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现象研究文献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5
/ 2

双语现象研究文献综述

郑瑞梅

云南工商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摘要:语言兼用又叫双语现象,是指一个民族除了使用自己的母语外,还兼用另一民族的语言,兼用多种语言的,也可以叫做双语,本文运用文献法从双语理论、双语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几个方面对双语现象进行论述。

关键词:双语现象;文献综述

一、双语理论方面研究成果

目前对双语现象理论进行研究的成果有:景体渭和景超的《中国的双语现象浅析》,试图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诠释双语过程中的双语式、双言式和双体式等三个十分重要的语言现象,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研讨。王雁君的《浅析双语现象》,从经济、文化、政治、人口迁移等因素入手,分析了双语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论述了双语现象的发展趋势。余珍有的《双语现象的产生及其语言特征》,从外部客观因素和内部主观因素两方面,概括了产生双语现象的原因:外部客观原因有移民运动、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和跨文化婚姻等;内部主观原因有自我认同、语言优越、语言自卑和交流的需要等;并对双语个体的双语特征进行了总结,主要有:双语言信息符号系统 、双语言操作系统和语言发展的双轨制。张叔池的《双语与双语教学》,阐述了双语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其分类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我们国家正在开展的双语教学活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丁石庆的《我国双语现象的政治文化背景试述》,作者对我国双语现象形成的多方面的文化背景进行了探讨;从中华民族统一进程来看,首先是在以汉族为主体,以汉族文化为中心的政治环境下,在历代统治者的治民政策的沿袭下形成的;其次是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的举族迁徙或不同民族之间错居杂处的条件下形成的。

二、国内双语区双语现象研究成果

当下全世界共有2000多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民族杂居的情况普遍存在,双语现象也就在各个民族杂居区出现了。在国内,对双语区的双语现象进行研究的主要成果有:廖冬梅的《新疆民汉双语现象与新疆社会发展之关系》,在借鉴和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以民汉语言互学、民汉双语教育和民汉语文翻译为主要类型的新疆民汉双语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做历时研究和描写,综合语言学、教育学、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知识,运用大量的中外文资料和调研资料,努力探索并概括新疆民汉双语现象与新疆社会发展的关系。鲁湘珺的《弥渡县牛街彝族乡双语现象调查分析》,依据相关学科基础,调查分析了弥渡县牛街彝族乡的地理环境、人口分布、语言使用等情况,并结合实际,分析了该地区的双语现象,并归纳了当地的双语类型。谢志民的《龙山县土家族双语情况调查》,首先对龙山县的人口、地理状况进行了描写,其次对龙山县土家族双语状况的类型、各个层次的特点进行了探讨;接着探讨了双语式中的汉语与土家语间的相互影响;最后对双语式在交际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王里平的《广西双语社会分析》,在全国语言文字调查基础上,对广西的双语社会进行了研究,概述了广西双语社会的基本面貌,分析了广西双语现象的基本类型、特点,并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影响双语者的语言选用,特别是母语选用的各个因素及其作用力,对语用者的社会心理、民族心理、文化心理、语言行为和语言态度倾向作出了解释。张洁的《新疆地区锡伯族双语教育的发展》,对历史上锡伯族双语现象、双语教育的形成、发展及其现状做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和描述,并论证了锡伯族双语教育的发展意义,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杨建芳的《白、汉双语使用现状调查及分析》,作者对剑川县金华镇白族聚居区的群众在不同场合的白、汉双语使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产生双语现象的原因,并对白族人民在加强民族语言、文化保存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三、国外双语区双语现象研究成果

对国外双语区进行研究的理论成果有: 潘家福的《新加坡华社的多语现象与语言接触研究》,论述了多语现象在新加坡形成与发展的轨迹;并对新加坡英语和华语在音韵、语汇和语法方面进行了比较,从而了解多语环境和语言接触如何促成标准英语和华语产生区域变异的特征;接着通过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分析了新加坡华人在多语环境之下语言应用的状况和语言态度;探讨了新加坡华人会话中语码转换和语码夹杂的模式;并对新加坡华社中的书面语料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对新加坡华社的语言应用状况所带来的冲击;并对新加坡华人社会语言发展的势态, 以及未来将面临的种种挑战进行了探讨。温科秋的《老挝的多语现象及语言现象》,作者首先介绍了老挝的语言概况,其次对老挝的外来词及吸收外来词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对老挝相关的语言政策进行分析。张力的《纽约市的多语现象介绍》,在这篇文中,作者以语言与社会密切相关的理论框架为指导,对纽约市的语言使用状况进行了横向与纵向的透视,描述了纽约市多种语言共存并用的特点;并从教育、经济及社会三方面揭示了多语现象的现实意义,并指出在美国这样一个移民国家语言政策规划的重要性。曹秀玲的《朝鲜语语言活力与朝汉双语集团》,从朝汉双语集团的形成和发展,朝汉双语集团的特点,激活朝鲜语语言活力的内在机制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认为朝鲜民族的自身特点及其为朝汉语“双赢”所实施的配套工程和所进行的对比研究以及双语教学探索铸就了朝鲜语鲜活的生命力。关辛秋的《朝鲜族双语现象成因论》,作者试图从制约双语形成和双语演变的各种因素中,解释朝鲜族双语现象是怎样形成的,是受什么条件制约的。论文先分析了朝鲜族学校双语教育史,从中看双语人获取双语的主要途径,然后再从朝鲜族双语教育制的实施,分析朝鲜族双语现象形成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陈丛梅的《加拿大双语(多语)现象探析》,作者对加拿大的双语现象进行具体分析,其双语为英语及法语,分析了其造成双语的具体原因,并描述了双语的具体使用情况。

四、双语现象研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学者们对多语现象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研究的数量也逐渐增多, 但在研究的范围、理论性和系统性等方面都有待加强。学者对双语现象的研究地区比较稳定,主要集中在香港、新疆,西藏等地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在我国拥有着56个民族,共有120多种语言,因此双语现象普遍存在。虽然现在的研究已经失分广泛,但是对部分地区的双语现象的研究仍处于空白。其中,双语教育的理论性和系统体系也是双语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在李枚珍的《30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发展与现状》中,文章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论文、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论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学术团体及学术会议这三个方面着手,调查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在中国内地31年以来的发展和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对这些现象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和展望。在文中,笔者认为,我国的双语教育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缺乏明确的方法论指导,缺乏有效的研究手段和方法,认为我国目前的研究方法仍以思辨性为主,研究结果缺乏说服力,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解决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对双语现象进行研究,我们首先应当丰富多语地区的个案研究,并在丰富的个案研究基础之上,总结出全面、完善的理论,建立双语现象学科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廖冬梅.新疆民汉双语现象与新疆社会发展之关系[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博士论文,2006(6).

[2]潘家福.新加坡华社的多语现象与语言接触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8.

[3]景体渭,景超.中国社会的双语现象浅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

[4]王雁君.浅析双语现象[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

[5]李枚珍.30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发展与现状[J],贵州民族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