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教育体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化路径研究[1]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4
/ 2

农村社区教育体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化路径研究[1]

王金玲 ,董芳 ,谷成玲 ,刘铖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莱芜271100)

摘要:农村社区教育是开放大学的服务功能之一,旨在提升农民的综合文化素养,农村社区教育已经成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社区教育面临着新使命和新挑战。传统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农民精神生活的需要,因此,农村社区教育需要转型,以发挥更全面、更深入的教育服务功能,适应时代的变革与发展。本文章旨在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农村社区教育的可行性,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化路径,助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农村社区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

一、引言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环境中,农村社区教育需要借助特色品牌项目,以点带面,逐步为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创设新氛围,在未来,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必须结合村民的实际需求,挖掘农村非遗文化资源,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实现村庄的全面振兴和建设。

二、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嵌入农村社区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嵌入农村社区教育的天然优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村社区文化的独特标志,在农村社区教育中具有天然优势。其一,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从小就接受着特殊的文化熏陶和传统技艺的训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技艺,掌握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农村文化传承中的骨干力量[1]。此外,普通居民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宣扬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农村社区教育的受众为广大农村居民,通过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为农村社区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增强农村社区在旅游、经济等方面的竞争力。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嵌入农村社区教育的现实条件

我国农村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从传统艺术、民俗习惯、传统手工艺、医药知识、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等多个领域都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例如,刺绣、剪纸、地方戏曲、针灸、拔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不仅可以带来文化和艺术上的享受,还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很多旅游景区都有展示和售卖刺绣和剪纸的文化产品,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品成为了游客购物的首选之一。地方戏曲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对区域经济的推动有着关键作用,例如,豫剧作为河南地区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之一,拥有庞大的观众群体和流传广泛的艺术作品。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化路径探究

(一)组建非遗文化导师团队,划分学习小组

优秀的导师团队能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可以根据学员的个人差异和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此外,将学员划分为小组,能够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小组可以共同协作,互相帮助,从而共同提升整体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刺绣教学时,可以邀请一些有刺绣技术或经验的师傅作为授课导师,带领学习者进行刺绣学习。在进行导师分组时,根据导师的经验水平、教学能力、性格特点等进行分组,将经验丰富、教学能力较强、思路清晰的老师分为高级导师组,让他们带领学生进行高水平和复杂的刺绣技术学习;将经验较少、刺绣基础较弱的老师分为初级导师组,这些导师通过简单的刺绣项目来带领学生建立技能基础。此外,在导师分组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组的分配,学习小组应尽量由经验水平、性格特点等相近的学员组成,这样可以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学习效率。

(二)搭建“线上+线下”学习平台

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授课方式,可有效提高非遗文化技能的教学效率。以农村社区非遗文化教育中刺绣教学为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统筹搭建线上线下融合授课平台。首先,建立针对刺绣教学的线上学习平台,可以利用移动APP中的学习资料、教学视频上传等功能,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在线上学习平台中开发讨论、交流功能,提供直播教学、互动问答、在线讨论等交流形式,让学生与老师、同学互动沟通,增进互动与合作[3]。第二,招募当地刺绣技艺传承人、非遗传承人、志愿者为授课人员,确定刺绣授课的场所和时间,在线下课程中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技艺,方便导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线上与线下融合授课不仅能实现农村社区学生对学习时间的自由安排,还能提供交流切磋的平台,不断磨砺技艺。

(三)直面社区需求,落实精准培训

不同社区之间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经济背景等存在着很大差异,必须制定不同的培训策略。首先,对不同社区的非遗文化进行调查研究,了解该社区的非遗传承情况、非遗技能需求、人才储备等情况,以便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其次,针对不同社区的非遗技能需求,制订不同的培训计划。例如,对于养蚕非遗技能可以根据该社区养蚕的传统历史和现有的技术水平,制定相应的养蚕技术培训计划,让当地居民学会更好地养蚕,并且将其转化为商业利益。第三,根据不同地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传承途径和人才培养方案。例如,在岭南地区,可以利用非遗技能培训、文化节目、地方文献等传统途径来传承非遗文化。而在山区地带,例如让年长的村民带年幼的孩子上山采摘非遗文化中用到的原料,并讲述当地特色文化的历史和故事,实现非遗文化的生动传承

[4]。最后,通过在社区内的文化节日和活动中加入非遗文化元素,让当地居民积极参与进来,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地制宜的策略,可以让非遗文化教育浸入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中,逐步实现地方非遗文化品牌化。

(四)社区教育与旅游资源结合,打造文化品牌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在农村地区流传并代代相传的民族、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技艺和风俗等,如传统剪纸、苏绣、泥塑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代表着农村地区的文化底蕴,也是农村地区社区教育和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通过旅游服务业打造地区文化品牌,就要挖掘和宣传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提高民众对自己传统文化的重视和自豪感。其次,着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活动的开展,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传统手工制作体验、农村文艺演出等活动的开展,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感受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发展农村旅游。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社区教育与农村旅游相结合,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例如,在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当地政府与相关民间艺术团队共同打造“隆回杨文化旅游区”项目,该项目以当地杨家文化为基础,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统手工制作体验等元素,将社区教育和旅游资源结合在一起,通过开展文化旅游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进而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和社区教育的发展,成功打造出当地特色文化品牌。

四、结语

在农村社区教育中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教育不仅能丰富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拓宽他们的职业发展道路,还能与旅游服务业相结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积累的文化瑰宝,必须得到继承与发扬,留此火种,福泽子孙。在我国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化成为战略落实的重要支柱,因此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地方历史与自然条件,针对不同社区需求,制定不同的非遗文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线上+线下”多平台学习方式,使非遗技能得以传承,推动地方旅游业发展,打造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

参考文献:

[1]黄绍丽,赵玙,徐旭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遗文化传播研究[J].视听,2023,(03):3-6.

[2]丁璐.传承豫剧文化聚力乡村振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1-18(008).

[3]冯燕芳,陈永平.现代学徒制线上线下课程资源质量提升途径研究[J].职教论坛,2021,(09):58-65.

[4]贺佳贝.乡村文化振兴中“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9,(19):30-31.


[1] 课题:2022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应用研究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体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化路径研究 》项目编号: 2022-SKZZ-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