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性关节炎中医内科临床诊断治疗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6
/ 2

反应性关节炎中医内科临床诊断治疗效果分析

安照华

大连市中医医院  大连市116013

【摘要】 目的文中以分析反应性关节炎中医内科临床诊断治疗效果为目的。方法 在2021年5月-2022年5月,择58例我院反应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分两组后分别采取不同治疗手段,分别为中医治疗手段(研究组)以及常规治疗手段(参照组),并对两组治疗有效率以及疼痛评分、情绪评分进行统计,并将数据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治疗有效率研究组29(100.00%)显高于参照组24(82.76%);两组患者VAS、SAS、SDS评分,研究组各项(8.03±2.19)、(32.33±2.41)、(30.15±2.26)显低于参照组各项(14.35±2.64)、(50.58±2.17)、(51.36±2.24);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均以研究组数据具有优势性。结论 中医内科临床诊断治疗能够有效提升反应性关节炎临床效果,缓解患者疼痛,增加其舒适度,改善其负性情绪,临床疗效获得患者满意与认可,临床意义存在,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中医内科;反应性关节炎;诊断;治疗;临床效果

反应性关节炎是在肠道和泌尿生殖道等特定部位感染后发生的一种关节炎。急性关节炎的全身症状很常见。通常在感染后2周出现发热、体重下降、严重嗜睡和出汗,热型为中至高热,不受解热药物影响,没有具体的或根治性的治疗方法,与其他炎症性关节疾病一样,其目的是控制和缓解疼痛,防止关节破坏,保护关节功能[1]。患病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导致患者情绪低落,出现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影响患者临床疗效。文中以分析反应性关节炎中医内科临床诊断治疗效果为目的进行对比实验,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21年5月-2022年5月,择58例我院反应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分两组后分别采取不同治疗手段,研究组:男性19例占比65.52%,其余为女性患者,年龄区间20-60岁,(40.33±2.17)岁;参照组:男性20占比68.97%,其余为女性患者,年龄区间20-64岁,(42.51±2.29)岁,对所有资料数据对比,结果P>0.05,即可研究。

1.2 方法

参照组:常规西医治疗。

研究组:中医治疗:自拟消毒通痹汤内服,方剂内包括:金银花15g、野菊花15g、紫花地丁10g、天葵子8g、归尾10g、赤芍10g、乳香10g、没药8g、黄连12g、栀子10g、泽泻8g、木通6g。水煎取汁约300ml,每日1剂,分2次服用。

1.3 判定标准

对两组治疗有效率以及疼痛评分、情绪评分进行统计,并将数据进行对比作为此次研究价值体现的参考依据。

1.4 统计学方法

纳入此次研究中的58例患者涉及到的计量资料数据都行t值来进行检验 ,(x±s)、(n%)表示,组间比对用单因素方差来检验,两组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SPSS20.0来计算,显示P<0.05,说明此次纳入研究的数据之间有明显差别,可以进行此次试验统计学对比,若无意义时,则会显示出P值超过0.05。

2 结 果

表1 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n)%]

组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研究组

29

14(48.28%)

9(31.03%)

6(20.69%)

0(0.00%)

29(100.00%)

参照组

29

7(24.14%)

10(34.48%)

7(24.14%)

5(17.24%)

24(82.76%)

P

<0.05

表2 对比两组患者VAS、SAS、SDS评分(x±s)

组别

例数

VAS评分

SAS评分

SDS评分

研究组

29

8.03±2.19

32.33±2.41

30.15±2.26

参照组

29

14.35±2.64

50.58±2.17

51.36±2.24

P

<0.05

<0.05

<0.05

3讨论

通过对该疾病进行多方面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总结出反应性关节炎为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的急性非化脓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存在关节表现的同时,还会有≥1种关节表现。近年来,人们发现大多数微生物感染,包括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和螺旋体,可引起反应性关节炎。所以反应性关节炎范围较大,为易发性关节炎,其是由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引起的急性炎症,对患者的健康有负面影响[3]。在反应性关节炎的治疗中,前期症状可能不被重视,导致误诊率高,对疾病的治疗非常不利。近年来,中医治疗已广泛应用于许多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在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期间,中医的应用可以突出辨证论治的理念,做好对患者的针对性治疗,对患者病情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患者的不良症状得到缓解,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起到重要效用。通过中医药的应用和内外结合的治疗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局部循环,促进炎症病变的恢复或改善,发挥止痛消肿的作用,缓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适,进而有助于反应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提升[4]。针对不同治疗手段研究得出,两组治疗有效率研究组29(100.00%)显高于参照组24(82.76%);两组患者VAS、SAS、SDS评分,研究组各项(8.03±2.19)、(32.33±2.41)、(30.15±2.26)显低于参照组各项(14.35±2.64)、(50.58±2.17)、(51.36±2.24);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均以研究组数据具有优势性。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临床诊断治疗能够有效提升反应性关节炎临床效果,缓解患者疼痛,增加其舒适度,改善其负性情绪,临床效果获得患者满意与认可,临床意义存在,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海波. 反应性关节炎中医内科临床诊断治疗效果分析[J]. 东方药膳,2021(11):199.

[2]李路 , 王进海 , 时志斌 , 秦斌 , 沙素梅 , 史海涛 . 肠源反应性关节炎中 HLA-B27 表达情况及其与肠道细菌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21,30(01):102-108.

[3]李英 . 沙利度胺联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反应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0,13(29):81-82.

[4] 高杰元. 论中药化学技术在中医风湿免疫的临床表现探究——评《中药化学技术》[J].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2022,12(1):后插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