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对降低静脉输液风险的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2
/ 2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对降低静脉输液风险的效果

沈秋燕

淮安市中医院,江苏 淮安 223001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安全管理强化在降低静脉输血风险中具备的优势。方法:观察患者护理满意度、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将2022年全年覆盖范围内前往院内治疗的患者纳入受试样本抽样范围,随机遴选80名行输液治疗的患者,依据患者护理管理方案、就诊时序与双盲法分组结局令患者以对照组(n=40,予以常规护理安全管理)与研究组参与试验(n=40,予以强化护理安全管理)。观察患者护理满意度与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更高,经比较与对照组患者组间存在的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研究组临床护理事件发生构成比更低,经比较与对照组患者组间存在的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结论: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在降低患者输液不良事件与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中具备一定优势。

【关键词】输液护理;安全管理;管理强化

经静脉给药的优点在于起效迅速、降低患者形成肠道不良反应以及达到快速治疗效果的目的。随着我国日均就诊人数的不断增加,行静脉注射治疗的患者人数也构成比也逐渐升高,为临床输液护理带来了一定挑战,就诊人数的不断升高[1-2]。使得临床护理工作负荷增加,难以对全部就诊患者提供完全符合其心理预期的护理干预方案,使得临床输液护理风险事件发生风险升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下降[3]。影响医患关系的同时,不利于医院形象的树立。基于该现状表明当前为该类患者寻求能够满足患者护理服务需求以及提高临床护理安全的干预方案意义重大。现本文以强化护理安全管理在输液行静脉注射治疗患者护理中发挥的优势进行了论著,详细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将2022年全年覆盖范围内前往院内治疗的患者纳入受试样本抽样范围,随机遴选80名行输液治疗的患者,依据患者护理管理方案、就诊时序与双盲法分组结局令患者以对照组(n=40)与研究组参与试验(n=40)。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构成比为45.00%(n=18),女性55.00%(n=22),年龄为(48.87±16.11)岁。研究组患者中男性构成比为60.00%(n=24),女性40.00%(n=16),年龄为(48.87±15.42)岁。患者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开展后续研究。

1.2方法

1.2.1对照组

予以常规护理安全管理:予以穿刺前健康教育宣教与穿刺后伤口保健知识宣传、穿刺后观察等。

1.2.2研究组

予以强化护理安全管理:①建立护理安全管理团队。由高年资医生、护士长、护师等关键成员组建护理安全管理团队,依据患者用药类型、用药治疗周期与患者年龄等对进行静脉输液风险筛查,随后依据风险予以针对性处理方案与风险应对策略②完善并补充静脉输液管理制度。依据当前临床静脉输液安全管理现状以及常见的输液风险事件发生制定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制度,分析发生静脉输液风险的环境与个人原因,定期召开组内会议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并予以积极整改措施。③输液安全管理强化。强化对静脉输液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与考核以及相关管理,同时通过定开办讲座等提高医护人员岗位其责任意识,并贯彻落实人文关怀护理理念,同时提高发药人员的对于静脉输注药品质量控制的意识。在静脉穿刺前应依据标准七步洗手法进行手消毒,同时应保证药品与输液用具的使用年限在正常期限内,输液期间应依据无菌操作规范与三查七对原则对输液药品的配置、使用时间等进行控制。在穿刺与输液前予以患者穿刺前、后健康教育与穿刺后创口护理、卫生管理等保健知识宣传。通过口头安抚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在完成静脉穿刺后应对输液管内如是否存在空气以及药液量是否充足等问题进行关注,指导患者不要所以调整滴注速度,告知患者若存在过敏、滴速突然变化、静脉血回流、滴空情况时应立即使用呼叫铃上报护士进行处理。经静脉输液期间应强化巡视力度并增加巡视次数,及时调查患者是否存在疼痛、血管水肿、呼吸阻滞等不良反应。完成输液后应保证迅速、轻柔退针,避免患者形成输液后血管肿胀以及疼痛等,告知患者完成静脉滴注后观察至少30小时后且无不良反应后再予以出院。

1.3判定指标

观察:1)患者护理满意度;2)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试验各指标均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5.0检验,卡方比对计数资料(%)率;t值比对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如组间数据有差异(p<0.05)。

2结果

2.1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更高,经比较与对照组患者组间存在的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比对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s]

组别

输液护理服务可及性

健康教育

输液护理服务质量

健康教育

研究组(n=40)

22.64±3.79

22.69±3.55

27.95±4.03

24.55±3.97

对照组(n=40)

18.89±3.25

16.65±3.78

19.58±3.31

17.88±3.22

t

4.750

7.366

10.150

3.252

p

<0.001

<0.001

<0.001

0.007

2.2两组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临床护理事件发生构成比更低,经比较与对照组患者组间存在的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详细数据见表2。

2比对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n,(%)]

组别

静脉炎

感染

药物过敏

多次穿刺

总构成比

研究组(n=40)

0

1

0

2

3(7.50%)

对照组(n=40)

2

4

3

4

13(32.50%)

X2

7.812

p

0.005

3讨论

随着临床经静脉输液患者人数逐渐增加,常规护理安全管理方案已经无法满足患者对于治疗与护理服务的需求,导致临床输液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构成比升高,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影响医患关系与临床护理环境的同时使得部分患者依从性降低,造成患者护理结局无法达到理想预期,甚至影响患者治疗进度。常规输液管理相较护理安全管理发挥的协助患者获得理想治疗结局、降低临床护理事件发生风险、提高护理满意度的优势更为明显。本文中数据指出,在接受强化输液安全护理管理后,患者护理满意度升高的同时形成输液后静脉炎、感染、药物过敏以及多次穿刺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构成比更低,表明强化护理安全管理在提高患者医疗安全护理满意度,降低护理风险事件中具有明显优势。通过提高人员岗位责任意识、静脉有关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实践技能水平可有效降低穿刺次数,提高临床输液护理安全程度,为患者合理实现医疗权益创造条件。此外,健康教育强化以及在穿刺后开展的自我保健知识宣传也有利于患者提高自我护理能力,使其获得理想护理结局。

综上所述,强化护理安全管理,在静脉输液患者护理环节中优势明显,因此应用可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冷芸坤,李娜. 护理专案在人工耳蜗植入术患儿围术期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吉林医学,2022,43(5):1410-1414.

[2] 钟雪梅,张佩婷,王愉欣,等. 基于安全机制的护理干预在手术室安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 右江医学,2022,50(6):452-455.

[3] 许稼强,刘岩. 风险防范式护理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静脉输液安全及心功能的影响[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2,12(13):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