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氢能高质量发展思考及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3
/ 2

“双碳”目标下氢能高质量发展思考及建议

罗四刚

上海航天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 200040

摘要:后疫情时代,俄乌冲突导致全球化石能源价格大幅波动,各国为促进经济复苏、保障能源安全,加快打造可再生能源电力制绿氢产业链。我国《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明确提出,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氢能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双碳”;氢能;发展

1氢能源的发展状况

1.1氢能源构成

氢需要从其他资源中提取,根据氢能的来源,目前氢能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其中绿氢是通过可再生能源分解水制得,因为绿氢在燃烧过程中的唯一产物就是水,不产生二氧化碳,可以从源头上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因此绿氢是清洁能源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自然资源禀赋,国内的氢能主要源自煤制氢,根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目前我国煤制氢占比64%,其次为工业副产气制氢,占比21%,天然气制氢约占14%,而电解水制氢占比不足2%。

1.2宏观经济导向

自2019年氢能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我国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氢能产业定位逐渐明朗。2020年3月出台的《关于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法规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要在两年内针对氢能设立相关法规,2020年4月国家能源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首次正式纳入氢能;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首次将氢能产业纳入“五年规划”。另外,关于氢能与氢燃料电池技术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等政策,将相关产业列为重点发展方向、为氢能技术研发提供政策保障与资金支持。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市场上涌现出一批氢能企业,有望推动我国氢能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财政补贴方面,我国对于氢能相关的产业包括加氢站补贴、燃料电池车补贴、示范应用补贴等,此外,政府引导氢能的研发与生产,为市场提供监管,力求打造公平的营商环境,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消费使用。对于加氢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运营服务方面予以直接财政补贴以及税收减免。

在氢能产业技术规范方面,中国氢能产业联盟起草起草并发布的《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燃料电池堆安全要求》对燃料电池车的安全性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随着氢能产业标准的发布与落实,我国氢能生产、加氢站建设、氢燃料汽车的生产与消费等将逐渐步入正轨,有利于氢能产业整体发展。

1.3氢能产业各地区布局状况

在中央政策的引导下,各省市纷纷布局氢能产业,目前我国东南西北中各有侧重。东部地区主要研发燃料电池车,西部具备丰富的“风光资源”,负责研发燃料电池堆以及可再生能源制氢,南部地区发力氢网络规划和大规模生产燃料电池车,北部地区负责燃料电池车零部件和燃料电池堆的研发,中部地区则主要为客车大规模示范区。中国氢能联盟预计,东西南北中五大区域氢能产业的发展壮大,将对我国氢气需求量起到有效拉升作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低碳经济。据估计,到2050年,我国氢能产业链总产值将达12万亿元,氢能在能源体系中占比将达10%,总体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7亿吨。

2“双碳”目标下氢能高质量发展思考及建议

2.1 坚持以有为政策为发展导向,保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政策应该从产业整体发展的全局层面建立氢能产业投资研究框架和平台交流机制,充分考虑区域自身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同时探索利用产业链链长制等方式,整合区域发展资源,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同时要积极担当作为,优化氢能产业发展制约性规章制度,逐步探索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松绑化工园区制氢的限制。在投融资政策和税收政策方面,引导以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为主向绿色信贷支持项目融资等多元化方向发展,促进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进一步加速涌入共同推动领先企业突破发展瓶颈。

2.2 坚持以市场驱动为核心动力,打造拥有市场竞争力的商业模式

企业应当加强合作交流,协同探寻新型商业合作模式,科学全面系统地评估氢能产业阶段性和可行性。当前虽然氢能设备价格相对较高,但是在局部应用场景已经可以实现与化石能源的平价竞争,主要是需要坚持以市场驱动为核心。以氢能重卡领域为例,在当前阶段,可以探索工业副产氢作为氢气供应方,同时围绕钢铁、烟草、酒水等供应链物流场景,作为物流场景需求,同时结合信息平台方,车辆供应方和资金服务方,实现商业闭环,从而打造拥有市场竞争力的商业模式。而在制氢领域,也可以通过多方协同的模式打造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

2.3坚持以创新驱动为高效引导,强化技术的产学研一体化研发与孵化

虽然在专利技术领域,欧洲、美国、日本等依然处于优势地位,但是中国最大的优势在于超大规模优势,在氢能赛道拥有不可比拟的丰富性、多样性和融合性,会有最具潜力的单一氢能市场。不论是副产氢、化工制氢还是绿氢领域,都有赖于通过创新来实现。因此,在技术创新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研发与孵化,加大科研机构技术入股和产业化推广力度,缩短技术研发生命周期,提升科研人员待遇水平,从而提升科研动力和科技转换效率。

2.4 坚持以行为驱动为关键补充,发挥氢能的碳资源和碳交易潜力

需要不断的改进碳交易规则,以提供稳定的碳价预期为企业投资减碳技术提供盈利预期,促进氢能等高成本节能减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从而为企业发展氢能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和外在压力。而企业应该将碳中和内化为行为驱动力,从技术、工艺、产品或服务和产业链定位的特性,比较优势、资源禀赋、区位优势、自身能力筹划出企业在碳中和中的贡献能力,从而充分发挥氢能的碳资产和碳交易潜力。

2.5 坚持以内培外聘为重要抓手,提升企业氢能人才队伍水平

氢能涉及能源动力、化学、化工、机械、材料等不同学科领域,在石油化工、车辆制造、煤炭化工、海洋科学、电力等不同的行业领域都有交叉,是典型的复合型交叉学科。当前仅有华北电力大学设有氢能专业,而石油类、煤炭类高校也在加紧研究。所以,短期内企业难以招聘实用性人才,只能以内培和外聘为抓手,在“干中学”和“学中干”,加速自身氢能队伍人才体系建设,提升队伍水平。另一方面,应该根据企业发展实际,制定不同的人才策略,人才队伍“宜转则转,宜聘则聘,宜合则合”,从内部人员转岗、外部人员聘请、科技项目合作等途径,建立自身人才队伍。

3结语

氢能将成为我国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氢能产业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多方合作,加快氢能关键技术攻关和氢能示范项目建设,完善标准法规和配套政策,促进氢能制储运用全链条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参考文献:

[1]杨艳,高慧.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的认识与建议[J].世界石油工业,2020,27(06):13-19.

[2]舟丹.我国氢能发展机遇[J].中外能源,2020,25(10):37.

[3]孟翔宇,顾阿伦,邬新国,周剑,刘滨,毛宗强.中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前景[J].科技导报,2020,38(14):77-93.

[4]张晓强. 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态势及建议[C]//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9).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9),2020:275-279.

[5]杨曜光.浅谈氢能及制氢的应用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新型工业化,2020,10(06):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