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防治,伴“糖”同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3
/ 2

中西医结合防治,伴“糖”同行

琚海

斑竹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川 成都,610506

引言

说起糖尿病,它被医学界人士称为“不死的癌症”,可想而知,糖尿病的危害极大。据相关研究表明,有95%的糖尿病患者都是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导致的,如超重肥胖人群、主食比菜吃的还要多的人,尤其是常年吃白米饭、馒头、面包等精细面食为主,喜欢重油重盐、喜欢饮料或甜食的人容易患糖尿病,如果饭后易困或者日常正常吃饭也会出现明显的饥饿感,存在这种情况就要注意了,需要检测自己的血糖。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防治糖尿病呢?今天这篇就为大家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说一说如何防治糖尿病。

一、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糖尿病的类型有多种,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其发病机制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糖尿病类型来分析发病机制,具体有以下几种:

1.1型糖尿病患者

该类型糖尿病患者主要是由于自身免疫力问题,主要具体表现为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主要发生在青少年时期,还和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如果直系亲属有糖尿病,那么部分人在青少年时期可能会得1型糖尿病,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

2.2型糖尿病患者

该类型糖尿病占全部糖尿病的95%,是糖尿病的主要类型人群。其主要发病机制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年龄的增长、生活方式以及饮食方式等。尤其是现代中青年人生活工作压力大,平时吃一些快餐,多油、多糖,或者营养过剩,再加上日常运动量不足,这些都会引发糖尿病。

3. 特殊类型糖尿病

特殊类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也比较复杂,可能是遗传基因的异常,也可能是基础疾病的影响,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分析病因。

4. 妊娠期糖尿病

部分女性在妊娠期会出现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属于高危妊娠,会危害母婴健康。孕妇在孕期内生理上会发生一些变化,包括体内激素异常或者是怀孕期间对胰岛素的反应异常等原因造成的。

二、糖尿病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1.糖尿病在早期最为常见的症状就是“三多一少”,也就是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

2.异常排汗,天气不热时也会出现大汗淋漓的情况,主要以面部、上身出汗为主,尤其在吃饭时候。

3.牙齿松动、牙痛。长期的糖尿病患者可能会使得患者出现牙齿松动的现象,另外,血糖比较高时,也会容易出现口腔溃疡或者口腔炎、牙周炎等。

4.乏力,困倦。机体细胞内缺糖就会出现身体困倦的表现。

5.其他症状。如肠胃功能紊乱、手脚麻木、皮肤瘙痒、性功能障碍、视力减退、呼吸有异味、脖子发黑、反复尿路感染、餐前饥饿难忍或低血糖等。

三、西医在糖尿病上的预防对策

(一)一级预防

针对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应积极预防,采取一级预防方式,也就是对生活方式进行干预。

1.管理好自己的体重,少吃高脂肪、高碳水、高糖、多油的食物,如汉堡包、薯条、炸鸡、饮料等食物。在一日三餐中应控制饮食总热量,既要补充机体每日所需的热量,达到营养均衡,又要减少不必要食物的摄入。主食以非精制面粉和含可溶性纤维素的谷类为主,多食用植物油,少吃动物肝脏等,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达到标准体重。

2.增加体力活动。当代人在办公室久坐,没有时间运动,每日的活动量不达标,因此,需要保持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每天早睡早起,争取每日运动半小时,有氧运动搭配无氧运动。

3.戒烟限酒,少吃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拥有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

4.避免或减少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对糖代谢不利的药物。

5.如果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女性,其子女在日后也会容易出现肥胖或患有糖尿病,孕妇在孕期内需要合理控制饮食,孩子以后也要注意饮食,控制体重等。

(二)二级预防

对于高危人群应采取二级预防,二级预防的目标是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对于一些已经诊断出糖尿病的患者,应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种:

1.糖尿病筛查

主要针对存在至少一项危险因素以及面向高危人群进行筛查。

2.测试血糖

测试空腹血糖以及任意时间段的血糖。

3.药物干预

如果患者已经发生糖尿病,需要采取药物方式控制血糖,如二甲双胍、a-糖苷酶抑制剂等,这两种药物是糖尿病前期患者常用药物,其安全性相对较高。

四、中医在糖尿病上的预防

(一)践行“治未病”理念

从中医角度看,一些慢性疾病以及其他疾病是可以有效预防的,也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或者已经病了,采取一定措施防止并发症的出现,痊愈后采取有效方式防止复发等。针对糖尿病患者践行“治未病”理念,对于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来说,可以延长寿命,减少并发症等,甚至是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调养精神情志。

如果已经患有一些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应该注重调养精气神,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志变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和防止糖尿病的发生。

2.适应四时气候

万物与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我们应该调理好自己的作息时间。

3.加强体育锻炼

太极拳、八段锦属于养生操,其用形体活动结合呼吸,可以起到舒展筋骨的作用,充分拉伸筋骨、疏通经络,起到防病、治病的功能。

4.饮食调理

食疗也是一种防治手段,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更应该注意自己的饮食,常吃一些糙米、小麦、薏米、小米、黄豆、黑豆、西红柿、竹笋、苦瓜等食物,少吃油条、面包、方便面、糖蒜、动物脑等食物。合理安排自己的饮食,从饮食上控制好血糖。

5.药物干预

糖尿病患者如果采取生活干预不能改善的,需要积极用药治疗,根据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使用天芪降糖胶囊干预后,糖尿病发生率下降32.1%,在很大程度上可有效预防糖尿病。

(二)中药配伍,辩证降糖

1. 天芪降糖胶囊

天芪降糖胶囊中含有黄芪、人参、黄连、天花粉、女贞子、地骨皮、山茱萸、五倍子、墨早莲等药物,将这些药物配伍成方,可起到益气养阴、清热生津的功效。

2.丹参

很多患者血糖控制很好,但是依然会出现心慌、焦虑、冷汗、发抖、饥饿情绪不稳以及头痛等症状。可以准备丹参、花粉、葛根、黄芪、五味子、忍冬藤、玄参等,放入砂锅内用水建筑,半小时后就可以服用。

3.地黄

生地、黄芪、淮山、知母、葛根、玄参、枸杞子、苍术、茯苓、党参、麦冬以及五味子等,加水煎服引用。

4.七味白术散

白术、高丽参、茯苓、藿香叶、葛根、炙甘草,水煎服,煎好以后和木香兑服,有健脾益气、降低血糖的功效。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糖尿病患者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五、中西医并重,共同进行血糖管理

当前,糖尿病的病因尚未明确,只能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与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认识,并没有进一步的探究结果。发生糖尿病,最重要的是控制好血糖,但我们也不能仅仅控制血糖,还需要考虑其他方面,尤其是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患者,再加上糖尿病的发生,极有可能出现心脑血管等方面的并发症,因此,需要综合干预。中西医并重的方式,尤其是中西医结合内分泌学科是一个新的学科,促使中西医并重发展,对糖尿病的管理也可以实现综合干预的效果,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西医的微观相结合,可以实现1+1>2的效果,做到优势互补,对于糖尿病能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口服降糖药物或者打胰岛素在降糖方面起到一定的疗效,但还有很多患者出现乏力、便秘、失眠、多汗等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结合中医的优势,可以有效预防一些慢性并发症,改善临床症状,与此同时,结合中医,也可以协助降糖,减少西药的副作用等。因此,只有将中西医结合,才能更好的治疗糖尿病。

结语

总之,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西医结合将成为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有效方式,取长补短,在选择西药物治疗的同时,也可以搭配中医适宜技术,达到内外兼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