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核心素养的自制教具能力培养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4
/ 2

基于生物核心素养的自制教具能力培养探究

张海叶

  镇江市外国语学校  

摘要:自制教具不仅可以弥补教学仪器的不足,还可以获得直观的教学效果,优化课堂教学。本文以师生自制教具为例,探索如何利用自制教具辅助教学,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关键:直观教具   生物模型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版)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经历,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选择恰当的真实情境,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和动脑的活动。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教具模型展示,引导学生识别和推断结构功能,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运用生物直观教具,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正确使用直观教具,包括模型、实物等,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呼唤学生的探究欲望。有了直观教具,教师能够化繁为简,在难点知识的突破上能够给学生搭建支架,高效解决问题。我们结合中学生物学内容和教学实际,师生共同设计了多种教具模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自制模型巧妙突破难点

(一)教具模型---小肠结构模型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是苏科版初中生物7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3章第4节的内容。在课标的相关活动建议中有制作小肠结构的模型。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是我们平时的教学重难点。如何突出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小肠结构模型这一直观教具,能够说明小肠的形态结构与它的功能相适应,说明小肠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1.材料:30*25cm的硬纸板,橘黄色绒布,透明笔头套(经过加工长度5cm),红色线、蓝色线和绿色线,双面胶,花布纸,白纸,毛拉链等

2.方法:

第一步,透明笔头套2只,其中1只纵剖接近底端,每个透明笔头套(放大的绒毛)靠底端出穿2个小孔;

第二步,红色线、蓝色线和绿色线分别代表动脉、静脉和毛细淋巴管,分别弯曲成4cm,拧好,放在透明笔头套内。

第三步,取面积约是硬纸板2倍大小的橘黄色的绒布(肌层),把已经制作好的透明笔套固定在绒布上。

第四步,把绒布固定在硬纸板(粘膜下层)上形成环形褶皱(小肠的环形皱襞)。

第五步,把写有肠液、胰液、胆汁的纸片贴在绒布上。

第六步,把已经制作好的结构卷在花布纸筒(粘膜)内。

3.说明:人体的小肠是长而卷曲的管状器官,人体小肠大约长5--6米,直径约3厘米,此模型代表小肠的一小段结构。小肠的结构由内向外分为、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由此模型看来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及微绒毛,大大扩大了小肠的内表面积,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内还有多种消化液(肠液、胰液、胆汁),大大增加了小肠的消化能力。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样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我们制作的模型小巧精致,小肠绒毛等结构形象生动,直观性强,适用于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进行分组观察,分析探究。

(二)教具模型---肾单位结构模型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是苏科版初中生物8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4章第2节的内容。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组成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每个肾脏约有一百多万个肾单位。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肾单位的结构,难点内容是尿液的形成和排出。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这一内容以肾单位的结构为知识支撑。怎样突破重难点内容,仅仅课本的图片,肾单位的结构细微复杂,学生不易看清,且没有感性认识经验,功能难以理解。为了使学生能从直观教具上理解肾单位的结构,我们制作了此直观教具能起到直观启发的作用。

1.材料:乒乓球,红色毛线 ,蓝色毛线,细铁丝、布丁壳,火罐,

2.方法:

第一步,制作肾小球。用缠绕红色毛线的细铁丝约1米长,绕乒乓球四分之三周,其中一端露出约20厘米(入球小动脉),然后用红色毛绕着乒乓球的整体,直至绕成完整的红色“血管球”。

第二步,制作肾小囊。用气罐套在开口下端小圆孔的布丁壳上,形成双层杯状囊,下接乳胶管。

第三步,制作肾小管。取一长1m左右外径6mm的乳胶管,表示肾小管。在乳胶管腔穿一长细铁丝,起支持作用,两端打环,以防脱落。

第四步,进行组装。肾小球是毛细血管球(毛线球),一端是入球小动脉(20cm红色线铁丝),一端是出球小动脉,在出球小动脉(红色线铁丝)一端形成分支。肾小球套在肾小囊(气罐和布丁壳形成的双层杯状囊),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发生在此处。下接肾小管(乳胶管),在肾小管(乳胶管)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红蓝线铁丝),适于气体交换,重吸收作用正发生在此处。

DSCF0061

本次我们制作的模型适合教师演示,也可用于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能把微观事物扩大化,从教学的反馈来看,模型的结构清晰,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学生制作模型激发内在动机

《单细胞的生物体》是苏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8章第3节的内容。在单细胞的生物中,草履虫是典型的代表。在光线下肉眼也只能看到它的存在 ,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它的运动,但是它的细微结构特点看不到。怎样突破重难点内容,仅仅课本的图片,草履虫的结构细微复杂,学生不易看清,且没有感性认识经验,功能难以理解。在此背景下我们应用简易材料只做了草履虫的结构模型,对于教学的演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1.材料:50*40cm的泡沫板(白色),橡皮泥,白色塑料细丝,白纸等

2.方法:

第一步,在大的细腻泡沫板刻画出草履虫的大致立体轮廓,并刻取下来。

第二步, 把刻取下来的雏形进行再加工打磨,使得表面光滑。

第三步,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捏制下一定形状和比例的食物泡,胞肛,细胞核(大、小核),收集管等。

第四步,把制作好的结构依次贴到泡沫板的相应位置。并引线标出相应结构名称。

第五步,在泡沫板的周围整个插上白色塑料丝(纤毛)

说明:我们制作的模型立体性强且小巧精致,小肠绒毛等结构形象生动,直观性强,适用于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进行分组观察,分析探究。

   

在学校教学节的活动中,同学生也运用了自己的智慧,展示了各种结构模型,取得了很好的反馈效果。

    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实践,多创新是我们的宗旨目标。学生在制作模型的结构过程中,首先要对模型的结构探究的很清楚,甚至对结构的大小比例都要配比的很精确,这就需要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查阅相关资料获取有效信息内容。自制生物教具的材料来源于生活,成本较低、制作容易、简单易行,教师、学生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的教具辅助教学同样能达到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效果,既能吸引学生,也减轻了老师在教学中的困难,提高了每节课的教学效率。

直观教具在教学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既增加了相应知识的直观性,调动了学生的感官认识,提高对相应知识的感应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当然自制教具是一个繁杂,不断改进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制作和使用上要不断更新观念,持之以恒,努力制作出一些受学生喜欢、老师爱用的一些经典教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