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城市人才政策比较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3
/ 3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城市人才政策比较研究

——以宿迁市和淮安市为例

张米米

宿迁市委党校 

摘要:人才是知识经济背景下重要的战略资源,比较研究各地政府出台的人才政策,寻找政策差异和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本文运用了内容分析法这一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对宿淮两市人才政策的落实现状进行梳理,为后续研究奠定现实基础;第二是搭建城市人才政策分析框架并开展科学的研究设计;第三是基于城市人才政策分析框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宿迁市、淮安市的人才政策文本进行实证分析,比较政策的核心内容;第四是根据比较分析的结果,提出完善宿迁市人才政策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人才政策;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宿迁市;

引  言

作为苏北地区最年轻的地级市,宿迁市紧扣“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这一主题,围绕人才引进、激励和保障方面先后出台系列政策文件,以期实现“政策留才”;与此同时,同处于苏北地区且地理位置相邻的淮安市同样把人才招引摆在优先地位,不断升级人才礼遇政策。“抢人大战”愈演愈烈的背后,预示着未来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人才必然是核心要素。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宿迁市通过各类渠道引进人才总量已突破七十万大关,但与淮安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基于内容分析法对宿迁、淮安两市的人才政策开展比较研究,梳理共性和个性,总结先进经验,以此提出完善宿迁市人才政策的对策与建议。

一、宿淮两市人才政策的落实现状

(一)宿迁市人才政策落实现状

在人才引进方面,宿迁市依托“智荟宿迁”品牌不断深挖“6+3+X”产业体系及其产业链所衍生的人力资源需求,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力开展人才引进活动,构建人才供求平台,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仅2022年宿迁市就组织发动各类人才引进活动近三十余场次,依托各类平台引进人才数量约三万人,同比增长率达到13%左右;在人才培养方面,宿迁市持续擦亮“技能宿迁”金字招牌,尤其是近年来不断加强市内重点领域(如电子商务、集成电路、激光装备等)技能型人才培育力度,市内各职业技术学校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根据市域产业发展态势探索“研学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此外宿迁市还依照梳理的紧缺型职业工种清单大力开展政府引导和市场化培训,孵化培育多元化社会化技能人才评价机构,据数据显示,宿迁市2022年新增技能型人才数量约五万两千人,其中新增数字技能人才数量占比13.15%,新增高技能人才数量占比19.81%;在人才服务方面,宿迁市始终秉持“尊重人才”、“人才为本”重要理念,创新人才服务体制机制,不仅面向全职在宿迁市中心城区就业或创业的各类人才发放五万元至二百万元不等的住房补助,让来宿人才住有所居、住有好居,而且面向新引进到本市企事业单位全职工作或开展自主创业的各类紧缺型人才统一发放三万元至五十万元不等的生活补贴,用心用情强化来宿人才的向心力与凝聚力。[1]

(二)淮安市人才政策落实现状

在引进人才方面,作为较早探索“名校优生”人才引进模式的地级市,淮安市根据市域经济发展需求持续加大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引进力度,为引进人才完善包括住房、医疗、交通和教育等多元化配套政策支持,据数据显示,2022年淮安市成功引进四百八十余名“名校优生”到市、县(区)、镇(街道)事业单位的不同岗位全职工作;在培养人才方面,淮安市充分利用驻淮高校、职业院校、行业组织的资源力量,聚焦市域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的用人需求,梳理各类技能培训的项目“菜单”,规范各类技能培训的要求标准,开设众多本土化的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据统计,淮安市在“十三五”期间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有效带动就业创业近二十万人,仅2022年一年新增技能型人才数量高达七万余人;在服务人才方面,淮安市近年来给予来淮人才在租房购房、生活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比如面向全职在淮安市就业创业的各类人才发放五万元至二百万元不等的购房补贴,比如提高来淮人才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最高至四倍,比如面向市内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统一给予培训补贴,再比如在省内率先试点人才集成服务改革,精简人才服务中心的业务办理流程,保障审批“一次成”,让人才政策“及时雨”能够快速发挥效能,为地方发展持续注入动能。[2]

二、城市人才政策分析框架的构建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取内容分析法开展研究。所谓内容分析法是专门对特定范围的文献内容进行系统地定量分析,以此得出文献内容里的本质性事实和一般性趋势,主要包括确立研究问题、获取研究样本、设计编码方案、正式进行编码、研究信度分析和研究数据分析等步骤。

(二)样本选取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以“人才”作为关键词在宿迁市人民政府政策文件库和淮安市人民政府政策文件库进行搜索,并选取宿淮两市政府政策文件库中所有涉及人才工作的政策文本作为研究样本,对政策覆盖对象、政策内容主题、政策补贴金额、政策发布时间、政策涉及行业等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三)类目建构和编码

根据城市人才政策的文本特点,本课题在运用内容分析法的过程中构建了五个一级类目,分别为政策覆盖对象、政策内容主题、政策补贴金额、政策发布时间和政策涉及行业,并对其二级类目进行了编码和划分,具体情况如表2-1所示。

表2-1 城市人才政策类目建构和编码体系

一级类目

编码

二级类目

编码

政策覆盖对象

A

青年人才

A1

技能人才

A2

创新创业人才

A3

国内外及省市领军人才

A4

政策内容主题

B

人才培养

B1

人才引进

B2

人才使用

B3

人才激励

B4

政策补贴资助

C

0-5万元

C1

5-50万元

C2

50-100万元

C3

100-200万元

C4

政策发布时间

D

2007年之前

D1

2007-2012年

D2

2012-2017年

D3

2017-2022年

D4

政策涉及行业

E

第一产业

E1

第二产业

E2

第三产业

E3

(四)研究信度分析

为保证城市人才政策类目建构及其编码体系的科学化和精准化,笔者在研究过程中邀请两位专家作为评判人员,在接受系统培训的基础上,两位专家遵循相同的分析维度,将宿淮两市政府政策文件库中所有涉及人才工作的政策文本作为研究样本进行独立评判,利用公式R=n×k/[1+(n-1)×k1] (在此公式中k1表示平均相互同意度,k表示两位评判人员之间的相互一致度,n表示样本数量)计算得出互信度R为0.93,表明该套类目建构和编码体系设计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结果研究。

三、宿淮两市人才政策比较的内容分析

(一)政策覆盖对象

在宿迁市相关人才政策的研究样本中,覆盖对象为技能人才的政策文件数量最多为90个,占样本总数的62.07%;覆盖对象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国内外及省市领军人才的政策文件数量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8.27%、8.28%和1.38%;在淮安市相关人才政策的研究样本中,覆盖对象为青年人才的政策文件数量最多为42个,占样本总数的30.88%,覆盖对象为技能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国内外及省市领军人才的政策文件数量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0.59%、29.41%和19.12%。因此,从政策覆盖对象上看,淮安市将政策重点放于青年人才方面,宿迁市则把“人才强市”的政策重心放在技能人才方面,但是就如何引培留用其它类型人才,宿迁市并未出台过多的政策或文件予以明确或支持。

(二)政策内容主题

笔者根据不同的政策内容主题对研究样本进行归类分析后发现,在人才培养方面,宿淮两市所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占研究样本的比例分别为17.24%和27.21%;在人才引进方面,宿淮两市所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占研究样本的比例分别为52.41%和32.35%;在人才使用方面,宿淮两市所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占研究样本的比例分别为17.24%和34.56%;在人才激励方面,宿淮两市所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占研究样本的比例分别为13.10%和5.88%。经归类分析,笔者发现,宿迁制定人才政策的内容主题仍更偏重人才引进方面。

(三)政策补贴资助

从政策补贴的维度对宿淮两地人才政策进行梳理,主要涉及住房补贴、生活补贴、项目资助这三类。经比较分析,笔者发现宿淮两地人才政策在补贴资助方面存在以下差异:第一在住房补贴方面,与宿迁相比,淮安市将政策范围扩大至大专学历人才,明确来淮创业就业的大专学历人才“3年内可按同地段公共租赁住房市场租金标准的70%缴纳租金”;第二在生活补贴方面,尽管宿迁市人才政策的补贴力度明显大于淮安市,但是淮安市针对非淮安籍人才还专项设置了探亲交通补贴,这一点在宿迁市出台的政策文件中未予以明确;第三在项目资助方面,以双创团队为例,宿迁给予100-300万元资助,而淮安给予150-500万元资助的同时,国有创投公司还给予500万元-1亿元的股权投资。

(四)政策发布时间

从政策发布时间的维度出发,笔者梳理后得出,与宿迁市相比,淮安市较早地探索出台了系列人才政策,注重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自2019年起,作为后起之秀的宿迁市开始密集出台人才新政,多措并举,逐步构建起具有宿迁特色的招才引智体系,为市域发展进一步夯实高质量人才基础

(五)政策涉及行业

从政策涉及行业的维度看,虽然宿淮两市出台的人才政策均以统揽性文件为主,但也不乏就某一领域、某一行业专门发布人才新政的内容文本:宿迁市聚焦于电子商务产业、乡土特色产业、“6+3+X”制造业产业,陆续发布相关人才政策文件;而淮安市则比较关注教育行业、医疗行业、农业、电子商务产业、生态文旅产业的人才招引培育,同样连续发布相关人才政策文件。不难发现,淮安市出台的人才政策涉及行业更加多样化,人才分层分类更加精细化。

四、完善宿迁市人才政策的对策与建议

在前文中,笔者基于城市人才政策分析框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宿淮两市的人才政策文本进行实证分析,对政策核心内容开展多维度比较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完善宿迁市人才政策的对策与建议。[3]

(一)进一步扩大宿迁市人才政策的覆盖对象范围

第一,目前淮安市明确来淮创业就业的大专学历人才“3年内可按同地段公共租赁住房市场租金标准的70%缴纳租金”,建议参考邻市经验做法,及时升级人才政策,针对专科毕业生出台实施人才新政,加强技能人才招引,满足市域产业发展需求,鼓励更多青年购房安居、扎根宿迁;第二,目前宿迁人才购房补贴的覆盖对象以全职在企业或民办非企业单位工作的人才为主,建议将在市本级和区(县、市)所属行政事业单位、部省属高校院所以及市内税务登记注册的灵活就业人才也纳入政策适用对象范畴;第三,为更好地引培留用创新创业人才、国内外及省市领军人才等各类高尖端人才,建议进一步细化完善相关服务保障政策,加强人才政策的宣传和解读,推进人才政策的全面兑现和落实。

(二)进一步打通宿迁市人才政策的引育用留全链条

第一,注重发挥柔性引才的独特优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目前宿迁市已然具备较好的人才优势和人才基础,但未来要想在高精尖领域快速汇聚人才,必须要以超常规举措做到柔性引才,这里的柔性引才包括才智并进、智力兼职、人才租赁等多种方式,以此形成高尖端人才和市域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4]第二,注重建立健全人才使用机制。不仅要进一步支持各类单位创建研发平台、攻克科技项目,让来宿人才真正体会到“有用武之地”的成就感,也要及时打破人才使用壁垒,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实现各类人才职业资格、技能水平、职称级别的跨区域互认共享;第三,注重多措并举留住人才。一方面要继续深化完善已有的人才激励政策,另一方面也要拓宽人才建言献策、反馈意见的渠道,密切与各类人才的联系,及时掌握在宿人才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做到“暖才心、留人心”。

(三)进一步构建宿迁市人才政策的多元化激励机制

一方面,目前淮安市针对双创团队的杰出贡献既给予现金资助,国有创投公司还给予股权激励,参考邻市的经验做法,宿迁市也应及时探索建立基于政府融资平台股权投资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以此缓解本市在集成电路、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中的高层人才紧缺问题;另一方面,除了物质激励之外,家庭因素、教育因素、文化融入因素也成为各类人才日益关注的焦点,因此要进一步完善人才配偶随迁安置政策、人才子女教育保障政策和人才医疗保障政策,进一步解决来宿人才的后顾之忧,为各类人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激励人才主动担当作为。

(四)进一步提升宿迁市人才政策的集约化、精准化

第一,近年来宿迁市围绕人才工作多措并举、密集出台人才新政,政策文件数量总体呈增长态势,基于此,相关部门需谨防因人才政策分散不集中而导致出现的申报材料多、办理耗时长、程序繁杂等问题,可专门建立贯通市县(区)镇(街道)的政策文件库,对相关人才政策文件统一归集、分类展示、一键查询,为各类来宿人才高效查找政策、提前适配政策提供保障;第二,目前宿迁市围绕20条重点产业链上企业和教育、卫生等行业的人才需求,已梳理发布了紧缺人才需求目录,但要在后续“抢人大战”中拔得头筹要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结合本地经济情况、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发展实际,制定差异化人才政策,平衡人才供需结构,促进“大水漫灌”转向“精准灌溉”;第三,与淮安相比,宿迁市高校资源相对较少,立足现实要进一步深化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协同合作,出台优惠补贴政策力争在市内搭建分院、分所等分支平台,充分挖掘人才资源潜力。

参考文献

[1] 宿迁市人民政府网. 宿迁市人民政府政策文件库

[EB/OL]. http://www.suqian.gov.cn/zcwjk/search/search.shtml?title=,2023-04-28/2023-05-04.

[2] 淮安市人民政府网. 淮安市人民政府政策文件库

[EB/OL]. http://cms.huaian.gov.cn/cmsweb/zwgk/zcwj/s.html?q=,2023-02-06/2023-05-04.

[3]邱均平, 邹菲. 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4, 30(002):12-17.

[4] 卓越. 欠发达地区人才资源有效配置的实践与思考——以宿迁地区为例[J]. 市场周刊, 200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