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冠心病的药学作用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4
/ 2

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冠心病的药学作用探讨

曾亚芬,王勇

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妇幼保健院  438000

摘要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冠心病的药学作用。方法:选择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数字法分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单药物疗法,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疗法,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治疗前后斑块面积。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治疗前无差异,治疗后观察组CRP、TNF-α以及IL-6水平更低(P<0.05);治疗前无差异,治疗后观察组脂质斑块面积、纤维斑块面积和钙化斑块面积更小(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调节血脂,缬沙坦可下降血管阻力,联合应用治疗冠心病的药学作用理想,具有理想的疾病治疗效果,对患者机体炎症因子水平、斑块面积的降低和缩小发挥积极作用,值得应用。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缬沙坦;冠心病;药学作用

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功能性病变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肌缺血、坏死引起的心脏病,病重者可危及生命,是目前威胁国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2]。近年来,医学界对冠心病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相关医学专家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机体血脂水平的异常提高,血管血流不畅为主要原因之一,并指出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疗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深入研究[3-4]。据此,本研究进行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数字法分组各40例,选取时间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观察组男女分别为28和12例,均龄69.63±5.33岁;对照组男女分别为26和14例,均龄69.25±5.42岁。一般资料差异(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生化指标检查确诊;②自愿参与试验。排除标准:①不良用药史;②药物过敏史;③中途退出;④精神障碍。

1.2方法

对照组行阿托伐他汀单药物疗法:品名:山乐汀阿托伐他汀钙片;生产企业:山德士(中国)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30172;药品规格:20mg*10片;用法用量:常用的起始剂量为10mg,每日一次,最大剂量为80mg每日一次。

观察组行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疗法:(1)阿托伐他汀疗法和对照组一致;(2)缬沙坦疗法:品名:代文缬沙坦胶囊;生产企业: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217;药品规格:80mg*7粒;用法用量:常用的起始剂量为80mg,每日一次,最大剂量为160mg每日一次。

两组连续治疗3个月。

1.3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为显效,症状有所改善,为有效,症状未改善或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检测并记录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合理范围内指标水平越低越理想;③治疗前后斑块面积:检测并记录脂质斑块面积、纤维斑块面积和钙化斑块面积,合理范围内面积越小越理想。

1.4统计学方法

SPSS25.0版软件处理数据。

2结果

2.1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见表1。

表1治疗效果[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40

24(60.00)

15(37.50)

1(2.50)

39(97.50)

对照组

40

13(32.50)

21(52.50)

6(15.00)

34(85.00)

2

-

-

-

-

3.9139

P

-

-

-

-

0.0479

2.2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

治疗前无差异,治疗后观察组CRP、TNF-α以及IL-6水平更低(P<0.05)。见表2。

表2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s

组别

例数

CRP(mg/L)

TNF-α(ng/L)

IL-6(ng/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40

10.72±3.19

7.36±1.27

90.64±10.59

64.56±10.18

44.13±6.45

28.55±5.13

对照组

40

10.76±3.16

8.48±1.21

90.36±9.51

76.48±9.16

44.24±6.52

35.47±6.21

t

-

0.0563

4.0382

0.1244

5.5051

0.0759

5.4335

P

-

0.9552

0.0001

0.9013

0.0000

0.9397

0.0000

2.3治疗前后斑块面积

治疗前无差异,治疗后观察组脂质斑块面积、纤维斑块面积和钙化斑块面积更小(P<0.05)。见表3。

表3治疗前后斑块面积(±s,mm2

组别

例数

脂质斑块面积

纤维斑块面积

钙化斑块面积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40

12.57±2.47

8.63±2.70

12.97±3.35

7.84±1.15

13.81±2.44

8.02±1.98

对照组

40

12.14±2.49

10.43±1.50

12.84±3.64

10.25±2.37

13.23±2.61

10.54±2.20

t

-

0.7754

3.6858

0.1662

5.7861

1.0267

5.3848

P

-

0.4404

0.0004

0.8684

0.0000

0.3077

0.0000

3讨论

冠心病主要是冠状动脉狭窄、斑块造成心脏缺血。冠状动脉之所以会形成斑块主要因素包括血压增高,血压增高后可以使血管内皮受损,血管内皮变得不光滑,可能会形成斑块,即血脂沉积在血管壁,长时间后形成堵塞冠状动脉的斑块[5-6]

阿托伐他汀作为强效调节血脂的药物,疗效好,价格低,在临床中广泛应用,该药物的作用机制为:通过抑制肝脏内HMG-CoA还原酶及胆固醇的合成而降低血浆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通过降低血脂沉积,抑制斑块形成[3]。缬沙坦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酶的拮抗剂,通过拮抗其活性可以使收缩的血管变为舒张状态,血管阻力下降可以使人的血压下降,从而改善冠状动脉血流情况,改善心脏缺血。同时,炎症损伤是冠状动脉硬化的重要机制之一,联合用药可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血管损伤,对疾病治疗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7-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CRP、TNF-α以及IL-6水平更低且脂质斑块面积、纤维斑块面积和钙化斑块面积更小(P<0.05)。

综上所述,冠心病治疗中应用阿托伐他汀、缬沙坦联合应用方法,可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减轻炎症反应并促进斑块消失,效果理想。

参考文献

[1]秦俊.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冠心病的疗效药学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2,20(18):94-97.

[2]仇建新,崔玉华.阿托伐他汀钙联合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与血脂水平的影响[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2,6(05):61-64.

[3]周金.缬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1,14(27):47-49.

[4]刘文东,李巧敏,王杰英.缬沙坦对冠心病患者炎症指标及脂代谢水平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21,28(19):82-85.

[5]王朋朋,杨米娜.阿托伐他汀+缬沙坦对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J].贵州医药,2021,45(04):536-537.

[6]张琳.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冠心病的疗效药学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1,34(04):553-555.

[7]高嵩,罗晶,李春江.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脂、血流变与凝血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02):82-83.

[8]郭莘,张文娟.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有效性[J].中国误诊学杂志,2020,15(12):53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