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之道德修养的培育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4
/ 2

探讨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之道德修养的培育途径

林,虹

浙江省台州学院附属中学   317000

摘  要:道德修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需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立足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增强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加强校园德育环境建设,促进道德修养的积淀;重视家风建设和社会道德实践,提升道德修养的层次。多方协力,培育学生的道德修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道德修养 文明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是指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把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道德修养主要表现为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几方面,具体包括爱国奉献、明礼遵规、诚实守信、尊老爱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奉献社会、遵纪守法等等内容。青少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生力量,他们的道德修养与价值取向关系着社会走向和国家文明程度。所以对青少年道德修养这一核心素养的培育我们要予以重视,并要紧随时代发展步伐,把青少年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中学生道德修养的现状

基于家庭环境、生活环境的不同,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不同,还有受网络环境影响的程度不同,目前学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道德修养的层次是参差不齐的。有很多不如意的现象,比如在校园的操场上、走廊上、教室里总会听到学生在说一些骂人的话,很脏的话,甚至很大声,有的学生骂人的话什么时候说出来都不知道了,已经习惯成自然的了;比如有不少同学有不文明的行为,对同学竖中指做一些不雅的手势、随便翻阅同学的书包资料等,而很多的矛盾就是因为不文明的言行造成的,甚至激发了矛盾,引发了打架等恶性事件;再比如学生为了成绩高一点,考试采用舞弊手段;还有一些同学处事以自我为中心,课堂上随意说话、在食堂随意插队、在图书馆大声喧哗、值日时马虎了事甚至逃值,不会考虑给他人、集体等带来的影响。等等情况总的来说并不乐观,作为道德与法治老师又兼班主任就特别想改变这种现状,所以就思考能否通过多途径培育学生的道德修养,提升道德修养的层次。

二、多途径培育学生的道德修养

(一)立足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增强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

道德修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课堂就是培育的主阵地。教材中有大量的内容是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把教材中情境、故事等用好。另外要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课堂教学来源于生活,只有真实的生活经验才能真正唤醒学生的道德,触动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感受到课堂的真实性,才能更有效实现道德教育。比如七年级的教材中有《家的意味》、《让家更美好》等内容,我们可以在课前充分准备中国人对家的理解、孝亲敬长、家庭和谐融洽的相关的资源,充分挖掘历史资料中的美德故事、道德观念,伦理思想,让典籍里的文字和传唱中的诗歌等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再通过情景设计,将课堂内容与学生身边的一些实例相联系,将国家道德模范先进人物的事迹与同学分享等,使学生的思想心灵真正有触动,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将道德准则内化于心,促使学生实现自我道德教育,从而培育道德修养。课后给同学布置“我给家人做餐饭、我为父母捶捶背、周末去看看爷爷奶奶”等爱心作业,让同学们能够用实际行动孝敬长辈,为家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家更和谐美好。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还有尊重他人、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勇担责任、关爱他人、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等等话题,都是培育学生道德修养的好资源,我们道德与法治老师一定要上好课,在课堂上做好引导,健全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为培育学生道德修养尽我们最大的努力。

(二)加强校园德育环境建设,促进道德修养的积淀

学生很多的时间是在校园里渡过的,校园是否有培育道德修养的良好环境和较高的要求,对学生的成长就非常重要了。德育处和团委是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的组织,两者可联合制定德育目标和要求,发扬校园文化传统,创新校园德育文化活动,加强校风校纪管理,美化校园环境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其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比如每年的3月5日是学习雷锋纪念日,可以把三月份定为学习雷锋的活动月,学校可组织刊出黑板报、召开主题班会等不同的形式宣传雷锋精神、弘扬雷锋精神,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同学们。我们班就召开了以“学习雷锋精神---做一个温暖的人”为主题的班会课,从社会层面讲到班级层面,让同学明白人人都可能需要帮助,都需要温暖,再倡导学生把雷锋助人精神落实在日常生活中,让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师徒结对,在学习方面、体育技能方面、文明行为习惯上互助,互相监督,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学校层面还可以利用午间文化宣传美德人物事迹,评选校园美德少年,表扬好人好事发布光荣榜等形式增强校园正能量。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营造校园良好的德育环境,同学们在活动中积淀道德修养。

学校对出现的某些不良现象要及时采取措施。比如每周升旗仪式是一项很重要的活动,升旗仪式中有升国旗奏唱国歌环节,好多同学没有大声唱起来,甚至有的同学就没有认真严肃地参与这项活动,这是非常不应该的。学校要制订升旗仪式具体的要求,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明白升旗仪式应该是严肃认真的,国家应该放在我们心中的至上位置,对国家的热爱是每一个公民必备的情感要求。培养学生能在国歌唱响的那一刻在国旗升起的那一刻马上严肃对待,眼里全是对国家的一片深情。另外比如学生作弊,学校在批评教育的同时进行相应处分,以此为警戒。又如学生破坏公物等要诚恳道歉,写检讨说明,并相应赔偿。通过这些使同学增强不良行为的自我约束能力,改掉不良行为,逐渐养成文明言行,遵纪守法。

学校要向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发起倡议,重视学生道德修养,纠正身边的不文明的种种迹象,齐心协力共创文明校园,从而达到培育学生道德修养的目的。

(三)重视家风建设和社会道德实践,提升道德修养的层次

除了学校,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道德修养层次直接会影响到孩子的道德修养,家庭每天的点点滴滴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良好的家风能体现一个家庭的精神风貌,是养成高尚道德的基础。家长应为学生打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关注其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调动一切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积极因素,运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与良好的品行引导、带动、帮助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家长自己要以身作则,言行要文明,当孩子出现不文明的言行时,要及时叫停并进行教育。我们老师可以通过开家长会、在家长群发一些信息与家长共同交流家庭教育的有关知识,成为一股合力,一起配合教育提升孩子的文明素养。

进入社会,在实践中提升道德修养的层次,让道德修养的培育从课堂到课外、从学校到社会,摆脱传统道德教育的说教、灌输,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生活、积极实践、最终实现知行合一。比如家委会可组织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助人的快乐,服务他人被赞许的成就感,体验存在的社会价值,从而在平常的生活中更会注意言行规范文明,更会给予身边的人便利和帮助。我们班家委会最近组织了一个公益活动,以“传承雷锋精神,争做时代新人”为主题,组织开展环保公益活动,环湖清理垃圾,传递正能量,宣传环保理念。同学们穿上红背心,手持夹子分组环灵湖捡拾垃圾,当看到手中的一袋袋“成果”和清洁后的美丽风景,学生觉得能通过做力所能及的事为创造优美环境做贡献,很自豪很有成就感,这种情感上的满足是很有力量的,会推动去做更多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比如参加交通引导员活动、公共自行车清洗活动、博物馆讲解员活动等等。其实慢慢立起来的是一个精神上更高大的人,道德修养的层次在上升,长大后可能就会是公益活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是一个精神特别富有的人,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才培养,以德为先。道德修养的培育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提出“新时代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这就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方向,让我们致力于多方的努力,培育学生的道德修养,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22.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蒋健.道德与法治课道德教育的路径探索--基于学习圈理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2).

3.李淑瑜 黄华贞 周璐.校园德育建设的思政教育功能和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