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妇科临床中活血化瘀法的重要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9
/ 2

在中医妇科临床中活血化瘀法的重要应用

李建臣,王立华,隋雨平,潘伟明,焦海燕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长胜镇中心卫生院,024311

【摘要】目的:对于妇科气滞血瘀疾病应用活血化瘀法的实际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择近三年在我院治疗的妇科患者共100例,采用时间分段法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分组都50例。常规组行原有的西医治疗措施,研究组采用的是活血化瘀法。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有效率得出,研究组的各项数据都要显著好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妇科气滞血瘀疾病实施针对性的治疗干预手段,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非常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活血化瘀法;妇科;中医;气滞血瘀证

对于妇科疾病来说,因为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出现淤血的情况非常普遍,对血瘀证进行治疗时,采用活血化瘀法这种中医治疗手段,有非常显著的临床应用效果,也是当前中医中药体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能够有效消除疼痛、通达血脉、调整机体脏腑功能。基于此,本文共选择了100例气滞血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近三年在我院治疗的妇科患者共100例,采用时间分段法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分组都50例。研究组患者年龄在21-73岁,平均为(48.62±6.51)岁。常规组年龄在19-72岁,平均为(47.36±5.82)岁。在所有100例患者中,主要涉及到的疾病类型有慢性盆腔炎、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等。部分患者出现情志不舒、经黑色淡、月经稀少的症状,而且伴随腰痛、下腹疼痛。

1.2方法

1.2.1常规组:该组采用的是传统西医规范治疗手段,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开展针对性治疗。

1.2.2研究组:本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应用了中医活血化瘀法,实际治疗方法如下所述:

中医针对气滞血瘀证患者:分别给予15g当归、川芎;20g红花、赤白芍、枳壳;10g牛膝、香附、柴胡。

针对气虚血瘀症状患者:给予15g赤芍、黄芪、阿胶;12g红花、茜草、人参、当归;10g蒲黄、益母草、归尾;8g炙甘草。

针对寒凝血瘀症状患者:给予15g赤芍、当归、干姜;12g川芎、元胡;10g五灵脂、桂枝、蒲黄;6g吴茱萸。

针对瘀热内阻症状患者:给予10g益母草;12g丹皮、栀子、地榆;15g血余炭、生地、红藤;18g茜草、藕节。

每日一剂,早晚服用持续服用3个疗程。

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都为3个月,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密切观察随访。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症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涉及到的内容有:经量红色、痛经、下腹痛、肋下痞块、胸胁胀闷共五种。依据的是《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判定标准,症状越严重,症状积分越高。

(2)临床有效率:主要包含了痊愈、有效和无效三种。其中,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体征基本消失,症状积分下降〉75%视为痊愈。经过治疗后,各项体征有明显改善,症状疾病下降在50-74%之间视为有效。不符合上述判断标准者视为无效。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对数据整理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5.0,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结果

2.1 对比两组的临床症状治疗变化情况

    对比两组患者的五种临床症状积分,明显看出两组在实施治疗干预措施后,研究组的各项数据评分都要明显优于常规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示。

表1  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分]

组别

时间

经量经色

痛经

下腹痛

肋下痞块

胸胁胀闷

常规组

治疗前

3.86±0.35

5.02±0.46

4.68±0.41

4.21±0.36

4.60±0.45

治疗后

2.35±0.28

3.46±0.38

2.75±0.30

2.80±0.18

3.82±0.32

研究组

治疗前

3.85±0.36

5.0±0.50

4.72±0.43

4.30±0.35

4.58±0.0.43

治疗后

2.02±0.14

2.70±0.21

2.13±0.16

2.13±0.14

2.41±0.17

t值

0.000

0.001

0.016

0.012

0.000

2.2 对比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进行比较,研究组为48(96.0%),常规组为42(84.0%),前者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总有效率的对比[n(%)]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研究组

50

18

16

14

2

48(96.0)

常规组

50

14

13

15

8

42(84.0)

2.872

P值

0.013

3讨论

作为中医妇科常见的一种病症,气滞血瘀证主要症状是腹胀闷生痛,因为患者血行淤阻,气机不畅导致,而且部分患者会出现散聚无常、触及痞块的情况。针对气滞血瘀证,中医认为在多数情况下患者会伴随腹痛、情绪低落、痛经的情况,这些都是气血不通畅的表现。作为妇科疾病常见的一种,气滞血瘀证很难根治,在进行气滞血瘀判断时,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比如气滞重者常见舌质暗红、小腹胀痛;血瘀肿者常见黄褐斑、黑眼圈、痛经等症状。而血行不通畅,会影响气机升降,并逐渐加重血行阻力,在《寿世保元》中有相关记载,:“……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因此,在对气滞血瘀证进行治疗时,主要是进行气活血化瘀。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气滞血瘀证,取得了显著效果,无论是临床症状还是治疗总有效率,应用中医治疗的研究组,各项数据都要明显单纯使用西医治疗的常规组。比如,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研究组为48(96.0%),常规组为4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气滞血瘀证采用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相比较传统使用西医有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这一结果也充分表明活血化瘀方剂的临床应用价值。在《景岳全书》记载的“右归饮源”,主要功效就是温补肾阳,对临床表现为经血少且色淡、脸青、怕冷症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有效增强活血化瘀治疗效果。在该方剂中,比较经典的温补肾阳药材有肉桂、附子等,可温通经脉、煦暖全身。再加上熟地、英肉、山药的滋阴效果,还可以对附子肉桂的热性进行有效平抑,从而达到补泻兼施的效果。再配合炙甘草补中和肾,杜仲益肾强腰脊,构祀补肝肾,最终实现温肾补阳的功效。还有一种治疗妇科经方的“桃红四物汤”,在《医宗金鉴》中有民却记载,也被称为加味四物汤。在方剂中,加入了白芍、川芎、熟地、当归气血双补的中药,配合红花、炒桃仁,可以将养血活血的功效充分发挥出来。

总而言之,在开展妇科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针对气滞血瘀的患者应用中医活血化瘀法,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使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得到提升,非常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梁春莹.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妇科临床中的重要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2020,12(09):133-135.

[2]王瑜.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妇科临床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02):135.

[3]管寿明,郭元敏.活血化瘀方联合西药治疗子宫腺肌症血瘀证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8,50(11):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