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31
/ 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探索

刘家琪

唐山市丰南区青年路街道物资村社区(河北唐山063300)

近年来,在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积极克服不利因素影响,全力推动产业恢复性增长,大力推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分析瓶颈因素的基础上,本文对今后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

一、新兴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2022年,全区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88.1亿元,同比增长24.3%,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15%,贡献率全市排名第1,初步形成了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新材料、节能环保、新型绿色建材等产业为重点的新兴产业集群。2022年,全区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10%,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18.1%。在高质量发展指标数据中,2022年,全区高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5.6%,较去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7.2%,全市排名第二位。

二、重点产业发展情况

(一)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十三五”末,我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营业收入110.7亿元,年均增长2.2%。目前,全区有规上高端装备制造企业75家,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21.1亿元,同比增长9.4%。2022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25亿元,同比增长3%,预计到2025年营业收入可达140亿元。“十四五”期间,至少有15个项目竣工投产,预计新增营业收入270亿元。到2025年,高端装备制造集群营业收入可达410亿元。

(二)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

“十三五”末,我区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30亿元,年均增长33.8%。目前,全区新能源与新材料企业24家,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42.5亿元,同比增长41.7%。2022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46亿元,同比增长7%,预计到2025年营业收入可达56亿元。抢抓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围绕风能、太阳能光伏、生物质清洁能源等领域,积极与汉能控股、天和光能、天威英利等行业领军企业开展交流合作,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依托惠达卫浴、东华钢铁等企业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加速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十四五”期间,将有22个项目竣工投产,预计新增营业收入670亿元。到2025年,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可达到730亿元。   

(三)新型绿色建材产业

“十三五”末,我区新型绿色建材产业营业收入92.4亿元,年均增长12.1%。目前,全区规上新型绿色建材企业43家,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05.7亿元,同比增长14.4%。2022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10亿元,同比增长3.8%,预计到2025年营业收入可达123亿元。“十四五”期间,将有11个项目竣工投产,预计新增营业收入280亿元。到2025年,新型绿色建材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可达到近410亿元。

(四)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十三五”末,我区节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10亿元,年均增长28.1%。目前,全区规上节能环保企业13家,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3.1亿元,同比增长31%。2022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3.8亿元,同比增长5%,预计到2025年营业收入可达16亿元。“十四五”期间,将有6个项目竣工投产,预计新增营业收入420亿元。到2025年,节能环保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可达到430亿元。

三、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是大力推进新兴产业项目和技改项目建设。202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7个攻坚项目计划投资13.16亿元,实际完成投资 15.02 亿元,完成全年投资任务的114.13%。唐山佰博科技有限公司雷达传感器和壳体研发及生产项目、唐山东方雨虹二期项目、唐山友发新型建筑器材有限公司新型建筑器材生产基地项目等个项目已投产达效。2022年,佰博科技建设雷达传感器和壳体研发及生产项目、白龙面粉 A小麦生产线技术升级改造项目、华通线缆耐高温复合型深海采油用潜油泵电缆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等53项列入“河北省重点工业和技改投资项目暨千项技改项目计划”,实施瑞丰钢铁2×30000Nm3/h空分制氧项目、鑫惠丰锻造工艺升级项目等工业技术改造项目175项,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2.4%。

二是加强两化融合项目建设。持续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围绕钢铁、装备、建材、数字产业等方面,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瑞丰钢铁能源管理中心升级改造等10项两化融合项目,1-12月份共完成投资1551万元;以项目为重点,促进钢铁产业产品附加值提升,实施万丰制管金属深加工等钢铁深加工项目9项,1-12月份完成投资3.4亿元。

三是积极提高产业链发展水平。2022年,紧紧围绕省发改委对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的支持方向,上报省新兴产业专项项目1个,唐山佰博科技有限公司雷达传感器和壳体研发及生产项目获得省专项资金奖励480万元。

四是积极推动创新能力建设。2022年,全区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家。分别为纵横钢铁、达丰焦化、雷诺陶瓷等企业申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目前,全区拥有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2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

四、发展路径建议

(一)建立健全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机制,是县级政府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区域转型的重要措施。在具体实施中,县级政府应积极推进这一机制的建设,建立完整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从而全面提升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县级政府应首先成立专门机构,将有关职能部门组织在一起,统筹协调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在此基础上,建立工作机制,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确定工作目标和任务,并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责任和协作关系。同时,建立健全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机制,需要注重顶层设计和全面规划。县级政府应对本地经济和资源特点进行分析和研判,结合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布局,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先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支持机制、市场营销机制、产业投资引导机制等,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生态。同时,加强与相关省市的联动合作,共同促进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县域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二)加大县域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投入力度

加大县域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投入力度,需要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包括加大财政投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加强科技人才引进和培育、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等。首先,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增加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建立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确保资金使用效果和透明度。其次,优化科技创新环境,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方式,为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提供更好的政策、人才、资金、技术等支持。同时,加强科技人才引进和培育,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等方式,吸引和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最后,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加强技术转移和转化服务等方式,加快新兴产业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和效率。为了加大县域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投入力度,还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校等各方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政府应加强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企业和高校提供更加稳定和长期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和高校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企业应加强自身的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通过与高校、研究机构等开展合作研发、联合攻关等方式,加速科技创新成果的落地和应用。高校则应更加积极地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兴产业科技创新链条,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成果和人才支撑。通过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加大县域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才能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可持续、稳定发展的目标。

(三)培育壮大县域新兴产业创新主体

首先,要建立起完善的创新支撑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税收优惠政策、设立创新基金、引进高端创新人才等方式,帮助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其次,要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在培育壮大县域新兴产业创新主体的过程中,还需要政府和企业加强合作,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提升。同时,政府可以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服务,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市场咨询服务,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另外,政府还可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机制,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为企业创新提供稳定的法律保障。企业也要积极融入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紧密配合政府的引导和服务,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共同发展和共赢。

(四)完善县域新兴产业创新条件建设

首先,要加强对县域新兴产业创新条件建设的政策支持。政府应该加强对新兴产业企业的扶持力度,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创新支持和资金扶持,以加快新兴产业的研发和技术创新。政府还应该加强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支持,形成产业协同,提高整个产业链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同时,政府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为新兴产业创新提供更好的法律保障。其次,要加强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新兴产业创新的核心,对于县域来说,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引进、留用等机制,是打造新兴产业创新体系的关键之一。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对新兴产业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以及完善人才流动机制等方式,提高县域新兴产业的人才引进和留用能力。同时,要加强对企业内部人才培养和管理,加强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不断提升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宋迎迎.滁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探索科学,2019.11.

[2]刘荫.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人力资源,2020.12.

[3]谭小花,李成林.重庆大都市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研究——以九龙坡区为例[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20.11.

[4]王玉梅,李玉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2021.9.

[5]曹灿明,段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研究——以昆山高新区为例[J].特区经济,2020.10.

【作者简介】刘家琪(2001.11-),男,汉族,河北省唐山市人,大学本科在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