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中风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31
/ 2

中医药治疗中风研究进展

陈阳燕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哈尔滨 150040)

摘要:中风是全球致残的主要原因和第二大死亡原因,也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中医药在中风治疗方面优势独特。

关键词:中风;中医药;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

中风又称脑卒中、卒中、脑梗死等,是各种血管性因素引起的脑部局灶性血液循环受阻导致细胞物质和能量代谢障碍,进而导致的急性或亚急性脑损害,以突然昏倒、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为主要特征。中风是全球致残的主要原因和第二大死亡原因,同时是严重危害我国国民健康的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它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经济负等特点,我国中风患病率持续上升,并且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中风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疾病负担日益增加[1]

中医药治疗中风历史悠久,优势独特。唐孙思邈于《千金要方》中阐述了中风当分中经络和中脏腑,前者温阳通脉,后者清热通里,选方以续命汤类为主。刘完素以“内风”立论,认为中风的根本病机为心火暴盛而肾水亏虚,其火热的产生源于“五志”“六气”,治疗以寒凉方剂为主[2]。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喻昌以《金匮要略》为依据,结合《黄帝内经》并吸收历代医家的,在临床治疗中注重四诊合参,以脉测证,祛风兼填空窍,养阴保津并祛风,为后世治疗中风提供了思路[3]。近现代医家认为中风病机总为清窍滞闭,细分有瘀阻脑络、痰浊腑实、痰热闭窍、风邪闭络等,治疗上以石菖蒲、郁金、安宫牛黄丸等醒脑开窍,以桃仁、红花、赤芍、水蛭等活血化瘀,以大黄、芒硝、厚朴等承气汤类通腑泻浊,以天竺黄、全瓜蒌、鱼腥草、黄芩等清热化痰开窍。中风主要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两类。

1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

单味中药水蛭制剂可改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中药桑白皮提取物桑黄酮上调胞质紧密黏连蛋白-1、闭合蛋白和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下调基质金属蛋白的表达,减少基底膜损伤,从而保护血脑屏障的完整性,改善了缺血性中风大鼠的感觉功能、平衡能力以及脑水肿情况,发挥了神经保护作用。红景天苷可能通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少神经功能缺失,降低脑梗死面积,发挥脑保护作用[4]。黄芪丹参配伍能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梗死面积和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上调脑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mRNA表达从而达到脑保护作用[12]。芪参颗粒能显著提高缺氧神经细胞模型的ATP合成效率,提升线粒体能量代谢水平,缓解脑细胞缺氧,还能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脑内升高的解偶联蛋白[5]。补阳还五汤方中的补气药和活血药具有协同作用,能降低缺血性中风模型大鼠血清中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改善脂质代谢,调整脑血流,发挥防治缺血性中风的作用[6]。针刺患者三阴交穴、中脘穴、丰隆穴、太冲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曲池穴、合谷穴、风池穴等穴位配合口服半夏白术天麻汤剂疗效较单纯口服中药汤剂明显增强。化痰通腑汤加减联合rt–PA静脉溶栓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可明显缓解其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预后效果好[7]。针刺手足十二穴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能有效改善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肌力,利于肢体运动和平衡能力恢复。

2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

三七能明显改善出血性中风患者昏迷、嗜睡、头痛、烦躁、头晕、恶心呕吐及肢体语言功能障碍等症状,减小脑出血面积及水肿。灯盏花注射液益于减轻出血性中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通窍活血汤加减能改善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的神智、语言、面瘫、眼征、上、下肢瘫痪等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著。逐瘀通络汤辅助分期透刺针法治疗能明显减少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对肢体功能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8]。芪参还五胶囊联合立体定向引流术能降低全血粘度,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4等炎症因子的水平,有助于恢复出血性中风神经功能,提高疗效。针刺“百会"透"曲鬓"穴能升高出血性中风大鼠脑组织自噬相关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激活自噬,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

中医药治疗中风先兆和后遗症

电项针配合常规治疗治疗颈动脉狭窄致中风先兆患者可降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一氧化氮合酶、血栓素B2和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改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和血流动力学,提高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内皮素-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从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神经损伤[9]。葛桂参蛭汤加减治疗能明显改善风寒袭络型缺血性中风先兆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血液流变水平,降低复发率。镇肝熄风汤联合西药尼莫地平治疗中风先兆能降低腹泻、头晕、腹胀、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减轻中风先兆症状,改善脑血流。脑醒通脉汤利于患者受损神经功能以及肢体功能改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助于促进患者恢复。头部穴域丛刺运动疗法能改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踝关节活动度,促进运动能力的恢复。培元涤痰开郁方配合调督通脑针刺能升高缺血性中风后抑郁患者的去甲肾上腺素、血清5-羟色胺水平,减轻患者抑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升生存质量。参蛇偏瘫胶囊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降低全血粘度,改善机体血液流变指标,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10]

3小结

    中医药治疗中风优势独特,以现代生物医学技术深入研究中医药治疗中风的机制利于发扬中医药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王陇德, 彭斌, 张鸿祺等.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0》概要 [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22, 19(02): 136-144.

[2]史宏硕, 沈晓玥, 司国民, et al. 刘完素基于“火热”论中风 [J]. 河南中医, 2022, 42(06): 824-827.

[3]荣远航, 滕晶. 喻昌论治中风病学术思想探讨及现代临床应用 [J]. 中国中医急症, 2022, 31(02): 345-347+354.

[4]曹慧, 宋玉晨, 张颖, et al. 红景天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在脑组织中的动态含量研究 [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22, 33(02): 180-186.

[5]刘黎明, 戴玉豪, 吴文洁, et al. 芪参颗粒抗缺血性中风线粒体保护作用研究 [J]. 世界中医药, 2022, 17(07): 970-976.

[6]杨璐平, 孙红梅, 盖聪, et al. 补阳还五汤及其拆方对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大鼠脑血流及脂质代谢的影响 [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 45(10): 1029-1036.

[7]黄敏元, 杨嘉倩, 滕龚. 化痰通腑汤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 [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 32(22): 43-46.

[8]韩丹, 刘建浩, 臧金鹏. 逐瘀通络汤辅助分期透刺治疗出血性中风病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J]. 四川中医, 2022, 40(08): 117-120.

[9]许鹏, 温杰, 崔友祥, et al. 电项针对颈动脉狭窄致中风先兆患者AngⅡ、TXB2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J]. 上海针灸杂志, 2022, 41(08): 747-752.

[10]焦永光, 李燕梅, 李玲霞, et al. 参蛇偏瘫胶囊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及对其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2, 21(06): 591-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