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在眼科护理管理中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6
/ 2

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在眼科护理管理中应用效果

李自霞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奎屯医院,新疆 奎屯 833200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对眼科患者护理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以本院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两年间的70例眼科疾病患者为观察对象,采取随机法对这70例患者进行分组,共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对所得结果进行比较,例如健康调查简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护理满意程度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病率等。结果:观察组、对照组在护理前,健康调查简表评分差异较小,且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后,观察组的健康调查简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在护理前,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差异较小,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护理后,观察组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程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改善眼科患者护理质量方面,持续质量改进发挥着重大作用,不仅可以帮助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而且可以降低患者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眼科;患者;护理质量;改善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次研究以本院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两年间的70例眼科疾病患者为观察对象,采取随机法对这70例患者进行分组,共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其中,观察组35例患者的病程区间为1至4年,平均病程为(2.77±0.51)年,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区间为47岁至78岁,平均年龄为(68.74±4.50)岁;对照组35例患者的病程区间为1至3年,平均病程为(1.98±0.44)年,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区间为67岁至80岁,平均年龄为(69.24±4.31)岁。

1.2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第一,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指标监测,使用心电监护仪等设备器械对患者进行24消失生命体征的持续监测,关注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等常规指标,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效处理,随时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第二,提前告知患者日常饮食的注意事项,及时给予患者合理的服药指南,督促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休息时间。

观察组:对患者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第一,在患者入院初期,护理人员应保持友好亲切的态度,以轻柔缓慢的语调为患者介绍后续安排的检查项目,并耐心细致地告知患者每一个检查项目的具体操作方式及流程,将项目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一一讲解给患者,帮助患者缓解紧张焦虑的负面情绪,让患者感受到医院的贴心与细腻,尽快取得患者的信任。第二,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充分掌握患者的精神面貌信息,及时了解患者负面情绪产生的根源,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个性化持续质量改进方案,并与患者保持及时沟通,听取患者的建议,发现不足之处及时修改。第三,与患者保持密切的情感交流。护理人员在晨间常规查房时,应与患者进行及时交流,了解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并耐心询问患者的感受,在交谈中掌握后续工作应该改进的地方。在每日常规交流中,护理人员还应该细心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在发现患者情绪趋于消极状态时,应帮助开导患者的难言之处,帮助患者摆脱负面情绪的影响,缓解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并引导患者主动说出内心的不适,与患者保持亲密的交谈,取得患者的信任,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第四,心理压力疏导。护理人员可以定期陪护患者在医院病房外的开阔地带进行适当的空闲散步活动,帮助患者尽快熟悉陌生环境,缓解居住环境的变化引发的情感不适。护理人员还可以在放松之余为患者讲解以往患者成功痊愈的案例,帮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引导患者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第五,健康生活宣讲。护理人员可以在患者之间开展健康生活宣讲活动,帮助患者深入了解自身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对患者进行必要的科普宣传,耐心为患者讲解相关疾病理论知识,帮助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

1.3观察指标

第一,健康调查简表评分:对患者接受持续质量改进后的各项生活质量指标进行评分。主要条目包括:身体活动功能、心理调节功能、社会交往功能、总体感觉,评分高低与生活质量高低呈正比。

第二,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对患者接受持续质量改进后的抑郁情绪、焦虑情绪进行评分,评分高低与抑郁情绪、焦虑情绪严重程度呈正比。

第三,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患者接受持续质量改进后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分,共分为三个等级,满分十分。三个等级分别为:评分大于8分时,归入十分满意区间;评分为3至8分时,归入满意区间;评分低于8分时,归入不满意区间。总满意度计算方法:(十分满意+满意)人数/总人数。评分高低与护理满意度呈正比。

第四,护理质量评分:对患者接受持续质量改进后的护理质量进行评分。主要条目包括:基础护理的落实情况、对医嘱的执行情况、护理操作、护理服务,评分高低与护理质量呈正比。

2结果

2.1健康调查简表评分

观察组、对照组在接受护理前,患者的身体活动功能、心理调节功能、社会交往功能、总体感觉评分差异较小,且两组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对照组在接受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身体活动功能、心理调节功能、社会交往功能、总体感觉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2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评分

观察组、对照组在接受护理前,患者的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差异较小,且两组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对照组在接受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3护理满意程度评分

观察组、对照组在接受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4护理质量评分

观察组、对照组在接受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结论

眼科疾病多具有治疗周期长等特点,患者在长期身体不适的压力下,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不利于患者后续的临床治疗和护理。传统临床护理措施往往忽略了患者心理层面的护理服务,因此难以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消极作用。

持续质量改进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对狐狸效果的改善具有重大意义。本次研究表明,持续质量改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干预护理,从而提高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持续质量改进不仅可以帮助患者积极主动地控制个人的负面情绪,树立坚定的康复信心,还可以帮助患者转移对自身病痛的注意,减少抑郁、焦虑等不良状态的干扰,对后续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积极的正面作用。

综上所述,持续质量改进对眼科患者护理质量的改善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持续质量改进不仅可以合理高效地缓解患者的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还可以优化护理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从而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友好持续发展,帮助患者早日摆脱疾病困扰。因此,持续质量改进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学华.持续质量改进干预对心血管眼科重症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J].甘肃科技,2018,34(08):128-129.

[2]孟丹.持续质量改进干预对心血管眼科重症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2):278-279.DOI:10.15912/j.cnki.gocm.2015.3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