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与流行病学探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8
/ 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与流行病学探究分析

卞子瑶

南京市点将台社会福利院 南京安宁医院 江苏南京 210031

要:众多视力丧失的实例表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其主要致病因素。随着我国糖尿病患者的逐年增加,病症引起的视网膜病变也成为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的潜在因素,所以科学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十分必要。依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历程推测其致病因素,并根据其发病机制开展针对性研究能够有效帮助患者减轻病症。

关键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病因;中医

糖尿病患者极易发生眼部病变,除视网膜病变外,还有前段与视神经病变。但对视力影响最大的依然是视网膜病变(DR),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黄斑水肿是其主要的三种表现形式。本文为提高糖尿病患者眼部健康情况,主要研究了其流行病学、病因学与发病机并进行简要阐述。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流行病学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概率也逐步提高,糖尿病带来的视网膜病变成为威胁人们眼部健康的重要因素。对于不同人种、经济发展地区及性别人群,DR的发病概率及严重程度也存在区别,虽然目前已经有控制患病率的相关方法,但是经济依然成为制约其良好变化的关键因素,同时,为了治疗DR相关疾病,各国的公共卫生支出都大大增加。综合人种、经济等因素,世界各地中,患病率最高的是非洲(35.90%)和加勒比地区(33.30%),患病率最低的是中南美洲(13.37%)。美国根据本国患病人数及医疗情况,通过模型预测本世纪中叶DR患病人数将达到1600万人,欧洲将达到860万人。而我国的预测数据将达到1.74亿人,相较现有的数量超出了两倍。目前DR在韩国的增长情况是15.9%,马来西亚的病变情况达到34%。我国南北部糖尿病病患的视网膜病变概率也有细微区别,病变比例相差1.8%。

糖尿病眼部病变中,糖尿病黄斑水肿是视力丧失的重要原因,经过学者随访研究,1型糖尿病中20%和2型糖尿病中15%-25%的病患将在10年内出现糖尿病黄斑水肿,在此类疾病的学术研究中,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只有4.07%。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学

2.1糖尿病病程

1型糖尿病患者在自身疾病历程中,大多数在前10年能保持稳定情况,女性患者中10后患DR的概率在10%左右。在临床诊断与研究中,学者发现对糖尿病患者的疾病发展经历全面了解之后能有效预测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时间达到15年的患者,如果期间存在妊娠情况,那么有38%的概率发展至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状况。在研究视网膜病变的整体情况时,5年后DR的发病概率为25%,10年后将达到60%,15年后高达80%。患病15年以上的1型糖尿病患者,不论是否在妊娠期,都有18%的可能性转变为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型糖尿病的病变概率数据大致相同,但视网膜发生病变之后,血糖的预测效果会超过病程。

2.2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保持在较高水平时,DR的进展会有显著变化。血糖变异程度与2型糖尿病的视网膜病变进程息息相关,所以强化血糖控制十分必要,餐后高血糖情况的改变能有效预防患者产生视网膜病变。相关研究表明,糖化血红蛋白数量每降低1%,患者产生视网膜病变或病变严重的概率会降低25%。

2.3高血压

血压保持在较高水平时,2型糖尿病患者的DR进展会有显著变化,在较样本范围的研究中,高血压难以控制与DR关联性显著,血压严格控制后可减少DR的恶化。

2.4其他

肾病或肾功能下降、高体重基数、空腹高血糖、胰岛素的长期使用和高胆固醇等因素都是引发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或已经病变后更加严重的影响因素。此外,妊娠期因为身体激素的变化,DR的发病概率会更高。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

3.1视网膜屏障受损

视网膜屏障受到内皮间细胞旁通路和内皮跨细胞通路的调节,高血糖会显著影响细胞代谢。在DR的发展早期,白细胞在视网膜血管内皮粘附,血管会经历内皮细胞坏死、毛细血管渗漏直至闭合的情况,坏死细胞逐渐增多,正常细胞代偿的情况就会增加,最终会影响视网膜毛细血管的正常运转,形成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黄斑病变有缺血和渗出两种情况,且可能发生在病程的任何阶段。

3.2视网膜神经受损

视网膜神经元损伤在DR病患中大量存在,神经胶质、神经、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密切参与,这都可以作为DR是一种推行性神经元疾病。内层视网膜因为血管稀少而使血液供应受限,所以糖尿病引发的缺血会更加刺激内层神经元,神经元的活动也会与血管的调节机制相互联系,所以要在微血管发生变化或产生并发症之前对DR进行积极干预。

3.3炎症

神经胶质细胞在视网膜神经病变之后引起胶质细胞增生活化,这一过程会产生大量炎症因子,炎症因子会进一步加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病变后的神经元坏死会影响神经元细胞发挥其功能,糖化血红蛋白细胞增生活化之后也会产生炎症因子,一部分炎症因子作用于DR病变中,加剧其发展;一部分在糖化血红蛋白细胞中产生作用,促使其加快产生炎症因子。

3.4氧化应激

高血糖状态能在激活多元醇的过程中,将体内的葡萄糖转化为果糖。这一转化过程会极大消耗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这种可以促进光谷肽生成的磷酸一旦大量缺乏,会在光谷肽不足的情况下,使氧化物堆积。长期如此,将会导致机体的氧化与抗氧化功能失衡。氧化应激发生后,逐渐增多的活性氧会使体内蛋白质和脂质氧化,这也会导致细胞功能缺失,糖尿病患者在此种情况下容易发生关于视网膜的病变。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

4.1全身治疗

根据病因的研究,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血脂都有发生DR的风险,所以需对血压、血糖与血脂的日常水平进行全面控制,并辅助定期的整体筛查与家庭日常检查。

4.2激光光凝治疗

对于非增生型视网膜病变严重的患者,需要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及时的治疗能延缓增生型视网膜病变的速度。这种治疗方法会通过激光的能量破坏视网膜的缺氧情况,将内层视网膜供氧情况大大改善。首次治疗需要多次少量进行,治疗完成后也需要拍摄眼底情况的彩照,增生晚期可以配合玻璃体切除手术共同进行。

4.3中药治疗

通过对DR各病程期的主要病症与中医症状对比,发现早期病位主要在脾,后期主要在肝,而且存在阴虚血热的情况。所以可以使用复方药物、中成药物和单味中药治疗,也可以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还可以使用针灸、中药熏蒸等方法配合治疗DR。

  1. 结语

糖尿病如果不加以治疗防范,很容易产生视网膜病变,为了保证患者的眼部健康状况,众多学者对DR的发病机制与病因进行了细致研究,也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其最新研究成果也能为DR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万文萃,龙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流行病学、病因学与发病机制研究现状[J].眼科新进展,2022,42(09):673-679.DOI:10.13389/j.cnki.rao.2022.0138.

[2]高斐,闵寒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1,49(12):1402-1404.

[3]邸莎,王天铬,逄冰,李敏.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21,27(21):4285-4291.

[4]邸莎,王天铬,李敏.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22,49(01):208-213.DOI:10.13192/j.issn.1000-1719.2022.01.057.

[5]张凤俊,李晶明,刘秋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及潜在治疗研究进展[J].眼科新进展,2020,40(07):677-685.DOI:10.13389/j.cnki.rao.2020.0156.

卞子瑶(1990.06),女 汉族 江苏盐城人,硕士,住院医师,专业方向: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与代谢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