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的处世之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9
/ 2

论苏轼的处世之道

赵燕琪

石家庄市现代城小学  050000

一 处世依据

(一)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正统思想,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提倡仁政爱民,尊主尊亲,积极有为。苏轼的政治生活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苏轼出生在一个封建文人家庭,从小就接受儒家正统思想的熏陶,他的祖父苏序,父亲苏洵都希望他可以入朝为官,为国效力。苏东坡的祖父苏序虽然不是达官贵人,但是很有文化修养,喜欢作诗,而且很有政治情怀。北宋建立后,苏序认为天下统一了,没有军阀割据,应该让子孙出去做官,为统一的国家出力,为人民谋幸福,于是他把儿子送到城里读书。苏轼在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下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后来入朝为官,尊主泽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二)道家思想的影响

北宋时期道家思想比较盛行,士大夫接受道家和道教。道家,道教也成为了他们平常生活里重要的一部分。道教思想深深入地渗透到了士大夫们的心灵深处,对他们的为人处世之道,治国治民理念等多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北宋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军事理念,外交思想和学术文化方面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苏轼与道家也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

(三)佛家思想的影响

苏轼与佛家的渊源很深,苏出生的家庭世代信佛,苏轼自己说他的父亲和母“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宝”。受父母和家庭的影响,苏东坡从小就受到佛教的熏陶,他的父母和僧人交往的很多,他的弟弟苏辙也信奉佛教,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苏轼的思想受到佛教思想的深刻影响也是必然的。

二 处世方法

(一)对待朋友 平易近人,谦逊宽容

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苏轼的一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可以说就是朋友,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不管是高高在上的君主还是沦落街头的乞丐,亦或是乡野间的和尚道士,甚至是一些风尘女子,他都能一视同仁,结为朋友。他经常邀请客人来访,一起饮酒作诗。在京城,他和韩琦,富弼,欧阳修,司马光等大臣就来往密切。并且结识了很多有才华的文人,其中“苏门四学士”名气最大。苏轼对他们也是亦师亦友,关怀备至。

苏轼在《答秦太虚七首》之四中写到:“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杈挑取一块,即藏去杈,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4]苏轼没有一点顾忌,任情挥洒,完全把秦观当成了自己的至亲好友。秦观当时身体不佳,东坡作为好友,信中劝其养生,“吾济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5],秦观请教东坡指点诗作,东坡非常认真地给他指导,并且从他的实际情况出发,劝他不仅要求取功名,也要多写一点著作,还要求他把写好的文章寄给自己,“此书若成,聊复相示”。朋友的关心和关爱,老师的鼓励和教导,苏轼都表现的淋漓尽致。他鼓励秦观多著书,多出如《论兵》及《盗贼篇》这样的好文章,便有可用之实。苏轼对朋友的悉心与关切溢于言表。当秦观在从贬地放还时早逝后,苏轼悲痛万分,在《与范元长十一首之九》中深切表达达了他的哀伤之情,他与范元长倾诉说扶灵柩而行是十分哀痛的事,每提及秦观,他都很悲伤,真乃“哀哉少游,痛哉少游,遂丧此杰耶!” [6]

苏轼交朋友的时候主张友谊和政治分开,他的朋友中的朋友中不仅仅有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包括政治上的敌人,他不会因为政见不和而否认朋友,更不会对其朋友进行打击报复。他认为政治归政治,朋友归朋友。

苏东坡年轻的时候有个朋友叫章淳,后来章淳当了宰相,在他当权的时候一再迫害苏东坡,对他落井下石,当苏东坡被赦罪的时候,章淳却被放逐到了岭南的雷州半岛,而皇帝有复用苏轼的意思。当时章惇的儿子章致平写信给苏轼, 他用非常谨慎的语气给苏轼道谦,请苏轼不要计较他父亲当年的事情,不要报复他父亲。而苏轼在回信中写道:“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 虽中间出处稍异, 交情故无所增损也。闻其高年, 寄迹海隅, 此怀可知。但以往者, 更说何益, 惟论其未然而已。主上至仁至信, 草木豚鱼可知也。 又海康风土不甚恶, 寒热皆适中。”[7](《与章致平二首之一》)信中苏轼依然念及他和章惇是四十年的交情,并没有记仇,认为他们之间的矛盾只是因为政见不同而已,听说章惇年纪大的时候来到广东,苏轼还特意的给他介绍广东的风土人情,并给他捎去很多常用药。 对于这样一个几乎将自己置于死地的人,在他落难的时候苏东坡还能尽朋友之责,这点真的很令人佩服。

苏东坡曾说宁可行无车,不可居无友,他主张:待己者,当于无过中求过,待人者,当于过中求无过。在王安石变法推行新政的时候,苏东坡强烈反对,屡次遭到王安石的打击和迫害,但他敬佩王安石的才华与为人,依然排除政治差异,倾心与之结交。当王安石身居高位时,他没有去攀附,而当王安石失去往日的高位时,苏轼却欲追随之。苏轼在《上荆公书》中表明了他的一片真诚:“某始欲买田金陵,庶几得陪杖履,老于钟山之下。”

[8] 可见苏轼对王安石的情意之重。

朋友是人生的财富,人要广交好朋友,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甚至欣赏的人,友好是交友金字塔的最底面。另外还需要对待任何人都学会一视同仁,学会谦逊,学会宽容,用心善待周围人。这是苏东坡的交友之道。

(二)对待爱人 一往情深,情深意重

苏轼的一生一共有过三任妻子,他对三任妻子的感情也都是深厚真挚的。苏东坡的婚姻生活是比较严肃检点的,不耽恋声色。宋代士大夫地位尊贵,生活优越,追求繁华奢侈,耽于声色犬马的大有人在。有的人甚至把拈花惹草、偎红倚翠,当作是文人才子风流倜傥的行为来标榜。这些毛病,在苏东坡身上是绝对没有的。苏东坡尊重女性,尊重他的妻子,恪守夫妻之道,没有任何婚外情事,这一点是很难得的。

他的结发夫人王弗虽然早逝,但苏轼和她的感情很深。王弗当年16岁便与19岁的苏轼结婚。结婚后二人生活幸福美满,妻子对丈夫体贴关怀,成为苏轼的贤内助。但不幸的是王弗刚随苏轼进京做官不久便病逝,年仅 26 岁。王弗的死对苏轼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次年苏轼将王弗灵柩运回四川老家,安葬在祖坟父母之侧。并在她的坟前种下了许多松树。后来苏轼在山东密州写下《江城子》一词,十年之后仍不能忘情: