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9
/ 2

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李俐

无锡市第八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分析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到我院进行治疗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数量: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有相同数量患者(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平肝健脾补肾中药治疗,之后评测两组患者的血流速度、眩晕症状量表评分及治疗效果。结果:分析两组患者的血流速度情况:研究组的血流速度更快(P<0.05);分析组间患者眩晕症状量表评分:研究组评分更低(P<0.05);分析组间临床效果: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结论: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应用中医药予以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血流情况,改善临床症状,临床应用十分显著。

关键词:中医药;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研究

后循环缺血主要是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而致,其可对部分颞叶、枕叶、脊髓、丘脑、小脑、脑干等位置的供血产生影响,常见临床表现为呕吐、眩晕及头痛等,其中最常见的为眩晕,对病人的生活质量产生不良的影响[1]。临床对于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主要采取常规西药治疗,但经长时间实践表明,这种治疗方式不理想。因此,在近年来,常采取中医药进行干预,其得到了较为有效的效果[2]。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在中医范畴属眩晕范畴,主要是由于病后体虚、情志不畅、年高肾亏、瘀血内阻及饮食不节等所致,因此对其治疗需升阳补气及活血化瘀等[3]为了进一步明确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本次一共择取80例到我院进行治疗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展开试验,现做出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开始-结束的时间分别为2021年3月-2022年3月,研究的对象为此时间段内我院收治的8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以随机法划分为两组,研究组、对照组。对照组(n=40)信息:男、女患者分别为22例、18例,年龄区间中最大上限为72岁,最小限度为41岁,中位(54.59±5.09)岁。研究组(n=40)信息:男、女患者分别为21例、19例,年龄区间中最大上限为71岁,最小限度为42岁,中位(54.46.09±5.11)岁。经过分析对比符合参与研究患者的基本资料后可知,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所以可纳入分析。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病人阿司匹林肠溶片每天1次,每次100mg,由Bayer Vitaly Gmbh生产所提供,国药准字:H20050059;给予病人盐酸氟桂利嗪片每天1次,每次10mg,由山东仁和堂药业有限公司所提供,国药准字:H20013140;给予病人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每天1次,每次10mg,由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所提供,国药准字:H20040130。

研究组: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平肝健脾补肾中药,药物成分为:葛根、黄芪、鸡血藤各20g,白术、牛膝、白芍、钩藤各15g,姜半夏、川芎、山萸肉、陈皮、当归、天麻及青皮各12g、甘草各6g,每天1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服用,持续干预1个月。

1.3评价标准

评测两组患者眩晕症状量表评分、血流速度及治疗效果[4]

1.4统计学分析方法

以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均予以处理,计量资料用标准差表示,t检验;针对组间数据是否存在差异时,主要以P值为基准,其临界值为0.05,当P<0.05时,则代表该数据存在统计学的意义,反之则无意义。

2、结果

2.1 组间眩晕症状量表评分对比,详情如表1所示。

表1 组间眩晕症状量表评分调查表(±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

40

10.87±1.21

4.01±1.08

对照组

40

10.67±1.14

7.13±1.16

t值

-

0.761

12.450

P值

-

0.449

0.000

2.2 组间治疗前后血流速度对比,详情如表2所示。

表2 组间治疗前后血流速度调查表(±s)

组别

例数

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m/s)

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m/s)

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m/s)

血管阻力指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

40

26.31±3.21

35.43±3.34

25.24±4.41

36.24±2.12

27.51±2.13

35.34±2.45

0.71±0.11

0.62±0.11

对照组

40

26.21±3.21

30.21±5.31

25.21±3.31

31.64±2.11

27.12±2.32

31.34±1.55

0.72±0.15

0.71±0.12

t值

-

0.139

5.263

0.034

9.727

0.783

8.726

0.340

3.497

P值

-

0.889

0.000

0.973

0.000

0.436

0.000

0.735

0.001

2.3 组间治疗效果对比,详情如表3所示。

表3 组间治疗效果调查表(%)

组别

例数

完全改善

部分缓解

无效

有效率

研究组

40

36(90.00)

3(7.50)

1(2.50)

39(97.50)

对照组

40

24(60.00)

10(25.00)

6(15.00)

34(90.00)

χ2

-

-

-

-

3.914

P值

-

-

-

-

0.048

3、讨论

后循环缺血为常见的脑血管病变,其发病原因为血液黏度增高及脑动脉硬化。血液高凝状态引起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就会导致脑组织灌注降低,影响病人的前庭功能,引起病人出现恶心及头晕等现象[5]。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为脑卒中的前兆,可引起后循环脑梗死,对病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中医学者认为眩晕的主要病理因素为虚实两端,虚证多为肝肾不足,脑神失养,气血亏虚;实证为火、风、痰、瘀,上扰清窍[6]。以往对其实施常规西药干预效果不理想,而平肝健脾补肾法中,黄芪具有利尿排毒、排脓、补气固表及敛疮生肌等功效、鸡血藤具有活血、补血及通络等功效、山萸肉能够补血固精、明目、调气、补益肝肾等功效、陈皮有着健脾理气、燥湿化痰等疗效,多种药物联用,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作用明显。在本次研究中,治疗前,组间眩晕症状量表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展开干预之后,研究组的症状积分显著更低于对照组;治疗前,组间血流速度比较差异较小,在对所有病人展开治疗后,研究组的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更快,血管阻力指数更低。

综上,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显著,可加快血流速度,改善临床症状,建议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艾长思.丁苯酞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2,34(23):30-32+42.

[2]郭松霞.天麻眩晕宁颗粒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及神经保护机制探讨[J].中医临床研究,2022,14(24):66-68.

[3]张文砚,冯学功,武晓磊.四逆晕痛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经气不利证随机对照研究[J]. 河北中医,2022,44(10):1620-1623.

[4]李佳佳,韩慧儒,王玉琳,等.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效果及对后循环血流速度影响[J].临床误诊误治,2022,35(10):38-41+91.

[5]孟维闪,兰瑞,王保奇.中医药辅助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21,18(27):129-133.

[6]丁燕.中医药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06):15.

李俐(1992—):女,汉族,江苏扬中人,硕士研究生,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