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冠心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框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3
/ 2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冠心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框架研究

李建明

老河口市中医医院 湖北省老河口市441800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对称性多关节炎,并且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关节进行性破坏为特征。病情迁延不愈,常影响全身多系统,其中心血管系统是最常受累的重要器官之一。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中医病因

引言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RA和CHD有着相似的疾病发展过程,如炎症反应、基因异常、脂代谢紊乱、内皮细胞活化等。RA患者由于全身免疫系统功能失调引起全身炎症反应,亦可以导致冠状动脉内膜炎症,引起冠脉痉挛,甚则狭窄或闭塞,从而诱发或加重冠心病,冠心病亦可以影响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和预后,二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研究2014年10月至2021年12月在某医院重症监护室住院的难治性RA患者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32~96岁,中位数67岁;病程2~39年,平均(10.32±4.22)年。实证类48例(痰血痹阻证10例,湿热痹阻证36例,寒湿痹阻证2例),虚证类12例(肝肾阴虚证5例,肾气虚寒证7例)。本研究征得所有研究者的知情同意。1.2 治疗方法 患者分别在入院第3,7,12天给予免疫吸附(免疫吸附柱:珠海健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型号DNA230、HA330-Ⅱ、HA280)治疗,每次2h。采用的血管通路为股静脉置管或

颈内静脉置管。

1.3 观察指标

每次完成吸附立即检查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记录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中医疾病及证候疗效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评分)。

1.4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缓解的指标为晨僵时间,肿胀关节数(27个关节计),压痛关节数(28个关节计),以及患者和医生分别对病情的总体评估(VAS评分法)。DAS28评分参照PREVOO的计算方法,28个关节肿痛活动度评分=0.56×压痛关节数+0.28×肿胀关节数+0.7×ln(ESR)×1.08+0.16。评分标准:DAS28评分>5.1分,疾病活动度高;3.2分

1.4.1 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75%,ESR及CRP正常明显改善或接近正常。进步: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50%~<75%,ESR及CRP有改善。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30%~<50%,ESR及CRP有改善或无改善。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30%,ESR及CRP无改善。

1.4.2 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95%。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7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2讨论

冠心病属于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使得心肌缺血、缺氧所致,临床上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头晕及呼吸困难等症状,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目前,临床关于冠心病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仍处于研究阶段,但已经证实遗传因素、季节变化、大量吸烟饮酒、体力活动增加等可诱发冠心病。冠心病患者若未及时得到治疗,随着病情进展可引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脏破裂等并发症,病情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安全,故做好对该疾病的治疗和护理是十分必要的。

既往临床对冠心病患者主要采取常规护理,通过病情监测、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康复训练、情绪疏导及健康宣教等一系列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舒缓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病情进展,但无法达到预期的干预效果,导致临床应用范围受限。随着传统中医学的发展和完善,中医护理引起临床的广泛关注,并逐渐用于冠心病。中医学将冠心病划分到“胸痹”的范畴,主要是由于外来寒邪入侵、过度劳累、饮食不节、情志失节等所致,血瘀、气滞、痰浊是其主要病机[15]。在常规西医护理的基础上,护理人员根据中医辨证护理理念,通过分析患者的病因、生活习惯、情绪状态等,为其提供针对性的中医辨证护理服务,改善其预后结局。相较于常规护理,中医辨证护理坚持患者为中心与辨证护理理念,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形神合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不断提升护理效果,改善预后结局。廖欢在一项研究通过对比发现,针对冠心病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良好,有利于改善临床症状及心脏功能,舒缓其负面情绪,这与此次研究结果相似。此次研究发现,试验组经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后,其SAS评分低于对照组,LVEF及遵医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中西医结合护理的干预效果更佳。分析其原因是:相较于常规西医护理,中医护理通过分析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在常规西医护理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护理可舒缓负面情绪,提高遵医率,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加强中医药辨证分型护理,根据患者的证型提供针对性的中药方剂治疗,并配合科学有效的食疗,有利于快速稳定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强情志护理,借助通过情志相胜、移情法、音乐疗法、解郁宣泄等方法有利于舒缓患者的负面情绪,在治疗期间维持乐观心态,而良好的心态能够促进病情的控制;加强穴位贴敷护理、穴位按摩护理,简化治疗流程,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遵医率,充分发挥药物功效,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当前,临床中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以常规护理干预为主,通过对患者开展知识教育、心理疏导、康复训练以及其他干预措施(如饮食、生活作息)等,完成对患者治疗期间的基础护理工作。结合本研究结果得出,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在护理后的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护理前,Fugl-Meyer、HRQOL评分高于护理前(P<0.05),表明常规护理在针对疾病方面虽然具有一定的护理效果,能够促使患病部位活动度的恢复、提高预后生活质量,但患者对该护理服务的认可及满意度相对较低,认为该护理模式无法确切地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最后在针对患者的理疗干预中,穴位按摩是中医护理内容中普遍且常用的一种,通过对相应穴位的揉按刺激,以缓解疼痛、疏通经络、促进关节周围血液循环及炎症部位肿胀的消退的作用,同时还能使关节周围的肌肉的紧张、痉挛状态得以放松,起到解除肌肉酸软、肿痛、麻木、疲劳的效果;艾灸也属于中医适宜技术中一种有着无创、不良反应小、效果好等特点的辅助疗法,通过对患者特定穴位进行艾灸,可起到温经通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消肿祛湿的作用,能够促进关节周围血液的循环,扩张局部的毛细血管,消退关节局部的肿胀,改善关节僵硬、屈伸不利的症状。结合研究结果显示,分析其原因,可能与中医护理利用饮食、药物、理疗等措施,满足了患者在治疗期间对疾病所致病痛、身体营养需求等方面的个人护理服务需求,实现了护理效果及护理质量的提高,促使患者能够尽快康复出院。

结语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RA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RA病程的延长,心脏受累的可能性也在增加,而心血管疾病又是RA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由于临床中RA合并CHD的患者数量逐渐增多,RA合并CHD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姜泉,王海隆,巩勋,等.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20,28(4):86-88.

[2]王琪珊,王婷玉.糖皮质激素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8,34(12):1647-1651.

[3]王涛,李志军.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全科医学,2020,18(2):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