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消毒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7
/ 2

医疗器械是医疗活动安全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保障医疗安全与患者生命安全的前提。若未做好对医疗器械的消毒工作,则医院可能出现感染事件,直接危害病人及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进而造成恶劣后果。因此为避免上述现象发生,本文特此对常见医疗器械的消毒方法进行探讨,具体如下。

spacer.gif

1.消毒前准备

1.1.先清洗

首先,部分医务人员存在错误认知,认为病人只要不患有感染性疾病,即不需要清洗或消毒。但从实际出发,可发现使用后的医疗器械都有一定的病毒或细菌,如果未及时进行消毒,可能造成感染事件,因此应贯彻预防性原则,将所有病人当成患有感染疾病的患者,并在病人使用医疗器械后,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收集医疗器械,依照先清洗后消毒的顺序展开处理操作。其次,对于先清洗后消毒原则,多数医院已将其作为主要工作流程,但部分人员可能省略清洗环节。清洗环节在医疗器械消毒中属于重要前提,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毒效果,例如根据相关报道显示,在腔镜清洗消毒中,依照先清洗后消毒原则处理腔镜以及做好腔镜清洗管控时,腔镜的消毒合格率将明显增加,至少达到76%。由此可见,先清洗后消毒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因此需要贯彻先清洗后消毒原则,严格依照要求对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清洗,以此为后续消毒奠定基础。

1.2.重视清洗

部分工作人员虽然严格贯彻先清洗后消毒原则,但其本身未认识到清洗工作的重要性,导致医疗器械清洗效果无法得到保障,因此需要提高对清洗操作的重视程度。对于清洗操作,其能够清除有机物,而有机物的存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微生物,减少消毒因子对微生物的威胁,从而影响消毒效果。因此在医疗器械使用后,必须立即依照要求对器械进行清洗,防止器械存在的有机物干燥。如无法及时清洗,可选择将保湿剂喷洒在器械表面或将器械放置到水中,以保证其充分湿润,进而降低后续清洗难度。在清洗操作中需要做好细节管理,例如在清洗结构复杂的医疗机械时,需要将其拆卸到最小化,并通过手工刷洗。在必要情况下可采取专用清洗方法,进而促使清洗效果实现最优化。常见的清洗方法主要有自来水清洗、清洁剂清洗、酶清洗剂清洗等。其中自来水清洗法能够保湿与去除无机污物,且能够在光滑表面清洗中取得良好的去污效果;清洁剂能够清洗干枯污物,且在配合机械使用时,去污效果将显著提高;酶清洗剂能够对干燥与湿润污物进行去除,且能够配合超声波或清洗机使用,以提高清洗效果。此外,在清洗医疗器械的过程中,需要依照分类、浸泡、清洗、自来水漂洗、去离子水漂洗、干燥流程进行清洗,且操作人员不得心存侥幸,必须做好个人防护,例如需要严格佩戴口罩、手套、面罩、眼罩等,以免病毒或细菌对自身健康构成威胁。

2.常用医疗器械的消毒方法

2.1.内镜

在内镜的消毒与灭菌中,消毒人员可选择对物理性消毒法进行应用,而对不耐湿热的内镜进行消毒时,可应用化学消毒法,例如纤维内镜。通过压力蒸汽灭菌时,需要至少消毒20分钟;通过环氧乙烷灭菌时,需要对800mg/L环氧乙烷进行应用,保证温度为55~60℃,湿度为60%~80%,并至少消毒6小时。对于上述方法,其虽然应用率较高,但杀菌作用时间较长,杀灭病毒与细菌的速度较慢;在膀胱镜、关节镜、腹腔镜等器械的消毒操作中,可选择应用2%中性或碱性戊二醛溶液,并至少浸泡20分钟。如通过上述溶液灭菌,则需要至少浸泡10小时。对于戊二醛,考虑到其味道较为怪异,可能导致操作人员过敏,故而在使用该种溶液时,操作人员需要佩戴好橡皮手套,穿好隔离衣,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2.2.口腔科器械

对于口腔检查器械,例如口镜、压舌板等,医院应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物品,以保证安全。若医疗器械需要反复使用,则需要对干热消毒、压力蒸汽灭菌等方法进行应用,以实现对器械进行有效消毒。在口腔科器械消毒中,牙钻属于重难点。在分析牙钻结构后,可发现其复杂程度较高,且需要与病人破损的黏膜进行频繁接触,具备血液污染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将其视作高危险性物品,严格依照要求进行灭菌。在通常情况下,医院的牙钻数量普遍较少,且周转快,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因此针对该种医疗器械展开消毒操作时,需要采取灭菌效果优异,且使用方法简便的方法,以实现在保证灭菌效果的前提下,防止仪器发生损坏。目前应用率较高的消毒方法主要有油浴法,也就是提高缝纫机油的温度,使其达到110℃左右,并将需要消毒的医疗器械放置到油中,进而在取得可靠消毒效果的基础上,对机械产生润滑作用。此外,可选择对2%戊二醛浸泡法、微波照射法等,以免该种医疗器械存在病毒或细菌。

2.3.吸氧装置消毒

吸氧装置是抢救病情危重病人的重要手段。对于危重病人,其普遍免疫力较低,如未做好吸氧装置的消毒工作,可能导致病人出现呼吸道感染,从而造成恶劣后果。因此需要重视吸氧装置消毒,并通过化学消毒剂对吸氧装置进行消毒处理,以提高消毒效果。

2.4.其他器械消毒

①塑料制品。对硅胶管、橡皮管等不耐高温的塑料制品进行消毒时,医院可应用环氧乙烷消毒法。该种方法具有较强的杀菌力,且杀菌谱较为广泛,但也具有一定缺陷,例如对人体有毒、易燃易爆等,因此在应用该种方法时需要在专用灭菌器中进行。此外,需要注意环氧乙烷在高分子制品中的残留,防止毒性反应发生;②针灸用具。以往对针灸用具进行消毒时,多会应用75%酒精浸泡消毒法,但该种方法取得的消毒效果无法满足要求。因此当前多数医院通过高压灭菌处理法对金属容器、针灸针、镊子等用品进行消毒,并在必要情况下通过酒精灯火灼烧消毒;③体温表。对该种用具进行消毒时,需要在全面清洗后,将其放置到1%过氧乙酸溶液中,至少浸泡5分钟,并在浸泡结束后将其放到另一过氧乙酸溶液中继续浸泡,时间至少30分钟;④换药盘、搪瓷药杯等。在该种用具的消毒操作中,需要先通过清水对其进行冲洗,并将其浸泡到0.1%新洁尔灭溶液中,时间至少1小时。消毒结束后,需要通过水进行冲洗,并通过煮沸法或高压处理法继续消毒以备用。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医疗器械消毒处理中,首先需要做好器械的清洗工作,去除器械表面存在的污物,以此为消毒效果提供保障,并依照器械材质、灭菌要求等对消毒方法进行选择,严格依照标准应用不同消毒灭菌手段,保障消毒流程符合规章制度,以充分展现消毒方法的功能性,防止医疗器械残留病毒或细菌,进而减少院内感染事件的发生率,确保病人及医务人员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