治理后滑坡变形得到有效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保障该段高速公路的安全运营,得出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同时提供类似运营高速公路滑坡的设计和治理借鉴。

关键词:运营高速;滑坡;形成机理;钢管桩;截排水

1 工程概况

K864+260K864+380段左侧原设计为土质挖方路堑,一级边坡坡脚设置有4米高路堑墙,上部边坡坡度约3035°,坡面植草防护,一级边坡总坡高约78m;坡顶为35m的平台,内侧设有截水沟;截水沟之后为35m高的自然边坡。受强降雨影响,边坡排水不畅,导致截水沟局部破坏,挡墙开裂,影响高速公路运营安全。

测区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属于构造侵蚀、剥蚀丘陵地貌。测区北侧为青衣江,南侧的蜿蜒的花溪河,总体呈一东西走向的“枕状地形”,地形条件较简单。区内相对高点为乐雅路南东侧山丘,标高约570m,相对低点为北侧青衣江河床,标高约480m,相对高差约90m。区内阶地地貌特征明显,由低到高可划分出Ⅰ、Ⅱ、Ⅲ级阶地,Ⅰ级阶地位于熊塆、马底下、孙岗一带,阶地宽阔,标高约490m(高出青衣江约10m);Ⅱ级阶地位于路线北侧庙溪顶一带,宽约100~200m,标高约510m;Ⅲ级阶地位于路线南侧丘顶,呈不规则形态,最宽处达500m,标高约550m。已建成运营的乐雅高速公路K864+100~800段即位于Ⅲ级阶地北侧边缘,路线左侧多为挖方边坡,高约10~16m,边坡顶部及以外地形平坦,坡度<5°,多被垦为宽台阶状旱地,种植茶树;路基及右侧为斜坡地形,坡度约30°,为旱地或杂木林。

场地出露地层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层(Q4ml),上更新统冰水堆积层(Q3fgl白垩系下统灌口组(K1g)。

2边坡变形特征及成因分析

2.1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据调查,K864+260~380左侧边坡为土质边坡,一级边坡坡脚设置有4米高路堑墙,上部边坡坡度约30~35°,坡面植草防护,边坡高约7~8m;坡顶为3~5m的平台,内侧设有截水沟;截水沟之后为3~5m高的自然边坡。目前,边坡整体形态较完好,变形主要集中于坡脚及后缘坡口处,详述如下:

1)边坡坡脚变形特征

据调查及访问养护站工作人员,坡脚变形主要表现为路堑墙开裂及边沟挤压变形。其中,路堑墙于2020年2月即发现多处开裂,其中,以d3裂缝最为剧裂明显,2020年2月时缝宽约5~6cm,至2021年8月时缝宽增大为13cm,裂缝贯通,且断缝处向外凸出,呈“人”字形(见图2-1)。

挡墙外边沟在2020年2月出现挤压变形,边沟与挡墙间土体凸起,边沟损坏(d4),于2020年6月完成对长约30m的边沟进行重建,边沟内侧碎落台变窄。目前,新建的边沟再次受挤压变形,内侧臌起高约10~20cm(见图2-2)。

2-1 d3裂缝破坏挡墙,挤压边沟及碎落台

2-2 d4处边沟挤压损坏

2)边坡后缘坡口处变形特征

据调查,后缘坡口处见截水沟下沉及一张裂缝,其中,裂缝走向约112°,延伸长约80m,后壁高约1~1.3m,缝宽20~40cm,可见深度>1m,裂缝新老痕迹叠加明显,表时其形成时间较久,坡外树木略有倾斜(见图2-3)。

2-3 边坡后缘坡口处开裂(d6

综合该边坡各处变形情况分析,坡脚挤压变形和后缘拉裂变形位置前后对应,初步可勾勒出一圆弧形滑坡范围,滑坡顺路线宽约95m,顺坡向长约25m,高差约12~13m,滑体前缘厚(约5-6m),后缘薄(约2~4m),总方量约0.8~1万方,属小型推移式土质滑坡。

2.2滑坡成因

该滑坡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与该区岩土性质、工程开挖、持续降雨等因素密切相关。

该段土体厚度较大,为上更新统冰水堆积粉质粘土,遇水易软化,且具有一定膨胀性,吸水后会加剧土体的崩解,土体自身具备发展成滑坡的物质基础。

公路开挖后形成高陡边坡,破坏原有平衡状态,前缘建有路堑墙,在建设初期保持了边坡的基本稳定。

随着边坡土体风化、降雨入渗软化等持续作用的累加,边坡土体容重增加、Cφ值降低,原有平衡状态逐步失衡,挡墙向外蠕滑推移,后缘出现拉裂,滑体开裂又加剧了降雨的入渗速度和入渗水量,形成恶性循环。持续强降雨为主要诱发因素。

3分析计算与稳定性评价

3.1稳定性评价

综合以上滑坡变形特征及成因分析,现滑坡处于前缘压缩、后缘拉裂变形,侧缘变形不明显,前缘尚未明显剪出,整体处于蠕滑变形阶段,推测滑带已有部分形成,或尚未连通。目前在天然状态基本稳定,暴雨工况欠稳定~不稳定。该滑坡处于形成期,如任其发展,后续滑坡变形极可能加速,并形成统一滑带,在暴雨等因素的诱发下,发生整体剧烈滑动的可能性大,威胁公路运营安全。建议采取措施,及时治理。

3.2滑坡推力计算

根据参数反算、土体吸水膨胀后对Cφ值的折减影响,综合确定暴雨工况下2-2'剖面Cφ值分别为8 kPa和13.5°,3-3'剖面Cφ值分别为8 kPa和13°,并考虑破损挡墙的部分抗滑力;分别计算得出暴雨工况、安全系数在1.15情况下,2-2'剖面支护位置处剩(E5)余水平下滑力为387 kN/m,3-3'剖面支护位置处(E5)剩余水平下滑力为360 kN/m。故采用暴雨工况下、安全系数为1.15时两个剖面支护位置处最大水平下滑力387 kN/m作为永久加固处治设计依据。

5 处治工程措施及效果

对K864+260~K864+380段采用钢管桩加固+修复挡墙+修复完善截排水措施的综合加固处治方案:

①夯实并整修边坡,并用黏土封闭现有裂缝;

②在路堑墙内侧置钢管桩加固处治,钢管桩采用Φ168mm钢管,间距1.5m,排距1.2m,梅花形布设;

③切除挡墙断裂部分后重建断裂部分破损挡墙,疏通现有挡墙泄水孔,并修复破损段边沟;

④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修复或重建坡口截水沟,以免外侧自然边坡再次滑塌挤压、覆盖截水沟;

⑤在路堑墙顶设置一排仰斜式排水孔,泄水孔长度14m,仰角10°,间距10~20m,以排出坡体内部地下水;

⑥施工完成后形成的裸露边坡应喷播植草恢复边坡绿化。

该路基滑坡是由于连续暴雨导致路基浸泡湿软,强度降低。本文中通过钢管桩、修复挡土墙、重建截排水系统等措施将该段路基病害彻底根治,处治方案充分考虑了整体和局部稳定性。通过分析总结公路病害发生原因,能为在暴雨工况下公路病害的产生起到预防作用,同时为病害处治措施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