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水平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2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水平的临床分析

包涵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人民医院              017000

摘要:目的:分析骨代谢水平和骨密度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价值。方法:本次分析对象选取本院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90例,以此作为实验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0例,以此作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骨矿物质含量、骨密度应用骨密度仪实施检测和对比;并对骨代谢各项指标(β-CTX、BGP、CT、P1NP、PTH、25-羟基维生素D)进行检测。结果:相对比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BMC、BMD降低明显,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相对比于对照组,实验组BGP、CTX、P1NP提升明显,25-羟基维生素D降低明显,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代谢指标和骨密度进行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可对骨破坏进行预测,其中类风湿因子的检测可对骨破坏是否存在风险性进行判断。

关键词: 检测 类风湿关节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 骨代谢 骨密度 骨破坏

类风湿关节炎在临床上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可对周围小关节造成累及,可涉及多系统,以关节功能降低、关节肿胀、关节疼痛等为临床症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一般会合并骨量丢失,如果不及时补充,骨量丢失严重会导致骨质疏松发生。相关研究显示,与脊椎、髋部骨密度相比,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前臂骨密度呈现降低明显的情况。因此,检测骨密度可对骨量丢失情况进行直接反映,可对骨质疏松造成发生骨折的风险性进行预测。然而因为骨密度无法对骨量丢失进行动态反映,因此,在临床上骨吸收、骨形成常常检测骨代谢指标以对以上情况进行动态反映。本次研究主要对骨代谢、骨密度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指导价值进行进一步分析,分析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分析对象选取本院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90例,以此作为实验组,男女患者例数分别为25、65(例),年龄平均为(51.25±12.58)岁(35~65岁),病程平均为(10.25±2.48)年(0.5~28年);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0例,以此作为对照组,男女患者例数分别为27、63(例),平均年龄为(51.30±12.45)岁(36~66岁),统计学分析2组基本信息,对比数据差异性并不显著(P>0.05),显著提升本次研究可比性。实验组患者均明确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与诊断标准相符;对骨代谢造成影响药物、抗凝剂、雄激素、雌激素长期服用的患者、长期卧床患者、恶性肿瘤患者、甲状旁腺和甲状腺疾病患者、肝肾严重功能障碍患者排除本次研究外。而对照组均为健康人,钙磷代谢正常、内分泌正常、肝肾功能正常。两组患者均对本次研究了解,并在同意书上签字。

1.2方法

骨密度的检测方法:对两组患者BMC、BMD(前臂),即骨矿物质含量、前臂骨密度应用骨密度仪(双能X线)进行检测;相较于同性别峰值,将T-score得出,即与同性别青年相比,骨质量超声(平均宽波段)减弱值的比值,表示方式为标准差(s),正常:T-score大于-1.0s;骨量减少:T-score在-2.5s~-1.0s间;骨质疏松:T-score小于-2.5s。

骨代谢水平的检测方法:在2组患者空腹状态下,对静脉血进行采集,采集量为10ml,以每分钟3000r的速度进行5min离心处理,对血清进行分离,对β-CTX,即胶原降解产物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BGP,血清骨钙素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进行检测;CT,即降钙素,应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P1NP,即1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应用ELISA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测;PTH,即甲状旁腺素,采用放射免疫法进行检测;25-羟基维生素D,应用免疫学检测方法进行检测;RF,即类风湿因子,应用速率散射比浊法进行检测。骨质疏松共分为4期,关节端发生骨质疏松或正常为Ⅰ期,骨质疏松除关节端,还呈现骨侵蚀或囊样破坏(关节软骨)为Ⅱ期;囊样破坏(关节软骨)明显,关节呈现半脱位畸形的状态为Ⅲ期;骨性强直或纤维性强直为Ⅳ期[1]。

1.2评价指标

本次研究的评价指标为骨矿物质含量、骨密度、骨代谢各项指标(β-CTX、BGP、CT、P1NP、PTH、25-羟基维生素D)、类风湿因子(RF)。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对比数据处理分析均选择版本为SPSS23.0的软件包,验证计量数据、计数数据分别以t和x2为方式,统计学意义判定以(P<0.05)为依据,表明对比数据差异性显著。

2、结果

2.1对比两组骨矿物质含量、骨密度

相对比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BMC、BMD降低明显,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

2.2对比两组骨代谢指标

相对比于对照组,实验组BGP、CTX、P1NP提升明显,25-羟基维生素D降低明显,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而2组PTH对比差异性并不明显(P>0.05)。

2.3X线骨质疏松分期情况

经X线检查,发现90例患者中骨质疏松Ⅰ、Ⅱ、Ⅲ、Ⅳ期的例数分别为24、36、18、12(例),伴随分期越高CTX提升越明显,BMC、BMD降低越明显。

2.4对比两组类风湿因子情况

实验组类风湿因子为(25.87±1.05)IU/ml,而对照组类风湿因素为(2.45±0.23)IU/ml,可见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RF提升明显,对比差异性明显(t=206.7007,P<0.05)。

3、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在患病过程中一般会合并骨量减少,严重者会导致骨质疏松发生。本次研究显示,相对比健康人,类风湿关节炎的骨矿物质含量、骨密度均减少明显,表明类风湿关节炎很可能发生骨质疏松,与以往很多临床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检测骨代谢各项指标,可对骨吸收、骨形成各项指标信息实施动态了解,对骨代谢变化可快速查明。本次研究显示,相对比健康人,类风湿关节炎CTX提升明显,表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与健康人相比,骨量丢失较为显著,此研究结果与其他临床研究所获得结果基本相同,类风湿关节炎在发生骨破坏和骨质疏松之前会呈现骨吸收的情况。本次研究显示,相对比于健康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BGP水平提升明显,因此,表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呈现高骨转换型。且从研究结果中分析,CTX越高,患者骨矿物质含量、骨密度减少越明显,但是BPG与骨矿物质含量、骨密度并不存在相关性。骨矿物质含量、骨密度可对患者骨质量进行反映,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矿物质含量、骨密度明显降低,表明患者明显骨量丢失,另外,CTX越高,患者骨矿物质含量、骨密度减少越明显,可见,骨吸收指标越高表明骨量丢失越明显[3]。类风湿因子越高,骨密度越低,同时骨吸收越明显,表明类风湿因子可反映骨破坏的风险性[4]。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X线可对关节破坏和骨质疏松进行分期,可对骨破坏进行判断,伴随分期的不断进展,患者CTX提升越明显,骨密度也呈现降低明显的情况,以此可以看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通过检测CTX,对骨破坏程度进行判断。25-羟基维生素D在30.5ng/ml以下提示缺乏的迹象,P1NP可对骨质疏松进行判断,一旦其水平高于标准值提示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类风湿关节炎多数会呈现骨量丢失的情况,如果骨量丢失为进行性,临床症状不一定会有所表现,所以,对骨密度进行检测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代谢指标和骨密度进行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可对骨破坏进行预测,其中类风湿因子的检测可对骨破坏是否存在风险性进行判断。

参考文献:

[1]雷旭杰.基于骨代谢水平对断藤益母汤治疗中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34-35.

[2]靳尚宜.中国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脆性骨折患者临床特征的初步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20-21.

[3]吕倩,刘惠杰,邵平,马林霄.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对类风湿关节炎伴发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及血清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8(5):696-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