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建筑设计实践——以大足累丰小学项目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9
/ 2

浅谈小学建筑设计实践——以大足累丰小学项目为例

梁韵怡

 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 重庆市 400015

要:本文以大足累丰小学项目为例,建筑布局、外部空间、内部空间、色调材质、技术手法等方面,分析了一个小学建筑如何实现设计初衷的实践过程

关键词:传承书院精神 满足功能需求 创造趣味环境

大足累丰小学是一个可容纳六个年级、36个班的小学项目。项目建设的目的是为了给始建于1903年、大足区教委直属学校“大足区龙岗第一小学”的全体师生,提供更为宽敞、舒适、更适应现代教学的校园场所。学校此校区名“累丰小学”,是取“累累丰收”之意。

项目用地面积26666.6㎡,位于重庆市大足区龙岗街道办事处西禅社区5组,地处素有“南山翠屏”之称的广华山北麓,基地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东临城市主干道,北临城市支路,其余周边均为规划的教育和住宅用地。

项目总建筑面积22421.27 ㎡,包含1栋4层的教学综合大楼(含负一层地下车库)、1个单层门卫室。设计概念源自三条基本的内在需要——传承“海棠香国”的书院精神、满足现代小学校的功能需求、创造校园环境的趣味性。如何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充满阳光和自然、可以发现和创造不同奥秘与故事的场所?如何让学校成为一个充满创造性、也具有纪念意义的场所?这,是设计的初衷,也是期盼的成果。如何实现设计初衷,按目标达成结果?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建筑布局

为了更好地隔绝交通噪声影响、实现动静分区,自西(临主干道)向东布置运动区——校前区及中心景观区——教学办公区,由此形成了东西窄、南北长的教学区用地。

1#教学综合大楼主要包含教学及教辅用房、行政办公、食堂、风雨操场几大板块,是整个校园建筑的主体。为了获取更多的采光面、满足教室之间的噪音间距、实现分而不断的功能格局,整体借鉴了传统三进式院落的书院布局,采用现代建筑的处理手法,将长条形的体量转折、拉伸、切割、错动、挖空,形成不同形态的体量分支,之间采用或高或低的连廊连接,形成或虚或实的空间形态。这样一组建筑群,它们从远处看起来是统一的,而走近看时,却各不相同。

综合大楼向运动场延伸出的两条分支——行政办公区、食堂和风雨操场,自然围合形成中央景观广场。它不仅作为教学区入口人流集散地和各个区域的联系纽带,也是教学区与运动区的过渡地带,使得各区域之间不形成干扰。站在学校入口广场向内望去,视线穿越宽约30m,高约8m的架空通廊,顺着蜿蜒变化的白色柱廊,越过敞亮的景观广场,直到落在远处轮廓灵动、色彩活跃、虚实相映的风雨操场建筑之上。

二、外部空间

为了和“南山翠屏”的山地相呼应,设计利用体量的高低错落,采用折线屋顶的方式形成波澜起伏的天际线;建筑半围合而成的庭院形态不一、可通过架空连廊相互渗透,向外连通天、光、云、山,向内则是植物的四季变幻。为了满足不同楼层孩子们的课间玩耍需求,创造出一系列位于不同高度但互相联系的开敞外廊,或弧、或直、或露天、或遮蔽,孩子们嬉戏穿梭在一进进的院落之间、廊台之上,体会着空间序列和光影变幻,寻找和创造属于自己的乐趣,印刻下少年时期最美好而深刻的回忆。

教学区和风雨操场间,设计有一个宽约10m至17m,面朝运动场、背观庭院的弧形开敞大楼梯。其作用不仅仅是作为核心交通体便捷地联系运动场和二层的教学区及风雨操场,在这里还可以发生多种多样的活动:人来人往、聊天、团队教学、拍合照、集体看电影、——甚至可以在这里晒太阳、俯瞰庭院。镂空的白色屋架横跨在楼梯上方,一条条水平交错的放射状横梁,在阳光下产生出强烈的光影效果。楼梯下的三角形空间,也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特别的游戏场所。

除了建筑、车道、广场、运动场之外,其余部位均是绿化。庭院内和通向运动场的步道也经过精心设计,曲折蜿蜒、树木掩映,面面有景、处处生趣。

三、内部空间

当你走进这所学校的时候,就会感受到其丰富而有趣的氛围。设计中借鉴了传统建筑洞窗、漏窗、花窗等元素,采用现代建筑简洁手法,在建筑各处创造出既通又隔,似通还隔的美感,如楼梯间外矩形斜梁洞窗,如走廊外侧的彩色铝方格漏窗,如风雨操场外的大片仿竹节样式的铝格栅花窗,以及山墙上犹如一个巨大取景框的玻璃窗……空间尺度上,则整体扩宽了走道,部分凸出形成挑廊,这么做是为了学生能在楼里尽情地嬉戏——这既是玩乐,也是一种学习。

四、色调材质

为了顺从小学生活跃的内心,激发其创造力和求知欲,建筑外墙主色调采用了大面积的砖红色、浅绿色、和橙黄色。外墙面明亮的色彩将阳光反射到室内,在白色的内墙面上映衬出柔和的光彩。折形屋顶、地面和底层局部采用接近大地和远山的深灰色,限定轮廓,贴合自然。

五、技术手法

从学校教室模块化考虑,教室多为9.0x7.8m(普通教室)和9.0 x8.4m(专业教室)的标准柱网。除此之外,学校包含一系列不同功能和大小的空间,从相对静谧的可容纳200名学生的阶梯式报告厅,到开放的、可提供中心社交空间的入口门厅兼德育展厅;从局部通高约13m的学生餐厅,到高大开敞、36x21m大跨无柱风雨操场;从常规3.9m高的教室空间,到顶部高度4m至7m不等的阅览室和活动室。这种灵活的空间布局为学校提供了采用更为广泛的教学方法的可能性。

灵活变化的室内外空间形态,给各专业设计带来了一定难度。为了保证外廊侧面的轻薄感,严格控制了廊道的梁高;为了实现立面门窗和格栅的变化韵律,同时又满足教室的采光要求,每层每间教室的开窗和空调机位精心排布;通高大厅、风雨操场的等高大空间大型通窗的设置,让阳光可以直达建筑的中心部位;为了实现楼梯间矩形斜梁洞窗的效果,对外部装饰墙和结构梁的进退关系和尺度比例详细计算、精心比对;为了减少凸出避免学生通行碰撞,落水管和消火栓逐一调整,尽量隐蔽;大跨梁系的布置也注意了排布韵律,虽无装饰,但也有结构体系的自然美感;特别是折形屋顶的实施,需要把异形的平面切割成多个三角形面,计算上抬和下沉的标高关系,多次比对效果,详细计算排水方向和坡度,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六、结论

学校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教育基础设施。在设计的前期过程中,我们和当地教委及校方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对话,深入发展了设计理念,最终形成了这所学校与众不同的特征。这个特征并非仅仅是一个“设计概念”,而是经过多次讨论和实验,最终付诸实践的成果。我们在这个小学校的设计中,尽量地创造了不同形态的、可供社会交往的空间,以增进彼此直接接触的机会;尽量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充满阳光和自然、可以发现和创造不同奥秘与故事的场所;还有尽量在校园和自然环境、城市环境之间建立更为良好的关系。我们希望这所学校能成为创造性的场所,能推动少年儿童未来更适应地进入既充满潜力、也赋予挑战的知识社会。校园内的建筑、场地、景观等基础设施本身就应该是一些值得纪念的场所,它们应成为使用者所喜爱并可轻易掌控的微环境,并同时具有整体感。

通过这种尽心地设计和建造,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建筑自然就可以成为具有社会意义的艺术作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