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殊途同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8
/ 2

审美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殊途同归

张雯 

北方民族大学 宁夏银川

摘要审美教育是一种以形悦人、以情动人、以美诱人的教育活动,人们在其中能获得情感的愉悦,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浸染和熏陶,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比现在更需要审美教育,用真正的美教育人们、引导人们,是让人们找到心之所向并且获得自由的必然途径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如何应对伤害、损伤与缺陷进行的研究,治疗也不仅仅是对其进行修复与弥补,同时也应该对研究对象的力量与优秀品质进行研究,通过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和力量的发掘进行相应的治疗。通过研究积极心理学与审美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发现它们都强调个体内在蕴含的力量和优势资源,这些优势资源互为促进,都追求完整人性、健康心身,二者在本质上是有相通性和契合性的。

关键词:审美教育,积极心理学,艺术,审美,契合性,意义

一、审美教育

(一)审美教育的定义和内涵

     从狭义上讲审美教育是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对人们进行教育,广义上讲则是运用社会生活与自然界、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关于美的形式给人以默化潜移、耳濡目染的教育,即是审美主体发掘、感知审美对象的美的素质的过程,以此达到净化心灵,美化人们的行为与语言形态,进而提高人们的道德认知水平与智慧的目的。尼采认为,科学无法解决人生态度的问题,宗教和道德的说教也没法让人摆脱真正的痛苦,只有通过提高审美才可以激发人们内心对完整健康的人生的渴望与牵引,从而根本上发现生命真正的美,直达生命的本源。因而“美无处不在”,美学也无处不在。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审美教育的历史都渊源已久,中国早在周代就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对贵族子弟进行教育的体制,其中的“乐”即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美育课程,而“书”即是学习文化知识也是要学习书写的意思,这除了以当时的实用为目的外,也包含了学习书法艺术与书法精神的因素。从历代的书画与雕刻、唐诗宋词、建筑与园林设计可以看出审美教育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审美教育的作用

     首先,审美教育使人具有娱乐性,而这种娱乐性并非是低级媚俗的享乐,亦或是单纯的一句话的噱头,不是为乐而乐。审美教育的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内涵和社会意义,是符合人类进步方向的,有时甚至可能包含有令人痛苦和悲剧的因素,但是由于它是生动形象并且富有情感的,显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达到了人生的最终目标,因而这种娱乐性所产生的终极体验应该是令人愉悦的。

其次,审美教育使人具有个人创造性,独特的审美认识,富有创造性的审美感受,为人类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提供了实际的空间和积极有效的途径。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培养不出来富有创造性人才的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离不开审美教育的培养,审美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个性化和个人创造性,它可以训练人的独特思维和表达,培养独特的眼光和个人感受,促进智商和情商的共同开发。审美不一定求同,没有张扬个性的审美活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活动,而是一种同化的、善意的训练,因此审美教育为人的个性发展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和发展的契机。

二、积极心理学

(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如何应对伤害、损伤与缺陷进行的研究,治疗也不仅仅是对其进行修复与弥补,同时也应该对研究对象的力量与优秀品质进行研究,通过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和力量的发掘进行相应的治疗。积极心理学倡导者和提出者塞里格曼博士以人文主义关怀为思想指导,致力于研究习得性无助行为,发现不仅无助可以习得的,乐观也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学会运用乐观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不仅可以避免抑郁症的产生,而且也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从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来看,主要研究的内容集中在三个方面:在主观水平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个人水平上研究积极的人格特质;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的研究。

(二)积极心理学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对于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方面的研究为心理健康以及心理治疗思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所谓幸福快乐的生活就是个人在成长中,与他人产生联系进而建立深厚的友谊和社会服务的努力过程。同时,积极心理学对于积极的情绪的研究也表明,积极的情绪与适当的心理调控不仅可以消除消极情绪,并且可以极大地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因此,对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的运用,可以建立起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良性发展关系,同时对个人性格发展进行科学的设计与有效的干预,激发个人的潜能和优秀的积极品质,探索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与方法。积极心理学启迪我们的不仅仅是在心理学理论上的研究和发展,同时也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政策法规甚至于在和谐社会的创建上也影响深远。

三、殊途同归的契合

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下,加之疫情对如今人们生活结构与心理的影响,当代个体与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社会隐患,人们开始意识到心理教育对自身的重要性,国家教育委员会也明确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到现行的教育大纲中。在积极心理学的审视下,美学教育的关键是通过审美的手段方法去激发主体对心理的自我维护意识,通过积极心理的审美构建去发掘和美化自我,突破自我的局限性,促进自我的健康和谐发展。积极心理学旨在强调心理学应对人们怎样在现有的良好生活条件下更好的生活与发展,具有一定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更好的得到发挥。如前文所述将审美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比较分析便可以发现这二者在最终目的上具有一致性,可谓是殊途同归,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这种“同归”。

审美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深层目的都是为了发现追求和建立一种更加美好的生存生活方式。如今的现代化生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和技术性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人性化的需求即一种人文的东西,是人的更为合理的生活方式和生存需求。积极心理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具有积极健康的心态,从而更加愉快的生活,更加和谐的生存于这个社会,进而可以更加热爱生命与生活,并且更加适应这个社会大家庭。尽管困难重重,但是积极心理学就是要发掘人的潜力、激发人的生命力、促进人的能力发展与创造力,探索使个体、团体、社会良好发展的因素,并且运用这些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和幸福,促进社会繁荣发展。因此,审美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同归”之一就是二者都力求达到人生境界的自我完善,追求和建立一种更好的生存生活方式。

审美教育与积极心理学都致力于人格的完美,即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完善人的品格和情操,如前所述,完善人格是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和根本价值所在。积极心理学要发掘和培养健康人格,就有必要对个体的人格优势的产生机制和作用途径等进入深刻的研究了解,而这种研究的共同要素是自我定向、自我组织、自尊、智慧、观察力、适应性、创造性和才能等,这些要素也正是审美教育培养完美人格所必须拥有的。可见,审美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同归”之二就是二者都致力于完美人格的构建。

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与审美教育都在追求完美人格、身心健康、良好心性,旨在广泛的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完善人的品格和情操,二者在本质上具有相通性和契合性。

四、结语

现如今人们在当代生活和工作中所面临的难题与最大问题不再是温饱和安全问题,而是社会生活中种种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个人烦恼与焦虑,面对新的世纪与形势,在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与倡导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下,对审美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任重而道远。陈然如文中所述,审美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同归是一种殊途同归,在研究的内容、方法与途径上各有不同,而且在具体的目标上也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但是从深层次的目的而言,他们是一致的。意识到这一点,在实践中开展对于审美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将大有裨益。审美教育与积极心理学都是我国在过去的教育中所忽视的,而现在必须大力加强和倡导的,鉴于此认真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十分有必要并且非常迫切,而我们在这里的探讨也仅仅是一个开始和提示。

参考文献

[1] 刘学兰.论美育的心理学价值[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2):70-74.

[2] 周宪.美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36页

[3] 刘悦笛.分析美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第 123 页。

[4] 周 嵚,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20 (2) : 129 - 132.

[5]周会娜.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弹性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5) : 70 - 74.

[6]张倩,郑涌. 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 2003, 23(3):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