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斜肌前转位术在儿童分离性垂直斜视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3
/ 2

下斜肌前转位术在儿童分离性垂直斜视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唐红 ,程随涛 ,王婧

武警陕西总队医院  陕西 西安   710054.

【摘要】:目的:研讨儿童分离性垂直斜视治疗中下斜肌前转位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接诊的60例儿童分离性垂直斜视患儿为研究对象,实施回顾性分析,垂直斜视度数分为3组,单纯下斜肌转位术为A组,下斜肌截除联合转位术为B组,下斜肌截除联合转位并前徙术为C组。3组患者均在局麻下实施手术,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开展治疗,术后检查患者的垂直斜度及下斜肌亢进改善程度,均随访6月,统计学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三组患儿经分离性垂直斜视治疗,A组88.46%,B组疗效为89.47%,C组疗效为93.33%,3组疗效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儿童分离性垂直斜视治疗中选择下斜肌前转位术,应用价值显著,可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以提升疗效。

【关键词】:下斜肌转位术;儿童分离性垂直斜视;疗效

前言:分离性垂直斜视属于较为特殊的斜视,疾病特征为患者双眼交替遮盖,非注视状态眼睛上斜,特征表现为缓慢外转、外旋。该病病因尚不明确,患者临床表现与眼球运动神经支配法相矛盾,由于眼睛外观无明显异常,漏诊率较高[1]。本文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接诊的60例儿童分离性垂直斜视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下斜肌前转位术的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段为2021年1月-2022年1月,研究对象为分离性垂直斜视患儿,入组数量为60例,按照垂直斜视度数大小分为3组,分别实施不同的手术方式。

A组(垂直斜视度小于5度)26例,男性与女性各为16例、10例,年龄为2-15岁,平均(36.49±1.16)岁,单眼5例、双眼21例,单纯性上斜视20例、合并外斜视4例、合并内斜视2例。

B组(垂直斜视度数小于10度)19例,男性与女性各为14例、5例,年龄最低为2.5岁,最高为14岁,平均(38.18±1.18)岁,单眼4例,双眼15例,单纯性上斜视15 例,合并外斜视2例,合并内斜视2例。

C组(垂直斜视度数大于10度)15例,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11例、4例,年龄最低为3岁,最高为15.5岁,平均(37.89±1.42)岁,单眼3例,双眼12例,单纯性上斜视10例,合并外斜视3例,合并内斜视2例。三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1.2研究方法

患者术前均实施常规视力、立体视觉功能、眼底、压光状态、视远、视近斜视角度、眼球运动等检查。三组患者手术均在局麻下进行,分别实施不同的手术。术后检查垂直斜度及下斜肌亢进状况,随访6月,统计学分析检查结果。

1.2.1单纯下斜肌转位术(A组)

于患者体下方近弯曲部分结膜处下方实施手术切口,充分暴露患者下斜肌,于外下直肌之间勾出下斜肌肌腹,分离周围组织,使用可吸收线,双套环缝线肌肉,缝线处题侧位置间断下斜肌,检查是否存在残留肌肉,勾出下直肌,暴露附着点,缝合下斜肌鼻侧断端,固定于下直肌附着点颚侧缘巩膜处,平行于下直肌。

1.2.2下斜肌截除联合转位术(B组)

患者手术切口、下斜肌分离、单纯下斜肌转位术同A组一致,剪断下斜肌后,截除5mm肌肉,下直肌附着点颗侧缘巩膜上固定下斜肌缝线,平行于下直肌。

1.2.3下斜肌截除联合转位并前徙术(C组)

手术切口、下斜肌分离、单纯下斜肌转位术同A组一致,剪断下斜肌后,截除5mm肌肉,将缝线固定于肌附着点颗侧绕前1~3mm巩膜上,若患者出现合并水平斜视,同期实施水平斜视矫正措施。

1.3疗效评级标准

对比三组疗效:患者经实施分离性垂直斜视手术后,双眼注视状态保持下,患者第一眼位明显垂直性分离,且对比术前分离性垂直斜视度小于5°;患者经手术后,在双眼注视状态下,患者第一眼位明显垂直性分离,但出现率对比治疗前有所较低,不影响外观,垂直斜视度<10°;患者经手术后,双眼注视状态下,患者出现第一眼位垂直性分离,出现频率与术前对比无变化或增加,垂直斜视度数>10°。

1.4统计学处理

本文观察指标中,计量资料为方差,满足正态分布,[n(x±s)],指标由T检验;计数资料率为[n(%)]X2或Fisher精确检验指标;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26,P<0.05为标准,分析组内统计学差异。

2结果

患者术后随访6月,实施垂直斜度及下斜肌亢进改善程度检查,结果见下表1所示。

表1  三组疗效对比   [n(%)]

组别/项目

例数

疗效(%)

A组

26

23(88.46)

B组

19

17(89.47)

C组

15

14(93.33)

F

-

0.259

P

-

0.878

3讨论

作为临床上特殊的斜视类型,分离性垂直斜视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患者病症表现为在双眼交替遮盖时,患者呈上斜视状态,临床多选择手术治疗。研究认为,目前分离性垂直斜视手术方式包括:单纯下斜肌转位术、下斜肌武除联合转位术、下斜肌截除联合转位并前徙术,三种手术方式疗效对比并无显著差异。但,纯下斜肌转位手术治疗,患者术后明显脸裂变化、上转受限情况发生率较低。实施下斜肌截除术治疗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睑裂变小、眼球上转受限或其他并发症。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若原在位垂直斜视度为15°-25°,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建议实施单纯下斜肌转位术治疗

[2]

分离性垂直斜视合并水平斜视病症明显时,需要先治疗斜视,治疗期间应当遵循“不易定量肌肉先做,定量容易肌肉后做”的治疗原则。在分离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合并水平斜视期间,需要结合患者的斜视角大小,设计手术方案。值得一提的是,水平斜视手术量设计时,需要注意垂直眼位矫正后对水平眼位的影响,上直肌后徙有减轻内转作用,而下斜肌转位有加强内转作用。术前需要注意眼位的反复检查,眼球运动的反复观察。单纯分离性垂直斜视,可行上直肌大量后徒;分离性垂直斜视合并下斜肌亢进,首先考虑下斜肌后徙转位术;如双眼程度不等,也应双眼同时手术,以兔术后双眼再次出现不对称,致斜视复发[3]

由本文可知,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双眼对称性的行下斜即的减弱手术,不论采取什么手术方式,术后的眼裂变化及上传受限对外观影响并不明显。而对于双眼非对称性的下斜肌手术术后引起的眼裂大小变化和上传受限就很明显,应尽量避免。因此,对于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进行临床手术治疗时,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手术方法,从而达到更为有效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郭长梅,张璐,李娜敏,孙董洁,付梦,张桂鸥,窦国睿.下斜肌肌腹转位术治疗轻度下斜肌亢进伴小度数垂直斜视[J].国际眼科杂志,2022,22(05):839-843.

[2]魏薇,孙振涛,张增梅,张莹,赵海运,张帅,孙立群,王宇.学龄前儿童斜视手术术前遮光预处理预防苏醒期谵妄的效果[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56(05):727-730.

[3]杨本诚.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减弱术治疗对儿童斜视的临床疗效[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14):2484-2485+2397.

[4]Fu C B. Anterior transposition of inferior oblique muscle with unequal excision for segregated vertical strabismus with asymmetric inferior oblique hyperfunction[J]. International Eye Science, 2019: 1256-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