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2
/ 2

浅析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

高香玲

榆中县中医院

摘要:目的:浅析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将本院中医内科在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时段内收治的48例血瘀证患者纳为研究主体,以奇偶法分为实验组、参照组,各组均有24例。对比组采取西药治疗,实验组采活血化瘀法治疗,观察组间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参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2)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较参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中医内科疾病的效果显著,可促进治疗效果提升,还可减少不良反应,疗效及安全性均具有可靠性,值得应用。

关键词:活血化瘀法;中医内科;治疗效果

随着医疗卫生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疾病防治、养生保健意识显著提高,对医疗健康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医属于我国特色医疗措施,具备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目前国家不断增加了促进中医发展的支持力度,其核心理论不断被发掘,因此中医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防治中。中医内科属于临床重要科室,旨在运用中医理论诊治疾病,阐释病机、病理,同时总结症候、特征并辨证施治。中医内科所诊疗的疾病类型具有复杂、多样化的特点,常见疾病为血瘀证。血瘀证指的是体内血流受阻或者淤积于器官后出现的相关症候,例如瘀阻在胞宫后可出现月经不调、小腹疼痛、痛经等,瘀阻于心后可出现口唇青紫、胸痹等,瘀阻于肺后可出胸痛咳血情况,瘀阻脉络后极易造成半身不遂。血瘀证患者多有瘀、紫、痛、块、涩等情况,研究认为造成此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外伤无伤口,仅局部有瘀块肿痛;受寒或者热影响后出现血液滞留,血液运行不畅后出现血瘀证。既往临床主要应用西药治疗血瘀证,可快速改善症状,但是并未实现康复效果,故疾病复发风险较高,且长期用药后极易产生耐药性,不良反应较多[1]。活血化瘀属于中医特色疗法,是一种具有消散作用,可攻逐体内瘀血的药物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环。本次研究选择医院在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期间收治的48例血瘀证患者为探究主体,旨在了解活血化瘀法对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病例纳入研究的时段为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择取该时段内本院中医内科收治的48例血瘀证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分组方式为奇偶法,组别涉及参照组、实验组,分别有24例。参照组年龄是34-81岁,均龄(57.59±3.82)岁;男性13例,女性11例;病程2-11个月,平均(6.52±1.85)个月。实验组年龄是36-79岁,均龄(57.53±3.94)岁;男性15例,女性9例;病程2-11个月,平均(6.58±1.7)个月。经SPSS23.0软件对比组间资料,确定无差异(P>0.05)。

纳入标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高度配合研究;符合伦理道德要求,满足《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诊疗资料完整;意识清晰。

剔除标准:代谢系统疾病;药物滥用史;凝血功能异常;近1年内胸腹部手术史;重要器官衰竭;精神类疾病;中途退出研究。

1.2方法

参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依据患者病情予以药物,治疗期间观察用药反应,若患者出现腰痛症状,可予以镇痛药物。

实验组采取活血化瘀法治疗,全部患者均辨证为瘀血阻滞,依据疾病类型不同确定处方和药物,若患者存在头痛情况,予以15g白芷、12g红花、12g川芎、12g赤芍、12g桃仁,10g地龙、6g全蝎、2条蜈蚣,药物加水煎煮后指导患者服用,每日1剂,分2次服用。若为腰痛患者,以桃红四物汤为基础,加入酒大黄、穿山甲、川牛膝、川续断后煎煮服用;若患者存在胸痹情况,可加入瓜蒌、川芎、乳香、赤芍、丹参、郁金、没药等煎煮服用。痛经患者可选择当归、桃仁、红花、益母草、干姜、川芎、血竭、蒲黄、五灵脂等药物加水煎煮。

1.3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依据疾病症状改善情况分析,判定标准为无效、显效、有效。(2)不良反应情况。统计组间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涉及皮肤过敏、恶心呕吐、牙龈出血、乏力。

1.4数据处理

运用SPSS23.0软件分析数据,通过“[n/(%)]”表示计数资料,行“”检验,P<0.05说明存在差异。

2结果

2.1治疗效果分析

表1显示,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存在价值(P<0.05)。

表1:治疗效果分析量表[n/(%)]

组别

无效

有效

显效

总有效率

实验组(n=24)

1(4.67)

9(37.50)

14(58.33)

23(95.83)

参照组(n=24)

6(25.00)

8(33.33)

10(41.67)

18(75.00)

--

--

--

4.181

P

--

--

--

0.040

2.2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

实验组不良反应率显著较参照组低,差异存在价值(P<0.05),见表2。

表2: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量表[n/(%)]

组别

恶心呕吐

皮肤过敏

牙龈出血

乏力

发生率

实验组(n=24)

1

0

0

0

1(4.67)

参照组(n=24)

2

1

1

2

6(25.00)

--

--

--

--

4.181

P

--

--

--

--

0.040

3讨论

在中医内科中,血瘀证属于常见疾病,导致此种疾病的主要原因是血液在经脉中运行不畅,导致血液滞留于经脉中或者经脉外,进而发生淤堵并诱发相关疾病出现。血瘀证主要表现为心悸、胃痛、腹痛、头痛、胸痹等,血瘀可同痰、热等合并形成疾病,而为瘀痰互结证、瘀热互结证[2]。血瘀证可对某一组织或者器官造成严重影响,故加强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和医学技术的进步,临床发现西药治疗血瘀证时的效果不佳,虽可快速改善疾病症状,但是未彻底治愈,病情极易反复发作,且长期用药的不良反应较多,极易损害患者健康。故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减轻疾病损害具有重要意义[3]

活血化瘀法最早记录于《金匮要略》、《伤寒论》、《医林改错》中,具有行气活血、化瘀通络的效果,可有效化瘀行滞、调节阴阳、平衡气血、扶正祛邪[4]。随着中医内科的兴起。活血化瘀法被用于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少等优势,可发挥标本兼治的作用[5]。经现代医学分析,活血化瘀法能够疏通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增加器官、组织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可促进新陈代谢恢复,同时还可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提升自我疗愈功能,因此在改善胸痹、胃痛、头痛、心悸等症状方面的效果更为显著[6]。相较于常规西药治疗,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疾病治疗中的优势更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综上所述,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中医内科疾病的效果显著,可促进治疗效果提升,还可减少不良反应,疗效及安全性均具有可靠性,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斐.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应用的效果探究[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08):34-35.

[2]张宗勤.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J].名医,2020,12(12):347-348.

[3]刘国民.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20):2918-2920.

[4]万海燕.浅析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5):188+190.

[5]刘伟.浅析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6):211-212.

[6]蒋重锦.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0):19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