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汽轮机轴向位移大故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2
/ 1

一起汽轮机轴向位移大故障分析

林志勇

(大唐保定热电厂 河北保定 071051)

摘要:针对某台机组在开机前存在的轴向位移大故障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轴向位移;推力;转子;推力瓦

一、设备简介

在汽轮发电机组中,轴向位移是直接反映汽轮机动静间隙的重要参数,也是一项重要保护,超限后,ETS动作停机。

某厂汽轮机为哈尔滨汽轮机有限公司制造的超高压、一次中间再热、单轴、双缸双排汽、双抽调整抽汽供热凝汽式两用机组。机组型号N200/CC144-12.75/535/535/0.981/0.245。11号机2瓦处为转子的轴向死点,此处装有轴向位移测点,前箱1瓦处装有高压缸相对膨胀(以下简称高胀)测点,后轴承箱4瓦处装有低压缸相对膨胀(以下简称低胀)测点,高中、低压转子相对膨胀死点在2号轴承箱内推力盘处。高、中压转子以推力盘为膨胀死点向机头方向膨胀。低压转子以推力盘为膨胀死点向发电机侧膨胀。推力盘紧靠工作瓦块时,定为轴向位移的零位,转子朝发电机方向移动为正值。涨差和轴向位移有关数值规定。

参数名称

单位

正常值

报警联锁保护值

作用

轴向位移大Ⅰ值

mm

+0.8~-1.0

>0.8或<﹣1.0

报警

轴向位移大Ⅱ值

mm

+1.0~-1.2

ETS停机

高胀

mm

+5~-3

>5.5或<﹣3.5

报警

低胀

mm

+6~-4.8

>6.5或<﹣5

报警

二、事件起因及经过

2022年10月30日,低压转子更换为光轴后,热工专业调整好轴向位移,低胀,高胀测点值。全部定位到0位(数值显示0)。晚上19点启动顶轴油泵,调整转子顶起高度,开启45分钟调整完后,轴向位移变为-0.9mm,低压缸相对膨胀变为-1.0mm,高压缸相对膨胀变为0.8mm。三者数值变化表明转子前移0.9mm左右。分析,测点测量正常,转子真实存在位移过大现象。

31日上午,用千斤顶从4瓦处向前推转子,松开千斤顶数值变为:轴向位移-1.5mm,高胀1.5mm,低胀-1.2mm。超过停机值,决定揭开轴承箱进行检查。

拆开轴承箱进行推力间隙测量,测量数值如下:

第一次

前顶

后顶

前顶-后顶

推力间隙

瓦体

上瓦

4.16

1.86

2.30

2.22

0.70

下瓦

2.94

0.81

2.13

转子

3.85

6.76

2.91

瓦与瓦枕

3.85

4.67

0.82

第二次

前顶

后顶

前顶-后顶

推力间隙

瓦体

上瓦

2.90

0.82

2.08

2.16

0.77

下瓦

4.11

1.88

2.23

转子

3.83

6.76

2.93

瓦与瓦枕

3.87

4.69

0.82

三、分析轴向位移大原因

1.推力间隙超标

推力间隙数值为0.70左右。标准0.45-0.50mm。拆开推力瓦检查,上瓦块有杂物进入造成划痕,表面无磨损,限于时间未检查下瓦,未测量厚度。分析超标原因一是为长期运行推力瓦磨损。二是本次测量推转子时推力较大,原来测量时候,当瓦体移动0.2mm左右时,不在推动转子,进行读数、计算推力间隙数值。

2.瓦枕与轴承箱间隙超标

二者之间通过定位环调整轴向位置,允许0.03-0.05mm轴向间隙。通过推动轴承箱测量间隙在0.70mm,分析为当初安装时候,为便于安装,定位环加工尺寸较小,盲目降低标准。

3.瓦枕与瓦体的相对移动超标

揭开上轴承箱,通过架表测量,二者之间在推动转子时候,相对位移值0.80mm。具体二者之间标准,未查到相关资料。瓦枕与瓦体紧力值为0.16mm,标准为0.04-0.06mm。分析原因为,球面接触不良,推转子力量过大,上面没有扣轴承箱盖,使瓦枕有张开的趋势,造成位移量过大。与揭轴承箱前相比,推转子位移1.50mm,可以证明。

四、处理方案

1.考虑负胀差过大,仅在机组急剧甩负荷机组产生反向推力时候发生,加之时间比较紧张,面临供热,未对故障进行处理,待以后有时间彻底检查。

2.联系制造厂,确认转子轴向推力数值,测量中模拟运行推力进行测量。

3.推力瓦块测厚,检查磨损量,调整定位环的厚度,使推力间隙在合格范围内。

4.配置新定位环,探讨定位环能否固定在下瓦枕上,尽量恢复到标准值。

5.检查轴瓦球面接触情况。

6.暂时修改-1.2停机值为-1.6mm。

五、结束语

通过对轴向位移过大的分析,找出了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以保障机组的安全运行。在机组安装检修中,要加强对现场问题的分析总结,注意细节,确保每项参数在合格范围内,避免各项参数超标叠加造成问题隐患。

参考文献

[1]哈尔滨汽轮机厂图纸

[2]大功率汽轮机检修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