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进出口商品检验中的问题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2
/ 2

浅谈进出口商品检验中的问题与对策

付晓

370602198102180010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进出口业务不断攀升,进出口商品检验的需求持续增长,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我国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在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因此,分析相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解决方案,成为促进我国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更好地开展的关键。

关键词:进出口;商品检验;问题;对策

引言

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是由国家建立的检验机构或向政府注册的独立机构,对进出口货物的质量、规格、卫生、安全、数量等进行检验、鉴定,并出具证书的工作。进出口商品检验制度是我国贸易管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年来对我国外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货物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2010—2012年分别为2.97万亿美元、3.64万亿美元和3.87万亿美元。据世贸组织公布的数字显示,2012年中国出口增长6.2%,占全球出口市场份额为11%。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分析我国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完善我国进出口商品检验制度,提高商品检验质量,对于推动我国对外经贸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我国进出口商品检验市场概况

当前,我国进出口贸易量不断增加,海关部门承担的商品检验鉴定工作非常繁重,由此也带动了我国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的发展。以山东省青岛市某海关为例,该辖区现有获得总署许可的检验鉴定机构23家,关区占比过半,从业人员3338人,业务辐射全山东乃至河南、河北等地。根据2018年机构年报统计,2017年度检验机构共申报营业收入7.2亿元,净利润1.25亿元。辖区检验机构数量多,但企业规模大小不一,业务水平良莠不齐。在进出口贸易为我国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的监督管理困境也逐渐暴露出来。2019年,我国提出了全国海关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的总体思路,明确了“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的工作方向,旨在通过强化监管、优化服务,切实提升海关商品检验能力供给。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行业性风险底线,服务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新局面。

2我国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进出口商品检验制度不健全

进出口商检技术法规体系缺失。在缺乏国际和国家统一技术规范的状况下,一些地方商检部门往往只能根据现有法律法规和本地区情况,制定各自的商检操作规程。这就导致各地商检标准、程序不一致,技术规范制度不完整,规范性和可行性较差等现状。如近几年提出的“全链条管理”、“进口全检验、出口全申报”等,由于缺乏相应的各种资源与制度条件相配套,几乎没有可操作性。再比如,目前对出口商品要求按进口国家或地区的标准实施检验,而全球进出口商品种类更是不计其数,检验人员难以掌握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所有商品的检验标准。

2.2检验信息利用率低,监督管理相对落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建立起了进出口商品检验的信息共享平台,对于推动相关监管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由于管理观念转变不及时,目前在我国的经贸活动中,检验监管信息的利用率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其服务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与此同时,高科技产品在进出口商品中的比重逐年增加,而相对于商品技术含量的不断提升,各地海关及检验机构的检验设备及方法日渐落后,无法真正实现对此类商品的全面检验需求,导致我国对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的监管水平难以提升。

2.3现行法规与现实需求脱节

如果简单、机械地规定出口商品必须达到一些技术法规和标准来作为检验合格依据,势必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形成阻力和障碍。事实上我国企业向南美、非洲、东南亚、中东等一些不发达和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出口商品时,出口产品虽然符合国外使用标准要求,但质量不一定能达到我国检验检疫部门标准要求,报关时进出口商品检验管理部门不会给企业出具商检报告放行单。一边是检验不合格的商品,一边是急于出口的企业,放行就违反规定,不放行造成签约企业违约,同时影响和阻碍地方经济发展,检验检疫部门经常处在这种两难的境地。

3完善我国进出口商品检验的对策

3.1提高商品检验信息利用效率

加强计算机网络建设,提高进出口商品检验信息利用效率。一是创建信息化网络平台进行信息管理,利用计算机网络设立信息库,及时收集检验人员所需的和掌握的各种信息。二是重视与口岸信息的交流,利用商检与海关联网的有利条件,及时查阅口岸进出口商品信息,以便于及时了解和掌握进出口货物的完整信息。在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的今天,进出口商品检验部门担任“国门卫士”的职能,对外增加了中国在国际市场的信誉,对内维护了本国消费者的利益。只有不断坚持改革创新,完善管理制度体系才能保证了进出口产品质量安全可靠,促进我国进出口商品检验制度与对外经贸发展相适应。

3.2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检验队伍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的检验人员是确保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监督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随着进出口商品检验难度的不断提升,对于相关人才的培养应从业务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监管三个方面进行强化。在业务管理方面,应着重培养检验人员的宏观管理能力,从转变服务理念入手,针对相关业务的需求,开展对国内、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的深入分析和培训,加强相关人才应对突发事件的合理处理能力的培养。在专业技术方面,面对高科技产品的检验,应大力提升相关检验设备的更新力度。同时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使我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水平得以提升。在人员监管方面,据《商检法实施条例》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58号令的相关规定,通过评估、检查、处罚等手段对相关工作人员开展技术能力验证。同时针对检验鉴定机构从业人员建立、完善从业人员退出机制,通过开展从业人员信用记录登记及通报工作,结合其从业信用情况对不符合从业资格要求的人员进行淘汰,保证从业人员队伍的素质。

3.3进一步完善商检制度

首先,建立健全一套商检技术法规体系。完善现有的商检法规内容,使检验工作有法可依。制定统一的商检操作规范,完善操作流程。其次,要注重检测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检验队伍的素质建设。第三,采用合格保证模式,落实对进出口货物的全面监管。合格保证模式是以监督管理为基础,根据对进出口企业审核的符合性声明和必要的抽批检验,确定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一种合格评定活动。主要包括:建立质量管理体系、风险分析和监督管理等。如尝试运用风险分析理论,从风险信息收集、风险分析与评估、风险管理、风险消除四个环节对进出口商品质量进行全程动态化管理。逐步对大宗和重点进出口商品建立风险分析模式,对收集到的进出口商品信息进行风险分析、安全隐患监测和重大安全事故分析,在进出口商品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实施产品风险分级,以安全、卫生、环境保护、节能等为重点监控内容,对不同风险等级的产品采取相应的管理模式,对高风险商品制定实施重点监控。

结语

进出口商品检验对于保证进出口商品的质量与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需不断发现相关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提高和完善针对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的监管对策,促进我国进出口商品检验制度的有效执行,改善对外贸易服务环境,这样才能达到推动我国对外经贸发展需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岚.完善我国进出口商品检验的对策思考[J].中国商贸,2022(8):31-33.

[2]张明.创新检验检疫模式的思考[J].中国检验检疫,2022(4).

[3]莫于川.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第四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