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文化意象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1
/ 2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文化意象分析

王凯

哈尔滨工程大学   150001

摘要:古今中外学者在诗词翻译过程中,总结了许多翻译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翻译实践,但许多译者没有对诗词意象进行深刻剖析,未能传达出原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意境。因此,本文通过运用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以意象分析、文化分析为重点,研究诗歌意象的翻译方法,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寻找正确的角度,传播中国文化。

关键词:帕尔默 文化语言学意象翻译 文化分析传播文化

1.引言

诗歌传达情感,意象反映文化,准确传达意象是人们翻译过程中的难题。古今中外学者在诗词翻译过程中总结出许多翻译方法,这些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但在翻译过程中,仍有译者未能把握诗歌整体性,深入分析诗歌意象、意境和文化,因而未能向读者传达诗人寄托在诗中的真实情感。对诗词中的意象、文化的理解是诗歌翻译的难点和重点。因此,本文通过运用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分析文化意象,探究理解文化意象的方法,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文化意象,从而向外国友人传播中国文化。

1.1文献综述

1.1.1国内研究现状

暨南大学翁显良教授曾经提出:意象及加强其艺术效果的节奏是保持英译汉诗本色的途径[1]。他强调诗歌魅力在于意象[2]。这对当时中国翻译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接着,谢天振教授在《译介学》中认为:在文学翻译时尽量保持原文中的文化意象。当然,文化意象的失落和扭曲现象是不可比避免的[3]。其次,许渊冲教授提出“三美”“三化”原则来处理文化意象。在国内一些重要期刊上,张保红谈论了意象再现的广义、狭义问题;辛献云将意象划分为比喻型意象和非比喻型意象。

1.1.2国外研究现状

1917年,阿瑟·韦利在意象翻译中注重采用直译法,并出版了《中国诗歌一百七十首》,后被文学集誉为“至今尚有生命力的唯一意象诗派集”;美国诗人庞德将“意象”定位为:瞬间表现的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其注重“创法译”,认为检验翻译的标准是译者与作者之间对于诗歌情感的体验、心灵契合、意象传递三方面的契合程度,不再局限于内容上的忠实。一方面,国内国外翻译研究对于意象翻译具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诗歌意象翻译的系统理论应用有待创新。

1.1.3研究目的及创新意义

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分析、归纳得出:目前,古诗意象翻译方法普遍为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不能适用于全部的翻译任务。鉴于此,本文通过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创新翻译视角,对诗歌中的意象意境、诗歌文化内容进行深度剖析,探讨文化与意象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一些具体的翻译方法,帮助译者寻找最佳翻译角度,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从而跨越文化差异性,传播中华文化。

2.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中的意象

帕尔默曾表示:语言根植于意象,是语言符号的演绎。意象在文化语言学中是具体的,形象的,因为其源于我们的感官。我们的意象主要包括听觉、触觉、嗅觉,动觉、心理情感等,通过不同的感知力和不同的理解程度,我们可以将意象进行范畴化。通过感官体验、语言传达使人产生联想,并在头脑中产生相应的意象图片。我们的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共同作用产生意象,由大脑加工并形成意象图示。意象不是丰富、具体的,而是简洁、抽象的,其表示少数成分和简单关系。我们对于外界的真实感受,虽然是片面的、零散的、非间接的,但是事物一旦被大脑所感知,这些真实感受就会被分析、组合,制作并反映在脑海之中。“意”和“象”是意象的实质,是人们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验、情感浸染、组合加工后形成的符合主客观事物的表象特征的有机统一。人们通过对外在的客观事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4]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聚焦意象为中心,意象是其核心概念,他认为以意象为窗口,可以窥探各个民族语言使用者的内心[5]。意象既包含各种呈现在脑海中的图像,又包含不同感知所获得的不同经验,意象源于社会文化、风俗习惯、个人经历。意象既可以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形成,又可以留存于社会结构之中。例子数不胜数,例如:我们哼唱的民谣歌曲、听到的神话故事以及讲述的歇后语、习语、俗语等,这些内容之所以会存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是因为其符合当时的社会需求、并基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而创建的,并向我们反应出了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也是一代又一代讲述者和听者反反复复加工构造而创造的最终产品。由此可见,意象与文化紧密相连,而文化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而人们的思考、行为方式一定程度影响着意象的内容,文化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意象。因此,帕尔默认为语言不能离开意象而存在、而文化创造意象,二者相互统一,不断发展演变。

3.结论

不同的文化和体验反映出不同的意象,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人情感的独特表达,更是文化的传达。诗歌翻译的关键则在于意象的翻译,我们在翻译诗词时,不能仅仅局限于诗词文本表面,应从诗歌中的文化意象出发,探究不同意象代表的不同文化含义,从而了解诗人的心路历程和内心感受。帕尔默创造性的将文化、语言、意象三者相互联系,引导人们从探索句法词汇转变延伸至语篇情节,为人们提供多维度理解文化意象的方式,也为人们研究意象翻译提供了不同的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1]杨自检.翻译新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49.

[2]《中国翻译》编辑部.诗词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翻译出版公司,1986:285-286

[3]谢天振.译介说[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1999:181

[4]陈敬宣.从文化语言学视角看汉诗英译的意象再造[J].山东外语教学,2007(06):104-108.

[5]纪玉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理论的构建思路[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02):41-46

An Analysis of Cultural Im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lmer’s Cultural Linguistics

Wang Kai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poetry translation, scholars from home and broad have concluded many translation theories, which have guided our translation. However, many translators fail to deeply analyze the poetic imagery and convey the emotions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that the original test expresses. This paper fu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cultural im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lmer’s Cultural linguistics to study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of poetic imagery so as to translate accurately and spread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Palmer; Cultural Linguistics;Image Translation; Cultural Analysis; Cultural Transmission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