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切口折射大主题——新媒体语境下地方媒体记者的创优路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8
/ 2

用小切口折射大主题——新媒体语境下地方媒体记者的创优路径思考

武蕾

宿迁日报社

   当前,媒体传播技术的更新,让媒体变革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在此背景下,地方媒体记者如何在“四力”提升中“炼”出大奖,在转型发展中保持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以此来适应当前新闻改革及媒体融合大势,增强生存发展的动力和荣誉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直面地方媒体现实处境。

     全国地方媒体数量庞大、从业人员多、地位处于媒体排列的中下端、生存状况参差不齐。与省级媒体、国家级媒体相比,地方媒体在资源、时空、人才、平台等方面,都没有明显优势,在新闻实践和冲奖中,处于“获奖艰难、获高奖次少”的弱势地位。

越是通道窄、平台少、难度大,越要强筋壮骨,寻找适合发展的路子。直面现实,地方媒体记者怎样才能采写出既有现实效应又有历史价值的新闻精品?

2012年11月19日《宿迁日报》刊发的消息《8100年前稻谷为考古成果增添新证据  顺山集遗址将江苏文明史至少推前1600年》,荣获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三等奖。作品主要介绍了宿迁市泗洪县梅花镇发现的顺山集遗址,经专家鉴定,距今约8100—8300年,这比代表长江流域早期人类文明的河姆渡文化早1000年左右。这一重大发现在填补了淮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空白的同时,也证明了淮河中下游地区与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样是人类早期活动的重要地区。一篇专业性很强的考古成果报道,却用一篇消息言简精品创优是动真刀真枪,作品是硬道理。以宿迁首个中国新闻奖为例,2012意赅的完整交待,并充分展现高度、深度,足见记者深厚功力。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练好内功,记者必须锻造“高看一眼、深看一层、先看一步”的素质和能力。“高看一眼”,是从时代的高度、全局的高度、党的路线方针的高度,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反映事物。“深看一层”,是往深处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看本质的内涵,看带规律性的东西。“先看一步”,是领潮头之先,敏锐地捕捉新生事物,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与社会的发展。

具备过硬的素质和能力,才有可能向大奖发起冲击。在此基础上,总结过往地方媒体获得大奖经验,我认为能够用小切口折射大主题,是地方媒体记者创优的核心要素。

二、学会“小中见大”塑精品。

《人民日报》一直以来都倡导记者要“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站在田埂上找感觉”,要求新闻从业者要有全局观,并深入新闻一线。地方媒体在基层,更应该做到的是后半句话——“站在田间地头找感觉”。

在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苏州日报撰写的《台账压垮“小巷总理”》获得消息类二等奖。此稿实属小中见大的精品。文章不足千字,但题材重大,讲出社区工作在被充分重视的同时,正遭遇台账之痛,反映出形式主义对社区基层侵袭的严重态势,通过小视觉预示大变革、小细节折射大问题、小人物反映大主题、小变化展现大成就。

如何以小见大?在这方面,新闻工作者要向牛顿学习,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地方媒体在新闻现场每天会看到各种现象,发现各种问题,关键是要从中发现选题,具备一叶落而知秋、从表象看到问题本质的能力。因此,身处基层的记者,要做社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明察秋毫的眼力、“火眼金睛”般的辨别力和穿透力。

在评定好新闻时,在确认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对新闻素材的考量是第一位的。素材要有特色,要让评委眼睛一亮,过目不忘,拍案叫好。地方媒体获中国新闻奖作品,最重要的是紧扣当地特点,即素材是当地的,又是独家的。一般而言,重大新闻抢不过中央媒体和省级媒体,那就挖掘当地新闻素材,这是第一选择。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金华日报》的系列报道《义乌最美民工张明伟:“东家”比我更需要这笔钱》。报道挖掘了一名家庭贫困、因工伤左眼彻底失明的外来民工张明伟的故事。3年时间一边打工,一边寻求赔偿,在赔偿款拿到手时他却放弃了这笔资金,因为原来的工厂已经倒闭,老板已经离世,老板娘也身患癌症,家中尚有未成年孩子。三年维权最终却放弃了赔偿金,这组报道不仅展现了以德报怨、自强不息的农民工形象,还展示了故事背后蕴含的善良、大爱。素材新鲜、有看头,故事很感人。

身处新闻最基层,地方媒体既要“低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挖掘“田间地头”的本土化新鲜素材与新闻事实,紧跟时代步伐,“上接天线”反映时代主题、方向。以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获奖作品——《创造港珠澳大桥的“极致”》为例。2017年建成通车的港珠港大桥,被誉为交通业界的“珠穆朗玛峰”,这样一个重大主题,《珠江晚报》是如何抓住机会的?一个6000吨的海底隧道接头对接成功后,却要再安装一次,《创造港珠澳大桥的“极致”》的创作团队发现了背后的大新闻,用具体的细节展示大国工匠的精神,让读者感受到大国工匠的胆识与智慧,提升新闻的价值。

提升新闻信息技术含量。

当前,新媒体正以多样的传播方式、较强的互动性、快速的传播速度,占领着舆论传播阵地。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媒体必须要做的是“卸载”旧思维,“装好”互联网新思维。在互联网世界中,唯有在新媒体上定制独特风格、特征的产品,不断强化互动、分享,满足个性化需求,才可能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媒体融合潮流一往无前,为地方媒体发展和提高质量、冲击高层次的奖项提供了绝好机会。近年来,新媒体发展呈现爆发态势,网站、APP、微信公众平台、视频号等纷纷兴起,而新闻评选中也相应地设立了对应的奖项。这样,新闻评选中既有传统媒体的奖项设置,又有新媒体的奖项,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格局,也为地方媒体能够获奖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作为地方媒体,更应顺势而为,有意识地打造属于自己的新闻产品,特别在视频产品等领域尽可能地挖掘本地特色,适时跟进,大胆尝试。

作为地方媒体新闻工作者,在具备传统媒体采编的各种技能的基础上,如采、写、拍等,还需要注重提高新媒体运用能力,保持与时代前进的节奏同步。在新闻采写过程中,需要更多运用到航拍、手机、录音笔等采录设备,在编辑的过程中,也会面对门类繁多的编辑、剪辑软件,如何快速有效地使用也是地方媒体工作者必须直面的课题。与此同时,新媒体时代下,VR虚拟现实技术、AI人工智能技术等也必将是要掌握的技能,只有媒体工作者提高新闻信息的技术含量,合理评判媒体形式与新闻背景的契合度,才能更好更快地让“冒热气、有温度”的新闻传递给大众,不断提高新闻制作水平,向着更高的创优目标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