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CT与核磁共振检查(MRI)的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7
/ 2

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CT与核磁共振检查(MRI)的应用价值

洪志俊

江西省永新县人民医院 江西省 吉安市 343400

摘要】目的:对比CT与核磁共振检查方法在腔隙性脑梗死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挑选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本院接受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40例患者,分别对患者实施CT和MRI诊断方法,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阳性率、诊断符合率、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诊断阳性率MRI诊断方法高于CT诊断方法(P<0.05)。诊断符合率、灵敏度及特异度MRI诊断方法高于CT诊断方法(P<0.05)。结论:MRI诊断方法用于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所展现出来的诊断效果好于CT诊断方法,疾病诊断准确率高,有助于防止患者的病灶出现遗漏情况,能够尽快发现一些微小病灶,可为疾病诊断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建议在临床疾病诊断中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CT;核磁共振;诊断阳性率

腔隙性脑梗死主要是指发病于脑干深部及大脑半球的小穿通动脉血管壁部位处出现病变的一种疾病,从而导致管腔出现闭塞从而引发小梗死灶的一种疾病,属于一种脑梗死疾病,在脑梗死疾病中占比为20%-30%,经过对该疾病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可知,患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发展趋势[1]。因此,本文选取40例在医院中接受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所取得的诊断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挑选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本院接受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40例患者,年龄:40-73(60.52±4.25)岁。纳入标准:①选取的所有患者均为初次患有腔隙性脑梗死疾病者;②病灶部位处的最大径线为<15mm;③临床资料完整;④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活动。排除标准:①大面积脑梗死疾病者;②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障碍者;③严重精神功能障碍及认知功能障碍者;④合并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及癫痫疾病者;⑤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

1.2方法

CT诊断方法,在对患者实施诊断期间,主要是使用双排螺旋CT机对患者进行检查,将层距设置为10mm,将层厚设置为10mm,M以OM线为基线对患者实施连续扫描,扫描的层数为10-12层。在对患者实施检查期间,要求患者需保持仰卧位姿势,按照从颅顶到枕骨大孔的顺序对患者实施逐一扫描,对层厚及层间距进行重建,分别设置为0.625mm、0.5mm,通过MPR对患者的病灶情况进行观察。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实施CT诊断方法,诊断标准为:经过对图像进行平扫,可见患者存在低密度病灶,病灶的长、宽、层厚<10mm。

MRI诊断方法,在对患者实施诊断期间,主要是使用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对患者进行检查,将层距设置为0.5mm,将层厚设置为5.0mm,并同头颈线圈相联合对患者实施常规平扫扫描序列为AX、SAG。通过重建DWI、ADC来对病灶的弥散情况进行观察。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实施MRI诊断方法,诊断标准为:经过对同一部位进行平扫T1加权图像,能够观察到低信号病灶,T2加权图像显示存在高信号灶,病灶的长、宽、层厚<10mm。

当检查结束之后,由同一神经内科医师及放射科医师共同进行阅片。

1.3观察指标

    (1)诊断阳性率。(2)诊断符合率、灵敏度及特异度。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使用SPSS 23.0软件。计数资料表示使用卡方(%),用x2检验。P<0.05提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诊断阳性率

    诊断阳性率MRI诊断方法高于CT诊断方法(P<0.05)。

表 1 诊断阳性率[n(%)]

病理检查

CT诊断方法

MRI诊断方法

合计

阳性

阴性

阳性

阴性

阳性

13

10

22

1

23

阴性

9

8

2

15

17

合计

22

18

24

16

40

2.2诊断符合率、灵敏度及特异度

    诊断符合率、灵敏度及特异度MRI诊断方法高于CT诊断方法(P<0.05)。

表 2 诊断符合率、灵敏度及特异度[n(%)]

诊断方法

诊断符合率

灵敏度

特异度

CT诊断方法

52.50(21/40)

59.09(13/22)

44.44(8/18)

MRI诊断方法

92.50(37/40)

91.67(22/24)

93.75(15/16)

X2

16.050

6.695

9.409

P值

0.000

0.010

0.002

3讨论

腔隙性脑梗死疾病主要是指发病于脑干深部及大脑半球的小穿通动脉疾病,若患者长期处于一种高血糖、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等危险因素之下,极容易引发患者的血管壁部位处出现明显的病变[3],当微栓子脱落阻塞血管及血栓形成之后,会引发患者的供血动脉脑组织部位处出现缺血性坏死情况,梗死灶的直径大小通常为1.5-2.0cm,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感觉功能及运动功能出现明显的障碍。为了能够更为明确患者的病情,应选取一种科学合理的诊断措施,以此来更为明确患者的病情,使疾病漏诊率及误诊率得以大大降低,并且能够确保患者能够尽早接受治疗,以便能够为疾病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4]

当前,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最为常用的诊断措施为CT和MRI诊断方法,其中,螺旋CT诊断方法主要是在计算机的辅助之下,来完成对断层图像的获取,在窗技术和重建技术之下,来将病灶特征清晰的显示出来

[5]。MRI诊断方法相比于螺旋CT诊断方法,能够将颅凹及脑干部位处的病灶直观的显示出来,在水聚积上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当患者出现梗死缺血之后,会在较短时间之内将细胞性水肿显示出来[6]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诊断阳性率MRI诊断方法高于CT诊断方法(P<0.05)。诊断符合率、灵敏度及特异度MRI诊断方法高于CT诊断方法(P<0.05)。可见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应大力推广使用MRI诊断方法,相比于CT诊断方法诊断效果更为显著,能够将患者的病症状况清晰及全面地反映出来,为疾病诊断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综上所述,MRI诊断方法用于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所展现出来的诊断效果好于CT诊断方法,疾病诊断准确率高,有助于防止患者的病灶出现遗漏情况,能够尽快发现一些微小病灶,可为疾病诊断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建议在临床疾病诊断中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侯丽艳.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诊断价值对比评价[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1,27(5):59-60.

[2]宗雅利,王倩.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诊断价值及检出率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21(56):5-6.

[3]姜圣男,李香营,陈建强.核磁共振联合CT检查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16):205-206.

[4]于淼.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的诊断价值对照[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23(21):39-40.

[5]闵小三.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对比[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7,11(10):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