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少陵与潭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1
/ 1

杜少陵与潭州

肖宇航

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长沙410000

悠悠湘江水,下游流经潭州,也就是如今的长沙,然后一路北去,汇入洞庭。早在一千多年前,在这潺湲的江水之上,曾飘荡过一叶扁舟,而独倚孤舟、饥寒交迫,却不坠青云之志、向远方国都投去深切目光的那个文人,忍受着“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遭际却仍发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之感慨的那个壮志之士,就是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

大历四年的春天,温暖的江南充满生机。乍暖还寒的潭州,还是一片从未谋面的陌生之地。这位年逾知命的诗人,乘一叶扁舟沿湘水南下,江水载着小舟缓缓驶入乔口,漂泊已久的杜甫就这样踏上了潭州这片朴素的土地。伫立在繁华的乔口码头,面对着络绎不绝的市井小镇,心中百感交集。回想起一路的漂泊无依,如今又身临屈贾故地,顿时诗绪万千。“漠漠旧京远,迟迟归路赊。残年傍水国,落日对春华。树蜜早蜂乱,江泥轻燕斜。贾生骨已朽,凄恻近长沙。”一首五言律诗缓缓而生。“残年”道出自己的年迈沧桑,“凄恻”诉诸自己的心绪悲凉。初来乍到的杜甫,壮志未酬,黯然神伤。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暮春时节,潭州大地落英缤纷,凋零之景再次唤起杜甫颠沛流离的伤感。这般落魄的境遇里,竟又偶遇了同样是漂泊江南的故交李龟年。本是“他乡遇故知”的人生喜事,却发生在潭州这个远离国都的地方,杜甫情绪之复杂显而易见。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象征着鼎盛的开元时代、寄托着当年杜甫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数十年后,命运使告别激情岁月的他们在潭州相遇。杜甫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相处的点点滴滴,流露出的却是对“开元盛世”与逝去青春的深切缅怀。

湘水之西,有一灵山,名曰岳麓。杜甫在《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中写道:“昔遭衰世皆晦迹,今幸乐国养微躯。依止老宿亦未晚,富贵功名焉足图。”登高望远的杜甫,胸载天下,心忧家国。“衰世”道出了国家命运的凋敝衰微,也充满自己怀才不遇身世的沉吟悲叹。既然自己的志向是一心一意的报效国家,不图名利富贵,但为何仍屡遭冷落与疏远。岳麓灵秀,山风凛冽,“一重一掩吾肺腑”,映入杜甫眼帘的是天下苍生。虽身处江湖之远,杜甫心中装载的,却是整个唐朝。

杜甫流寓潭州的日子大部分都是生活于湘江江船之上,“风餐江柳下,雨卧驿楼边”是他当时的真实写照。他的诗篇《舟中》、《小寒食舟中作》等都真实地反映出他在湘江上潦倒落魄的状态。《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更是杜甫的绝笔之作,沿着湘江向洞庭顺流而下,诗人缓缓行舟,度过他生命中最后时刻。“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这是他客旅江南,漂泊湘江之上,心系亲眷、难遣乡愁,由此发出深切哀鸣。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杜甫经历种种磨难而最终漂流至湘江流域,与潭州山水结下生死之缘,江上的这段漂旅生活也赋予了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和灵感——缓缓流淌的江水带给他羁旅无依的心态,徐徐吹拂的江风却带不走他心中坚定的信仰,使他在生命消逝前为湖湘文学留下灿烂的绝笔。

晚年杜甫作为栖身湖湘的流寓文人,在顺着湘江漫溯的过程中,受沿途无数风物景观所启发,丰富多彩的湖湘大地触发了他无穷的创作激情,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他激昂的文字亦为湖湘文学的长河注入了中原文化的新鲜血液与养分,促进了后世湖湘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可以说,杜甫与湖湘大地之间形成了微妙而密切的人地关系,这是一种相互给予、相互成就的深刻绾系。

如今的湘江两岸,沧海桑田。曾经那个杜甫流寓的潭州,早已今非昔比,取而代之的是满城的高楼林立、灯火通明。谁又会记得一千多年前,那一叶于湘江之上辗转漂泊的扁舟呢?惟有湘水之滨的杜甫江阁,安然如故,也好让长沙城的人们,能够在城市的浮华中,时常回忆起那个永远光辉万丈的伟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